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著大人們不需要每天面對繁重的學業,心里想著,做大人真好,不用每天上課學習做功課,不僅如此,還可以天天晚上看電視,而那個時候上學的我們,是不能夠每天都看電視的。即便是現在,估計很多中小學生心里都會有這樣的幼稚想法。
尤為渴望的是,盼著自己快快長大,變得成熟,這樣一來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然而待到真正長大后,卻又發現長大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自由,反而滋生了更多的痛苦和煩惱,于是又在唱著 ――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 ……
瞧,這就是自相矛盾的我們。
兒時總是幻想著明天快快到來,可是等明天真正到來后,發現一切都不是我們當初所想像的情形時,就又想念起小時候的種種好處來。然而,時光不能倒流,長大成熟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你再不想長大,再抗拒長大,也只能被時光的年輪催動著躑躅向前。
當我們與年齡和心智都長于我們的人士接觸交往時,可能會顯得我們幼稚一點;而當我們與年齡和心智低于我們的人士接觸交往時,又可能顯得我們會成熟一點。從這一點而言,成熟,似乎只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
也就是說,成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看待人事的眼光與心胸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而什么是成熟的標志?成熟的定義又是什么?關于這些疑問,如果上網查詢,答案是眾說紛紜,各執己見。
個人認為,成熟首先意味著在事發突然時,當事人能夠保持客觀冷靜,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來看待事件當中的人,去分析事件發生的背后誘因是什么,然后再思考如何處理解決,而不是被突發事件所控制,無所作為。
其次,成熟還意味著能夠在事發突然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為過于興奮而忘乎所以,亦不因為過于悲傷而慌亂無措,關于這一點,可以說是成熟的關鍵因素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才能保證客觀公正地面對人事,懂得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懂得不以個人的是非標準去衡量和要求他人,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除了保持客觀冷靜和自控,成熟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標志,那就是學會如何與自己和平共處,與自己對話。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當中,平凡的我們總難免會遭遇挫折,經歷一些不為人知的痛苦折磨,而在面臨這樣那樣的困境時,我們尤其要學會如何面對和化解,多從自身尋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懂得欣賞和尊重他人,照顧別人的感受,懂得自我檢討和反省,懂得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面對人生的轉折點時,能夠辯證地思考,悉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對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道路,有一定的設想與規劃,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盡管成熟會讓人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失去的同時卻又讓我們收獲更多,而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地“舍得”的過程。只有持續不斷地舍棄,才能持續不斷地得到,而這恰恰是成熟所要付出的代價,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在不斷地走向成熟。
成熟,并不意味著我們開始衰老,而是意味著我們變得更加睿智豁達,更加富有生命力,更懂得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能夠變得成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能夠達到成熟的境界,更意味著我們將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我們的人生將會越來越精彩,我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