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亨福
微信公眾號流行之后,各類大V、公知以及牛逼人物紛紛站在風口上飛了起來。那些借助微信第一波紅利飛起來的牛人,靠著熱播電視劇的剪輯和毒舌評論,再起一個聳人聽聞或者嘩眾取寵的名字,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后來,微信5億用戶也催生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微信公眾號的誕生,其中,尤其是2014年至2015年前后,出現了一些讀書類的公眾號。每天會為你精選心靈雞湯和美文賞析,還會時不時推薦經典圖書,作家點評,也帶動了熱門小說改變IP影視劇的熱潮,自己的粉絲也是動不動百萬計、千萬級別,仿佛一夜之間,書中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了,全民都開始熱愛讀書了。
前一陣從英國舶來的“丟書大作戰”甚是火熱,其中,一個名為《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被刷屏,很多人跟風,黃曉明、徐靜蕾、張靜初、張天愛、任泉等大批明星也參與到了這場活動中……
而一旦一項活動出現了跟風和明星,那難免會被詬病作秀和套路。有時候,看書不一定出于喜愛,也可能為了標榜喜愛。但是也僅僅只是限于喜愛活動本身的作秀罷了,至于讀什么樣的書,讀不讀書就無關緊要了。
君不見,那些地鐵里行色匆匆的男女,無一不是在拿著各種大屏手機刷微博、微信,看當下熱門電視劇,當然也有一些在翻閱電子書的,但是仔細一看,卻往往是那些玄幻與虛幻的熱門網絡小說。
真正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在這個快速消費以及互聯網時代,依然是一件艱難的壯舉。
流行文化就像壓縮餅干一樣,看似厚實的可以一塊頂三塊,一餐頂三餐,但是當你真正開始回味時,卻根本沒有絲毫的營養與價值。那些流行于網絡的小說當然有值得推薦和肯定的價值,但是絕大部分卻依然是東拼西湊的東北大棉襖,看似奪人眼球地華麗,卻依然無法和純正的中山裝比擬。
很多人針對“丟書大作戰”評論:請相信,因為撿到一本書從而愛上讀書這種事的幾率,真的和買彩票中獎差不多。
俗話說,書非借不能讀也。也正是這個道理。只有如考試一般的緊迫感襲來時,人們才會有心情和擠出時間去讀書應付考試。否則你花錢買了很多當時愛慕的書籍后,只會束之高閣,永無再讀之日,至少會在漫長的時期內才能有空翻一翻。更遑論都萬卷書了。
其實,從古至今,書本才是真正的奢侈品,雖然人人都能買得起,但是卻并非人人都能讀得起。讀書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耐心以及用來思考的時間都被碎片化的時間切割的分崩離析,想要靜下心來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就顯得格外珍貴。
毛姆曾說,“養成讀書的習慣是為自己建造一個避難所”,無論在多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有書可讀就能暫時忘記世間苦難。
我們或許應該學會對地鐵里丟的書視而不見,而習慣于隨身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隨時隨地進入自己的“避難所”。
也許有人會問,讀書有什么用?從小到大讀了那么多的書,能用上的究竟有多少呢?
問這個問題的人或許不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但一定是一個功利主義者。
試問,你養雞下蛋還需要時間讓小雞慢慢長大,一天才能下一個蛋,如果你急于求成,那只能是殺雞取卵的結局。
有一個經典的讀書是否有用的對話,如下:
“老師,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么意義?”
老師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因此,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于是,我們看到那些知名的如十點讀書、有書等微信公眾號以及如網紅咪蒙、六神磊磊、毒舌電影和羅輯思維、吳曉波等大V的公眾號的創立者,無一例外都是真正的閱讀萬卷書的讀書人,而且還在一直推薦粉絲多讀書。他們才能在多年的讀書積累中將讀過的書融進自己的血液里,等到微信這個觸動點的來臨,便會噴薄而出,一舉成名。更何況他們其實也并不是一舉成名,而是也等待了數月乃至一年多的微信煎熬和成長期后才顯現出了驚人的爆發力和持續力。
在你有生的年華里,才僅僅只是讀了幾十本或者百余本書就開始囂張的自命不凡的“讀書人”,你的成功依然還很遙遠。更何況半瓶水的愛晃蕩,只有知道的越多才會覺得自己越無知。
而想要變得無所不知,只有多讀書,讀書多,讀好書,好讀書,且勤思考,深思考,才能超越大部分不讀書的人和少部分讀書少的人,成為出類拔萃的讀書人。
德國詩人赫爾曼·黑塞曾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變成你自己。
做別人眼中的自己很容易,但是做真正的自己很難。
因為,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只有你的氣質才是獨一無二,任何化妝品都無法替代的光芒。
知乎網友“山僧掃雪”說:真正的讀書,是拒絕花花世界的誘惑,甘愿與無邊的寂寞為伴。
讀書常常是與孤獨和寂寞為伴,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贏得了天下。
刷屏無罪,但是卻永遠無法透過屏幕,望穿山海,發現自己。
有人說,書讀的多了,容易清高。其實,那是讀的不夠多。
王國維曾經用三句有名且意味深長的詩形容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書同樣如此。這就好比是追逐夢想的過程,每一個微小的夢想都值得追逐。
你讀書的欲望一直在你心里,不為名利雙收,只為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