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數遍歷史上的風流人物,徐霞客不可謂不算是一位因“走路”而走出成就的大家。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因為從小便含著金鑰匙出生,所以在他那個讀書世家里,被文化熏陶的少年博覽群書,知識超群,卻尤愛地經圖志。
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自己的行程。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臨行前,他戴上了母親為其制作的遠游帽,行李簡單,并無冗余,就這樣邁出了游歷山河的第一步。
萬歷三十六年——萬歷四十一年為徐霞客遍訪山水的第一階段,在這個準備階段,徐霞客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上面,并乘興游玩了太湖泰山等處。萬歷四十一年——崇禎六年,整整20年間,徐霞客游覽了嵩山,恒山,五臺山等一眾名山。但在他的這個第二階段,卻只寫了一卷游記,僅占全書的十分之一左右。
崇禎九年——崇禎十二年,四年的時間里徐霞客游覽了浙江、江蘇、云貴等大山明川。在游歷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他寫下了九卷游記,其行程之遠,遍布之廣,堪稱歷史之最。
生涯后期的徐霞客因腳疾無法行走,但他卻依然執著地完成了《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多達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這篇巨著,當然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最終積淀,可以說沒有二三十年的腳踏實地行走與沉靜思考,不可能有最后的皇皇巨著誕生。
崇幀十三年,行動不便的徐霞客尚在云南,被時任的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回了老家。次年,56歲的徐霞客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畫上了一個璀璨的句號。
近400年前的徐霞客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對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他也用勤勉積極的生活態度走完了自己的傳奇一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不朽名句,用來形容徐霞客的一生,也是再合適不過。
02
相較于徐霞客這樣的偉大人物而言,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行走,只能算是平凡之路了。但這樣的平凡之路,何嘗不是每個個體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呢?
幾天前,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四十公里的徒步踏青拉練活動便火熱開展了起來。一天時間、11個小時、行走40公里、高達6萬多的步數,是這次活動的行程數據。每人3-4瓶水、三個饅頭、兩塊蛋糕、一個雞蛋、一包榨菜,是整個路途的配備補給。
常人一聽,肯定會不可思議。你們瘋了嗎?這怎么能走的下來?
其實起初,我也是有些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來,盡管有過去年30公里成功的經歷,但這次增加的何止是10公里這樣的里程數據,增加的是更多的消耗和挑戰。
當然,結果是成功了,而且是上千師生一起取得了成功。
感悟最多的是這句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遠。”無疑,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自信、堅持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走過的路途中,我們眾人的互幫互助,彼此扶持,尤其是最后艱難的10公里。
很欣喜地看到,經過了一年時間,我們都成長的很多,都變得更加堅強、成熟了。
03
走完了40公里,現在回頭看看一年前的30公里,似乎已經不值一提了。但如果沒有那30公里的積淀,恐怕很難說40公里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在我們高二年級正式徒步的前兩天,看到高一徒步歸來的場景,當看到他們第一批師生邁入校門展現在臉上的歡喜,我竟不自覺地哽咽了起來,一度想要哭泣。
為他們感動,感動他們堅持了下來,感動他們實現了飛躍。同時也是為自己感動,因為有過同樣的經歷,才會感同身受。想到了自己去年30公里途中的辛苦,當時不僅要走路,還要趕著學生向前走,時不時還要來回跑,吼著嗓子催著他們前進。想到了多年前支教時的場景,那是第一次經歷長時間走山路。想到了讀研時調研的故事,等等......
不管是30公里還是40公里,亦或是今后的50公里乃至更長的路程,面對它的唯一辦法,就是硬著頭皮走下去。
因為,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04
記得最早長時間徒步的經歷,應該是2014年讀研時在云南虎跳峽,當時徒步小分隊花了超過十個小時時間,從早上走到晚上天黑下來,一路艱難險阻,一會下雨一會天晴,但一路又是驚喜不斷,天邊的景色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2017年的清明,我獨自一人來到廣州增城白水寨登山徒步。白水寨風景甚好,獨具特色的是,它還有號稱南國第一梯的9999級天梯。更棒的是,每走一百步,石階上都會有臺階數字提醒。
帶著攀登頂峰的豪情壯志,從上午的九點多鐘,走到了下午四點鐘,7個小時,最終完成了任務。不過,路途之中并不順利,經過了999級、1999級、2999級、4999級,之后臺階便不再顯示數據,大概是很少有人再繼續堅持下去了吧?只能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煎熬、看不到希望的感覺甚是凄慘。加上饑腸轆轆,一時陷入困境。
好在微信上好友聊天時的鼓勵,我一直堅持了下來,最終看到那個滑稽的終點牌時,我哭笑不得。終點牌9999級,竟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廣告牌制作的。之后,一路下山,雖然又累又餓,卻動力滿滿,因為我成功了。
05
2018年的今年清明,我去到了韶關的丹霞山登山徒步。丹霞地貌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造就出那樣神奇的景象。
丹霞山的登山過程也是很累很辛苦的,盡管有研途景區車輛的便利。但想要登上長老峰頂端還是花了好大的代價,中途有好多次,都是垂直的攀登。站在長老峰頂端俯瞰丹霞山群山,自信、自豪、喜悅之感油然而生。此時,大概是最佩服我自己的時刻了。通過登山徒步,抵達終點、完成目標,我向自己證明了自己。
所以,每當我遇到不順或者失意的時候,我都想出去走走,走一段長長的路、爬一次山,恢復我的自信心,證明我自己。
06
除了這些旅游式的行走,對于我來說,還有一種特殊的行走,那就是參加社會調查。
在大學本科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暑假的支教活動。當時我17歲,跟隨著學校的志愿者社團,在陜西秦嶺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15天時間,基本上是與世隔絕,沒有手機信號,七八月份最熱的時候,沒有洗過一次澡,記得只洗過一次頭。每天走路超過10公里,條件很艱苦、非常累,一度想要放棄。
當時我們隊伍有10個人,是相互之間打氣、鼓勵,自己內心的信念促使著我們堅持了下來。我們最后完成了既定的目標,臨走的時候,參加我們支教的50多個小學生戀戀不舍,還有的都哭了,這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
在這次活動中,也凝聚了我與好友王和袁同學的友誼。后來,我以這次支教活動為引子線索,寫成了一部三卷本的20萬字小說。由此可見,其對我影響之深。
在讀研期間,我參加了多個課題研究項目,參加的社會調查,如2013~2015年的恩施綜合扶貧觀察、2014年暑期吉林某村百村觀察、安徽某村萬村調查、2015年寒假安徽某村百村觀察和扶貧觀察,還有口述史調研,最遠走到了吉林省邊境地區。
初步測算,2013~2015年間,我先后走過吉林、河北、福建、湖北、湖南、江蘇、陜西、河南、安徽、云南、貴州等10余個省20多個市縣村。這些調查實踐,不僅使我真切感受到當前社會的發展現實情勢,也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經歷,開拓了視野。
盡管后來我沒有繼續學術研究,但這些社會調研的實踐經歷,必然地成為我目前短短二十幾年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它積淀了我的人生閱歷,織構了我的綜合素養。在參加調研中每走的一步路,都是我后來閱讀、寫作、為人、處事等個人氣質的構成要素。
07
無論是旅行、調研還是日常生活,通過行走,讓我很好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同時也很好地認識他人、認知社會。總之,在我看來,行走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不錯的人生修行。
就像這幾年流行起來的那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給了多少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是的,人生就是一場遠途的行走,時而有明確的目標,時而方向不定,時而道路曲折,時而柳暗花明......在行走的途中,我們時而快步疾走,時而踱步慢行,時而停下休息,時而欣賞美景......更有甚者,我們會思考人生,會感悟生活,會積淀自我......
行走中,腿腳的酸痛、身體的乏力、肚中的饑餓、心中的焦慮,都是層層考驗,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我們的上述所有,都煙消云散,開心、快樂、說不盡的成就感。以及在行走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印刻在腦海中,銘記在心里,成為最割舍不掉的印記。
我們應感謝不同時期陪伴自己共同走過的朋友、同學,在行走中正因為有了彼此之間的參與、扶持和鼓勵,才讓行途變得更加精彩。
我們也要感謝自己的堅持,感動自己的拼搏努力,感恩周圍人給予的幫助,我相信,我們還會帶著陽光、帶著信心、帶著幸運,再次出發。
作者簡介:李子厚,普通教師一枚,自媒體作者。能說書、會唱戲、愛寫作,各類論著超百萬字,目前正從事一場曠日持久的神圣事業——教書育人。簡書賬號:問渠筆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