昨晚從實操班回來,孩子就開始給我吐槽爸爸給的做的早餐如何的另類。
孩子:媽媽,你都想不到爸爸做的啥飯?
我很期待的表情:你給媽媽說說唄。
她:爸爸在米飯里放了牛肉,芹菜,西葫蘆,蔥,姜,蒜,還有洋蔥……
我:哦,還有嘞。
她:放眼一望,我找不到幾粒米,真不知道我吃的是燙菜還是大米粥(我聽著妞描述的這種奇葩的粥,就能想象到她當時吃的時候的痛苦表情)。
我:還有嘞。
她:俺爸還不放鹽……
我:還有嘞。
她:關健中午的時候,爸爸燉的菜,用的材料比早餐就少了一樣大米,剩下的和早上的一模一樣…
一旁的先生不容孩子說完:你這是告我狀嘞不是,以后你媽媽再學習的時候,我不回來陪你了,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先生是笑著說的)。
我給妞使個眼色,妞趕緊到爸爸面前,拉著爸爸的胳膊:爸爸,那不行,媽媽再學習的時候我還是需要您老人家陪著我的,要不您放心您的寶貝女兒晚上一個人在家嗎?
先生咧個嘴笑的滿臉褶子,我明白他不會真的不陪孩子,可是他剛才回應的孩子的那句話,給孩子的感覺就是遇到問題不反思不調整:我做的飯你不是不喜歡嗎?下次我摞挑子不干了。
我趕緊對妞說:乖,先不說別的,就說爸爸早上能5:30準點起來給你做飯,沒耽誤你吃早餐,這一點真值得媽媽好好表揚,沒幾個能在天不亮都能起來的。還有,爸爸這不是做的次數少嗎?做多了肯定會越來越合你口味。
我又笑著對先生說:你做飯的時候想的是早餐可重要,希望給妞多補充些營養對吧?
先生:對呀!
我:你做飯可比我用的心思多,不過對于給孩子做啥飯,你愿意聽聽我的想法不?
先生:啥想法?
我:我們在做飯的時候關心營養的同時應該先關心孩子吃不吃,比如,咱們做了特有營養的飯,可是孩子吃一口不吃了,那咱這碗飯再有營養有意義嗎?
先生:妞這不吃那不吃的咋給她做飯。
我:據我觀察總結,早上就是一種蔬菜加點肉和米一起煮粥,妞都能吃一大碗。她不是這不吃那不吃,只是不喜歡大雜燴的方式煮粥。
先生:那營養多單一啊!
我:是的,感覺這樣吃營養確實單一,不過咱們平時可以今天用芹菜,明天用上海青,后天用娃娃菜…這樣是不是也可以達到營養的目的。
先生很寵溺的語氣:她啥都不是,就是事兒多。我喝著咸淡可以,她非說我沒放鹽,誰知道她現在口味那么重。
我:還好你放的鹽不多,她嫌不夠咸可以再加鹽,比我強,總是無意間把鹽放多了,不好補救。
……
躺到床上我還在思考,這次聊天貌似沒有意義,其實背后的價值還是蠻大的。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共同討論咋讓妞吃的更營養,吃的更滿意,讓妞感覺到父母對她的愛,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記得昨天院長在課堂上給我們強調:
從今天起我要做我家的定海神針,不管遇到什么事不抱怨,不難受,不指責,不痛苦,不糾結,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提升自我的方面上來。
團結老公,共同經營好家庭!
任何技能的獲得都需要持續不斷的訓練。
我可以在聊天的過程運用院長教的緩沖性語言,接話技術,雙圈理論,持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經營關系的技能,團結好自己的先先,愛好自己的孩子。再次證明誰學習誰受益,早學習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