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愛吃面,我愛做(玩)面。若說做面食,我不敢說樣樣精通,但絕對有良好的基本功。和面,從小受到我奶奶和我媽的嚴格訓教,能做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手搟面,能搟到薄厚均勻,切到粗細一致;蒸饅頭,暄軟又光滑;包子,雖然褶子捏得丑了點,但是一看它就是包子而不是燒麥……總之,拉條子、剔尖、烙餅等一眾面食,雖然不能精益求精,但是滿足我老公的口味,還是沒有問題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五一”假期,既然不宜出門遠游,那就宅家進行美食創作吧。這幾天看了《三晉風味》(這部紀錄片的錯別字已經更正了),突然發現有一種面食我只聽說過而沒有做過。啥呢?片子里稱作夾心面,其實它本名叫包皮面。顧名思義,就是在粗糧的外面包上一層白面后做成的面食。這當然是在困難時期為了待客或者改善生活而進行的發明,現在,誰還麻煩地做這個呀,還不就圖個新鮮!既然閑來無事,那我就做這個面了,也體現一下我的聰明才智。老公問我:“吃什么?”我說:“等著吧。”咱得留一手,一來讓他有個驚喜,二來,萬一做砸了呢?這樣的翻車事故也不是沒有,不過我總能逢兇化吉,化險為夷。
既然要做包皮面,總得有兩塊面吧。先和好白面,既然要搟面,就要略微硬一點。這個不難,點水,攪面,揉面,三下兩下,和好了,放在一邊餳著;再來一塊粗糧面,家里沒有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莜面都有,選擇哪個呢?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玉米面。為啥,顏色鮮亮啊,做出來,外面白,里面黃,多好看!色香味俱全,這個“色”絕對是和食欲息息相關的。玉米面需要用開水才能和成面團,這個也不是難事,很快,又一個面團成型了。趁餳面的時間,我炒好了炸醬鹵。
看著兩塊光滑的面團,我信心滿滿。不過,面團有點大,恐怕一下子搟不開,于是,我把兩個面團一分為二,小一點,做起來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啊。先把白面團搟開,然后把玉米面團放進去,就像包包子一樣包起來,壓平,好了,開始搟面!
才搟了三四下,不好,里面的玉米面沖出了包圍圈,漏出來了。不過只有一個地方出問題,還好,影響不大,繼續吧。再搟幾下,沖出重圍的玉米面越來越多,眼看著這白面就包不住了。而且,玉米面雖然揉成了面團,但是一搟面就散開了,四處逃逸,整張面成了玉米面包白面了——還包不住。看來包皮面吃不成了,及時止損才是萬全之策。我當機立斷,不搟了,再次和成了一個面團,化解了危局。
新揉好的面團就成了白面和玉米面的混合體了,這個做什么好呢?搟面條吧,雜糧面條也挺好吃。然而搟著搟著發現面條也吃不成了,有玉米面在里面摻著,面不筋道,太軟了。面條,還是硬面的才好吃呢。怎么辦?這難不倒我,我又不是第一次翻這種車,創新的過程中總是要不斷地積累經驗的嘛。我把搟開的面皮折起來,上邊斜切一刀,下邊斜切一刀,不知細葉誰裁出?巧婦切出柳葉面——搟面條如果面軟了,就改切柳葉面,這是我媽的經驗,沒錯的。
切好的面片是金黃色的,果然玉米面的色澤誘人。金黃的面片在沸水中打一個滾,撈出來盛在碗里,澆上惑惑秘制炸醬鹵,別說吃了,看著都香。老公說:“吃面片呀,真稀罕,好吃!”怎么能不好吃呢,從夾心面變成柳葉面,我容易嗎?
事故發生后,我又回看了一遍視頻,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做包皮面是不能把面片卷起來搟的,只要平鋪搟開就可以了,原來就是因為我的搟面水平太高了!好,下次,一定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