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室友是個叫劉大白的男生,1987年出生,180的身高,長得白白凈凈,在一家外企上班,時間自由工作輕松,收入也比較可觀。這些條件擺出來之后,我便產生了一大疑問:這個男生不算富家子弟也算是經濟適用男了,這樣的男生到了這個年紀按理說不應該是單身了,但如果不是單身他為什么還要一個人租房子住?
劉大白搬進來的第一天,我在外面跟同事聚餐,回家的時候已經是十一點多了。本以為要第二天才能見到這室友的廬山真面目,結果回家的時候,劉大白跟我家糖妹子坐在客廳里聊的正起勁。我進門打了招呼之后便直奔主題:“我就想問一句話,你沒有女朋友嗎?”
可能是我這開篇太赤裸裸,他先是楞了一下,接著說:“有啊!”
那么問題來了:“你跟你女朋友異地戀嗎,為什么不住在一起?”
糖妹子補一刀:“作為一只單身汪你是有多饑渴,一開口就問人家女朋友!”
劉大白的女朋友清溪是名醫生,在市二院上班,有個讀高中的妹妹,父母沒有收入,于是妹妹的學費便落在了清溪的肩上。兩年前劉大白和清溪經朋友介紹后便在一起了,如今他們剛好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結果雙方卻因為婚嫁條件的問題談崩了:女方要求男方在杭州買房,并且彩禮要給十八萬,此外還要承擔女方妹妹讀書的費用直到大學結束。男方覺得買房天經地義,但買完房之后經濟上可能會稍微緊張一些,又不想給父母如此大的壓力,彩禮上想稍微輕一點,更何況還莫名要負擔一個妹妹的大學,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女方則是毫不退讓,非十八萬彩禮不嫁!男方則覺得自己不該承擔女方妹妹的讀書費,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于是保持著戀愛關系卻各自獨立生活的現狀。
后來每隔三差五便會聽到劉大白又跟女朋友吵架了的消息。大多是一些生活瑣事,女方要求男方一定要怎樣,男方覺得可以不必怎樣,女方覺得男方付出的少,男方覺得女方包容的少,雙方各不退讓互相嫌棄,最終的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各自安靜一段時間。
我也曾問過劉大白:“你們這樣互相嫌棄著,看到的全是彼此身上的缺點,并且吵架的頻率那么高,在一起那么不愉快,為什么不分手?”
他說:“到了這個年齡,已經不再相信愛情,在一起兩年多也已經習慣彼此的各種了,再去找一個人適應的話又需要很長時間,可年齡已經決定了我們沒有那樣的機會再去適應另一個人了。”
我似乎可以理解他們之所以支撐到現在,除了彼此了解和習慣了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到了適婚的年齡并且沒有遇到更合適的。或許有一天,他們中的任何一方遇到更合適的人都會毫不猶豫的分手也未可知。又或許當雙方都可以換個角度多為對方考慮一些的話,彼此之間會多一些溫暖少一些責怪。
我不覺得人們是否相信愛情與年齡有著直接的關系,若你從未用期待愛情的心去面對一段感情、從未為一個人奮不顧身過,自然也無法感知到愛情的溫暖和力量。
前幾天閨蜜跟男朋友鬧分手心情不好,打電話跟我說:“我開車開不好,本身自己就很緊張,他卻總是在旁邊指責我。他一指責我,我就更加緊張,我一緊張就出錯,還差點撞到了路邊的石頭上。然后他就沖我兇,我們就吵架,吵著吵著就鬧分手了,現在賭氣分手誰也不主動聯系誰。”
今天閨蜜跟我說他們和好了,她說他發消息問她:“到底分不分手?”
她說:“不分,別鬧了!”
他說:“誰想跟你鬧,我才沒時間跟你鬧,這兩天一直在打吊針!”
她一看見“吊針”倆字就急了,趕忙打電話過去追問病情,一邊生氣一邊心疼地哭,他們就這么和好了。
突然想到queen主義創始人余點問過先生的一個問題:“下雨天的晚上,我們在路上吵架吵得很兇,你很憤怒,會不會甩頭就走?”他的先生說:“我會先把你送回家,再憤怒地甩頭就走!”
這大概是愛情應該有的狀態,無論彼此之間有多大的怨氣,都不會忘記去關心對方,哪怕是再氣再怨再委屈,還是會忍不住心疼對方,忍不住適時妥協。
有個95年的妹子,談了幾個月的戀愛說要結婚了,因為男方是個官二代+富二代,而且男方目前對她還不錯。臨近結婚的時候,她開始恐懼,她擔心自己沒有工作并且雙方家庭條件相差太大,結婚后會不幸福。
就家庭而言,如果對方嫌棄她的條件便不會考慮跟她結婚;就她的工作而言,只要自己努力,自食其力肯定沒問題。歸根究底,她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對方是不是愛她,并且會不會這輩子都愛著她,這大概也是她所恐慌的。
我一直在想,倘若有一天我會選擇結婚,那一定是因為愛情并且只能是因為愛情。我欣賞他的優點并且愿意包容他的缺點,他容忍我的過失并且心疼我的疼痛,我們能夠感知到對方的心并且信任對方,我們確信并且堅信對方是自己這一生的追求。我們不會因為選擇了結婚而不安,而應該是因為選擇了結婚才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想象里的生活因為有了對方而變得更加幸福和心安。
我希望自己最終嫁給的是愛情和心安,他娶的是愛情和期待,我們最終彼此托付的是愛情,而不是生理上的需求,不是被世俗的目光所逼迫的年齡,更加不是因孤獨而衍生出的妥協。
愿你最終托付給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