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是一個歐美大片、特效大片滿天飛的時代,例如《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等等,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在首映的當晚十二點基本你晚一點都可能你買不到一張票了。包括你要看第二天的電影也要提前一天甚至幾天選好位置。
? 這些電影人氣高,特效炫,在影院看的效果確實也震撼。自然影院一天到晚都是排滿了這些電影。
? 再來對比一些國內影片,很少有這樣場場滿座需要提前訂票的爆炸效果。也有很多人說國內影片就是不如國外的,確實這些特效技術、構造英雄故事的邏輯性大體是不如國外,畢竟人家先邁入了那個文化社會,先開拓了那些科技技術,一個技術的成熟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再轉向我們國內的影片是不是真的就沒有值得去推崇和向往的了呢。
? 去年五月,我特別想看一部電影,《百鳥朝鳳》。只記得連著幾天我都在刷公司附近的影院,一直沒有一個檔期我能去看。原因是基本上那些影院安排的檔期是一天一場或者多的兩場,但是時間是在上午或者下午,晚上的排擋都是被那些大片占滿了。我刷了好些天,后面有一天始終還是看了。看完下來全是滿滿的真實力量和我們骨子里的卻已被流失了的認真勁,那一瞬間我覺得這才是屬于我們國人的東西,不炫不疑跟你說一個故事但是能把人看到骨子里去。
? 后來又在網絡上看到該片的負責人為此片下跪磕頭希望影院能給此片多一點點的場次安排,看的我是五味雜糧啊,對于一個有意想看它的人都難得找到一個能看的場次,更別說不知道它的人聽都沒有聽說過不是沒可能的。我們都在追隨滿屏的炫酷震撼,都丟了我們自己的認真和傳統。不知道炫酷過后都是什么,除了吹噓的資本,和那一時的刺激,那樣一個不切實際的英雄夢到底傳播了我們什么樣的本質。
? 今天和朋友就一個我們國內的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討論起來,我們看了預告片,我自己看了在此之前網絡上同樣的一部四十分鐘的記錄片《三十二》。我說這樣的影片我們應該多一些場次讓人去看,我們是一代沒有歷史的人,但需要去看。他說這樣的紀錄片有多少人會去看,人不多那影院自然不會放多幾場次,哪個影院不是為賺錢都放人多的電影。他說是我我也不會帶女友去看一部紀錄片。
? 紀錄片怎么了呢,紀錄片不是更真實,更能讓我們了解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事情,它是屬于我們的根的呀怎么就不如特效大片值錢了呢,再說一個影院就只有賺錢的責任不需要承擔傳播文化的責任?太可怕了,明明是屬于文化傳播的載體卻成了賺錢的途徑和目的,這樣的民族思想會不會太可怕了。
? 如若你真是能從那些大片感到更大的快樂和收獲那我也為你高興,如若你只是一瞬的熱血沸騰和覺得看了就覺得吹牛都是高逼格那我只能為你悲哀。別再口口聲聲說中國的電影沒救了,沒救的是你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