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之于我的家鄉,我的農村來說,從來都不是什么昂貴的饋贈。先賢祖輩的建村智慧,蔭及后代,村中各家各戶的院落房屋均清一色的坐北朝南,背靠山之南,面朝陽之光,人們整天都能沐浴在陽光里。每次回家,我最喜歡的事情莫過于聽著音樂,躺在臨靠窗戶的床上,任由陽光鋪灑,觸及到身體的每一寸肌膚,也許此時才是真正的“生.活”。
直至后來,我的“生.活”被溫水煮青蛙式地殘酷方式漸漸地磨損到所剩無幾,以至徹底成為了尋找陽光的“游牧”民族。
大學時候坐北朝南的陰面宿舍,研究生時坐西朝南的“一日半邊天”,讓我對陽光的渴求越發強烈。直至現在,身處北京東五環的一個陰暗角落,我才真切地意識到,不知何時,陽光于我已成為了“奢侈品”,貌似依等劃分的陽光,能分給我的已所剩無幾。
事實的無奈便是,農村和城市工作機會、收入水平及人口密度的強烈反差、城市不同人口工資水平的高低差,促成了一部分城市“陰面人”的產生。對于他們來說,回老家就意味著每天都會有充足的陽光供給吸吮。而在北京,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得不賣命掙錢,為了跨越階層的不等,更是為了能多分割到這座城市的陽光。
陽光的獲取直接與租房掛等,城市工作機會的充裕,使得大批外來人口涌進,這里既有高端精英,也有某些媒體堂而皇之定義的所謂“農民工”和“北漂”。于此,外來精英人士可不予贅述,大量的財富擁有,直接促成房屋舒適度的極大提升,而陽光作為房屋的剛性條件,自可最大限度地得到了發揮。此外,北京土著民,獨一無二的“老北京氣質”揮之不去。八十年代二環以外的農村在逐次被拆除后,賠房賠錢自可換來城市的最佳位置,陽光自可成為必備品,不可缺少一絲一毫。
但對于大多數蝸居北京的外來普通工薪階層來說,“房子是租來的,生活是自己的”已然成為無可奈何的信條。但掰著手指算了算手頭的錢,為了滿足基本生活之外的“詩和遠方”,也貌似只能在租房子上動腦筋,盡量降低自己的“泛”基尼指數,以便在茶余飯后擁有基礎生活之外的話語“談資”。
以此,北京這個大熔爐便滋生出了很多類型和區位的房子以供不同工薪階層的人選擇。一般情況下,租房主要考慮五個因素:離工作單位遠近、交通便利程度、周邊基礎設施情況、房屋條件,價格,而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種“搭配套餐”。
房屋類型(不嚴謹統計)主要有:居廳衛式、隔間共衛、獨居獨衛公寓。而三種之中又各自衍生出了的多樣式奇葩的房屋格局。(以下以一人一居室為例子)
圖一? 居廳衛式中的一種——三居
圖二? 隔間隔斷房——所謂的群居房
以我親身所聞為例,單位在海淀區西三環白石橋南。如果要選擇距離單位近的房子,那交通也不差,至少騎著自行車就能到,而周圍基礎設施還不錯,超市、醫院都比較方便。既可以省一大筆交通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上下班高峰期的致命擁擠。不過,房租也會相對較高,有時候還可能會犧牲掉房屋的居住條件。有一個同事住在甘家口,距離白石橋南也就騎自行車六七分鐘的時間,他租的兩居一衛共計不到二十平米房子中的一間,月供2400(模式如圖一的變形版),洗澡間狹長擁擠,馬桶周圍再無多大的空間能讓他自由發揮;小屋子坐南朝北,但有窗戶勝似沒窗戶,除了能飄進點冰冷的空氣,也不過是一個進不來陽光的擺設。
另一位同事也租在白石橋南附近,走路十分鐘就能到單位。看它每天能睡到自然醒的神氣,不禁油然而生羨慕嫉妒恨的“不道德情感”。它租的是圖一類型房子的變形版,三居兩衛,其中一個衛生間在他房間里,房間坐北朝南,大太陽從早到晚都能光顧屋子。居住條件還不錯,周邊基礎設施也齊全,距離單位極近。雖是三居室但也月貢達四千。聽到這里,我不禁汗顏,不過非此即彼,如果能讓自己過得舒服點,不用苦哈哈地每天擠來擠去,跑來跑去,還能天天親吻太陽的好居住環境,那必然是用錢換來的。想想基尼指數要迅速降低,我還是不由心生萬千不情愿。
大多數人心疼錢,也只能委屈自己。隔斷房在三環左右是不太能見到的,大多隔斷房(即所謂的群租房)主要集中在四五環。隔斷房即是如圖二所示,將原來的臥室隔開,將原來的客廳隔開,這樣一來,同樣面積大小的房子能再次隔斷出一倍的獨立空間,能容納更多的人。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在人口急劇爆棚的城市,室內設計著實為大眾著想,中低工薪階層似乎也可以在偌大的北京、繁雜的居室中找到一塊只有自己的“清靜之所”,關門就是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也許這個空間只有六平米、十平米……但只要四面封閉便是一個完美的私人天堂。你可以在里面大哭、大笑、大吵、大鬧,雖然你的一顰一笑早已被隔音效果極差的空板墻散落到小區門口……
我們學校很多學生畢業后都會住在學校對面的小區,過著同等階層的群居生活,昔日動輒心情不爽的少年,也只能在無眠的黑夜里默默淡然承受著隔斷房一米外鄰居傳來的打鼾聲。
在東五環,坐北朝南有窗戶、有陽光的半隔間房平均月貢1700元,這個價格確實讓人心動,但唯一不好的肯定是長距離和不太便利的交通。想了想,我還是咬牙選擇了靠近直達單位的六號線附近的小黃樓獨居獨衛公寓。
住了大半年,這里越來越讓我無語,北京新規劃下,大拆政策著實又讓房東見縫插針了一把。房租隨意漲,卻只是淡淡地回一聲“北京都這樣!”
圖三? 小黃樓獨居獨衛公寓
小黃樓公寓位于褡褳坡,步行七八分鐘即能到達地鐵褡褳坡站。雖然與白石橋南距離八環路,但交通還算便利,至少是六號線直達。不過,由于位于郊區的村里,公寓周圍的基礎設施不太齊全,出門左右也只有一兩個小賣鋪。小黃樓傍著臨近地鐵的優勢,房租要比同一環內的其它地方貴一些,但要比單位附近的便宜點。
小黃樓公寓坐北朝南、坐東朝西、坐西朝東的房屋各有兩層。這里可謂是各類朝向房屋的大集合,公寓會嚴格地根據居室的坐位方向和室內一天中攝入陽光的多少,將房屋分為五個類型。
太陽光照簡圖
小黃樓公寓不對等光照圖
小黃分區陽光獲取圖
第一種如圖所示,帶窗戶坐北朝南,陽光從早到晚光顧,月貢2200;第二種:西區與東區的二層房屋,二層帶窗戶坐西朝東與坐東朝西的房屋平分了一天中近似等量的太陽光(窗戶朝東,上午獲得太陽光;窗戶朝西,下午獲得太陽光),這類型房子月貢2000。
第三種為西區和東區一層靠院子的房屋,它們同樣平分了一天中近似等量的陽光,但相比東西區二層的房子,他們所能獲得的陽光明顯要少一些。這類房子月供1900.
第四種為東西區一層靠外圍墻的房子。很明顯,東區一層窗戶朝東開的屋子只能在上午的短暫的、特定的時間里獲得部分陽光,而且這些陽光還會隨著春夏秋冬季節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弱、攝入時間越來越短。而西區一層靠著外圍墻的房子也只能在下午短暫、特定的時間里獲得部分陽光,而攝入強弱同樣隨著季節而變化。這類房子月貢1800。
由于外墻阻隔,窗戶朝東的一層屋子在夏天的早上還能見到一個小時的陽光,但在秋冬天只能任由太陽光從窗戶邊溜走,卻始終也照不進屋子里(北京位于北緯39.26分,太陽直射區間為南緯23.26分至北緯23.26分,即使在早上太陽也始終是從東南方向照過來的)。如此時,冬天來臨,早上起床,我只能躺在被窩里,面朝沒用的窗戶,在短暫的幾十分鐘后,眼看陽光斜射到墻上,眼看它漸漸消失,眼看它消失地無影無蹤。
第五種為公寓內所有帶內窗的房屋(所謂“內窗”就是堂而皇之地在房屋內朝樓道的一面墻上開了口,看似是窗戶,其實它已經失去了窗戶真正的作用)。這類房子月貢1700。這類沒陽光的房子就同地地獄,也許剛開始的幾天,并無感覺異樣,但不到一個月,會感覺如同無形的監牢,用黑暗遮住了一切,包括你的心情、你的生活、你的所有。終日不見陽光,靠著電燈來獲得光明,和地下室也只是一個水平線之隔的差異而已。
大城市多的是工作機會和開闊眼見的場所和平臺;少的是私人的獨立空間和人均日常所能分配到的陽光。每個人與生俱來地對陽光的需求會在城市租房問題上愈演愈烈。對于每個人來說,用金錢爭奪陽光并不是一個隱形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隨時都赤裸裸地暴露在外的現實而嚴峻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