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帶有學術視角的通俗歷史著作,雖然書名叫“靖康之變”,卻并不僅僅是圍繞“事變”本身,講述北宋在滅亡前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在寫“靖康之變的歷史成因”。
“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對這件事都很熟悉。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不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連徽宗、欽宗這一對父子皇帝都當了俘虜,北宋就此滅亡。說起“靖康之變”,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都“憤恨不已”:好好的一個大宋,怎么說亡就亡了呢?作者在本書中討論了很多原因,比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等。在作者看來,北宋滅亡并不是僅僅因為徽宗君臣引起的政治混亂,更重要的是很多制度上的弊端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f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軍事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軍事上“重文輕武”,也知道這對北宋的軍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具體的細節(jié)和后果,卻很少有人說清楚。所以,我們通過這本書,來看一看:北宋的軍事制度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到底造成了怎樣嚴重的影響。
好,接下來我就通過三個部分來講述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部分,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哪些政策導致了北宋在軍事上的長期羸弱?第二部分我們再來看看,“燕云十六州”的喪失對宋朝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第三部分,我們最后來看一看,前兩個部分中所說的因素,在靖康之變中是怎么影響北宋國運的?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說第一部分內(nèi)容,北宋的軍事為什么羸弱?
在詳細講述內(nèi)容之前,我們需要對上述問題進行一下辨析。很多人認為北宋的軍事羸弱是個“偽命題”。因為北宋對外戰(zhàn)爭的勝率高達70%,而唐朝只有55%。由此證明,北宋的軍事并不弱。對此,我們需要進行兩點辨析。第一,北宋的戰(zhàn)爭勝率之所以會那么高,是因為把開國時期,趙匡胤對南方的戰(zhàn)爭也統(tǒng)計在內(nèi)了。北宋的軍事衰落,實際上是從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期開始的。第二,將軍事進行跨時代對比是沒有意義的。論絕對實力,20世紀的法國遠遠強于拿破侖時期的法國,但法國在一戰(zhàn)之后的軍事衰落是公認的。其實,單純的爭論北宋軍事的強弱是沒什么意義的。重點不在于具體的答案,而在于背后的形成原因。
簡單來說,導致北宋軍事衰落的政策性原因主要有兩個,抑武和募兵。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釋一下。
先說“抑武”?!耙治洹本褪恰耙种莆鋵ⅰ钡囊馑?。我們過去,總是說北宋“輕武”,也就是輕視武將,這并不準確,對待武將北宋不只是輕視,而是全方位的抑制。抑制到什么程度呢?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宋太宗時期,將領率軍出征之前,皇帝會交給將領一幅陣圖,讓將領在戰(zhàn)爭中依照陣圖布置軍隊。按理來說,戰(zhàn)場上如何部署軍隊,應該是由將領根據(jù)戰(zhàn)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決策,而不是交給遠在京城,連戰(zhàn)場都沒見過的皇帝。但在當時,將領如果按照陣圖部署,即使敗了也沒有責任。如果不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使勝了也要被治罪。也就是說,將領必須是皇帝的提線木偶,其權力被嚴格限制。這是北宋抑制武將最典型的策略。其他控制武將的方法,比如監(jiān)軍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你看,連戰(zhàn)場決策權都沒有,這就不只是輕視武將那么簡單了。
那么,為什么北宋會對武將如此抑制呢?這就跟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了。我們都知道,在歷史時期上,北宋之前是“五代”?!拔宕钡捻樞颍来问呛罅?、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聽上去挺多,但是這五個朝代前后加起來只有53年。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更頻繁,平均每個朝代還不到11年。為什么這么頻繁呢?因為這一時期中央權威體系崩塌,誰掌握了實際軍權,誰就可以當皇上。所以,當時有人說: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靠這種方式奪取政權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后周政權只剩孤兒寡母的情況下,他利用帶兵出征的機會,在軍營中成為了皇帝?,F(xiàn)在問題來了,既然趙匡胤是利用軍權奪取政權的,那他在當皇帝之后,會怎樣對待軍權呢?答案當然是抑制軍權,這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事件。不過,“杯酒釋兵權”只是讓當時那些已經(jīng)掌握兵權的人交出兵權,而為了徹底禁絕武將篡位的事情發(fā)生,北宋就制定了一整套抑制武將的措施。比如,我們之前說到的,皇帝畫陣圖、派監(jiān)軍等等??傊?,就是對武將的權力進行最大可能的限制。
武將在被限制權力的同時,其政治地位也被嚴重的貶低。在當時的朝廷中,有主見,會打仗,敢打仗的將領,都會被文官集團排擠。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狄青。
狄青是通過軍功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為樞密使的。樞密使是當時最高的軍事官員,權力很大,地位很高。在當時的文官看來,狄青以純軍功當樞密使,這等于是在鼓勵軍功。所以,文官集團紛紛上書要求罷免狄青,甚至不惜散布狄青造反的謠言。狄青迫于壓力,主動辭去樞密使的職位,離開汴梁。但事情并沒有結束,狄青外調(diào)之后,朝廷仍然派人監(jiān)視狄青。最終,狄青在擔憂中去世。所以,北宋大多數(shù)做到樞密使的武將,都是低調(diào)、不張揚,甚至唯唯諾諾型的。比如,曹彬、王德用等等。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中樞系統(tǒng)沒有懂軍事的人。這一點在北宋中期就已經(jīng)突顯出來了,比如在“澶淵之盟”前夕。面對遼國的軍隊,在還未開戰(zhàn)的情況下,大部分官員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遷都。當時,如果沒有名相寇準的主戰(zhàn),北宋可能早就滅亡了。
這就是導致北宋軍事羸弱的一個原因。而導致北宋軍事羸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兵制”。在北宋,軍隊有一個特點,就是數(shù)量龐大,但戰(zhàn)斗力低下。比如,在遼、宋軍事對抗時期,宋朝的軍隊總數(shù)在100萬以上,而遼朝的軍隊總數(shù)只有25萬左右。但是,在宋、遼戰(zhàn)爭期間,宋朝總體上處于弱勢和守勢。而到了北宋中后期,戰(zhàn)斗力就更低了。比如在與西夏的靈州之戰(zhàn)中,北宋30萬大軍被數(shù)萬西夏軍隊擊敗。
北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什么低下?這跟當時的軍事制度有很大的關系。按理來說,軍隊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和保家衛(wèi)國。但是在北宋,軍隊還承擔另一項責任,就是解決社會不穩(wěn)定的問題。在經(jīng)歷了唐末及五代的戰(zhàn)亂之后,社會整體非常不穩(wěn)定。為了躲避戰(zhàn)亂,很多人背井離鄉(xiāng),成為流民。對于流民問題,以往朝代的解決辦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漢、唐。但是這個辦法在北宋行不通。因為,北宋的領土面積比較小,遠遠比不上漢、唐,而人口又比較多。所以,根本沒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流行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也就是說,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wèi)國,而是糊口。
這么做雖然解決了流民問題,但卻造成了兩個影響。第一,軍隊的數(shù)量越來越大。北宋初期,軍隊只有20萬左右。但是到了中后期,就迅速膨脹到了100萬,有時甚至能達到150萬以上。這就給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第二,軍隊整體素質偏低。既然北宋招募軍隊的性質變了,那應招而來的人也就變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數(shù)閑散人員、地痞流氓,甚至強盜土匪也都被招募進軍隊,很多盜賊搖身一變,就成了朝廷大員。比如,我們熟悉的梁山宋江。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們造反的目的,就是為了受招安,吃皇糧。所以,當時流行一句話: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你想,這樣的軍隊,戰(zhàn)斗力能高嗎?所以,當時的很多士兵,連騎馬、射箭這樣的基本素質都沒有。更嚴重的是,在當時當兵成了一種低下的社會身份?!昂媚胁划敱描F不打釘”這句話就是從北宋開始流傳的。
這是導致北宋軍事羸弱的第二個原因。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為“抑武”政策導致朝廷中樞普遍缺乏軍事思維。另一方面,又因為招兵制度而導致士兵戰(zhàn)斗力普遍低下。兩項措施最終導致軍事上的長期衰敗和羸弱。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一部分內(nèi)容。
第二部分
北宋的軍事羸弱,并不僅僅影響戰(zhàn)爭結果,對當時的外交政策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部分內(nèi)容。
用一句話來總結,北宋的軍事羸弱和它收復“燕云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變。
“燕云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區(qū),最北是長城。在古代,這一地區(qū)是抵抗游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來“燕云十六州”是屬于中原王朝的,但在后晉時期,君主石敬瑭因為要謀求遼朝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讓出去了。這樣一來,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戰(zhàn)略屏障。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憑借的戰(zhàn)略防御地帶就是黃河,敵軍一旦渡過黃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
因此,北宋從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云”定為基本國策。趙匡胤甚至專門設置了“封樁庫”,也就是“燕云收復基金”。等錢攢夠了,就想從遼朝手里贖回“燕云十六州”。如果遼朝不愿意交換,就用這筆錢充當戰(zhàn)備軍餉,通過武力收復“燕云”。從此以后,“燕云十六州”就牽動了北宋整個時期的外交策略。
因為“燕云”在遼朝的控制之下,所以宋、遼之間就形成了天然的對立關系。而雙方之間的戰(zhàn)爭,最先是由宋朝挑起的。宋朝建立之后,趙匡胤在戰(zhàn)略上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即先統(tǒng)一南方的“十國”,然后再收復北方的“燕云”。統(tǒng)一南方的過程很順利,趙匡胤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把南方的政權全部掃平。但是,就在要進行下一步計劃的時候,趙匡胤卻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在繼位之后沒多久就開始了收復燕云的計劃,先后三次征討遼朝。但是,這三次戰(zhàn)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zhàn)爭準備不充分,趙光義在軍事才能上不如趙匡胤等等。有一次甚至連趙光義都身負重傷,騎不了馬,只能坐驢車逃回來。趙光義的北伐,開啟了宋、遼雙方長達25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就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沖突。就是一方面要收復“燕云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為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國力就在這種沖突中被虛耗,而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朝占有“十六州”的合法性。
澶淵之盟以后,雖然“燕云”問題被暫時擱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對此耿耿于懷。比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這種執(zhí)念一直持續(xù)到宋徽宗時期,從而直接導致了靖康之變的發(fā)生。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在第三部分中我會詳細講述。現(xiàn)在,我們還是回到“澶淵之盟”上。
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xié)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系。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北宋在事實上承認遼朝對“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后,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這個因素的影響就很大了。很多人認為,對于宋朝來說,30萬只不過是一兩個縣的財政收入,用來換取和平很劃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評價,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于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fā)了一連串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后,遼、金、西夏對宋的戰(zhàn)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過戰(zhàn)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后,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zhàn)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huán)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冤大頭”角色,在各國關系中疲于應付。
你看,雖然“燕云”在戰(zhàn)略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北宋的所有對外政策都傾注在收復“燕云”的問題上,這就在后來產(chǎn)生了很多負面的結果。一方面在前期讓宋朝在軍事上和遼長期對抗,空耗國力,并最終不得不妥協(xié)。另一方面,由此產(chǎn)生的歲幣外交,讓北宋深陷外交泥潭。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部分內(nèi)容。
第三部分
那么好,既然我們說到,軍事羸弱對北宋的滅亡有重大影響。那么,第三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在“靖康之變”中這些影響到底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我們沒法在這里詳細講述“靖康之變”的戰(zhàn)爭過程,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要理解其中的要點,只需要將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節(jié)點說清楚就可以了。
第一個節(jié)點,就是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當時,金朝剛剛在遼東地區(qū)崛起,把遼朝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宋徽宗得到消息之后,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于是,宋徽宗派人前往遼東,和金朝結盟。具體的內(nèi)容,宋、金聯(lián)合進攻遼朝,滅遼之后,宋朝收復“燕云十六州”。同時把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朝。這個策略看上去還挺合理,但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外交失誤。
在當時的情況下,金朝強而宋、遼弱。而且,遼和宋之間已經(jīng)和平百年,彼此熟悉。這個時候,面對陌生的勢力,宋朝的基本策略,應該是與遼聯(lián)合,對抗金朝。宋朝來說,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系。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據(jù)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基礎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jīng)被金朝掌握了。而這種策略背后,不僅是收復“燕云”的執(zhí)念,也是“歲幣外交”的慣性思路。
這是第一個節(jié)點,接著發(fā)生了第二節(jié)點。
剛才說到,宋與金結盟,相約一起進攻遼朝。具體規(guī)定是這樣的,金朝負責進攻遼軍的主力,宋朝負責進攻“燕云”。也就是說,雖然金朝答應宋朝可收復“燕云”,但這一地區(qū)需要宋朝自己打下來。于是,宋朝就開始對遼發(fā)動軍事進攻。而在進攻過程中,宋朝的就軍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當時,樞密使宦官童貫,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遼朝,但結果卻是被三萬遼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而這三萬遼軍,基本上都是殘兵敗將。也就是說,宋朝的軍隊連金朝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這一切都讓金朝看在眼里,為后來大軍南下埋下了種子。
既然軍事上無法擊敗遼軍,宋朝只好讓金朝幫忙。這個時候金朝也熟悉了宋的外交套路,于是就增加條件。原先說好是你自己收復的,現(xiàn)在既然要我出手,就必須拿錢來贖買。談判的最后結果,是北宋花了100萬兩從金朝手中贖回“燕云”。在這個過程中,北宋的軍事和外交的弱點,就全部被金朝掌握了。
緊接著就是第三個節(jié)點了。滅遼之后的金朝已經(jīng)覬覦宋朝的富庶,在徹底消滅遼朝之后,金軍就大舉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時的宋朝,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金軍。軍事羸弱的后果,在這期間集中爆發(fā)。其中,有三個事件最有代表性。
第一個事件,是山東軍隊投降。簡單來說,就是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負責保衛(wèi)山東的兩支軍隊全部倒戈。這兩支軍隊分別是“常勝”和“義勝”,總共有十幾萬人。這些人不僅臨陣倒戈,甚至還參與到汴梁進攻戰(zhàn)中。這就是北宋兵制導致的惡果,很多士兵都是因為要“吃糧”,才加入軍隊的。而且士兵身份混雜,甚至有盜匪出身的人。所以,這些人在戰(zhàn)爭中會“唯利是圖”,根本不會真的保家衛(wèi)國。
第二件事是黃河保衛(wèi)軍潰散。當時,黃河南岸原本有7000守軍,算是汴梁的最后屏障。但這支軍隊,居然在還沒有見到金軍的情況下,就四散潰逃。這導致黃河防線完全失效,金軍居然可以利用小船從容渡河。
第三件事,就是“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太原是北宋的一個重鎮(zhèn),被6萬金軍包圍。當時北宋調(diào)集20萬的主力軍隊前往救援。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失敗了。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抑武”政策。當時北宋軍隊雖多,但卻是各自為戰(zhàn),沒有統(tǒng)一指揮。兵部侍郎李綱雖然是名義上的總指揮,但他能直接調(diào)動的軍隊只有2000人。也就是說,李綱實際上沒有統(tǒng)一指揮的權力。這就是北宋對武將的權力長期分散和抑制的結果。
最后一個節(jié)點是汴梁保衛(wèi)戰(zhàn)。汴梁的攻防戰(zhàn),前后持續(xù)了一年時間。最終,是汴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虜。在保衛(wèi)戰(zhàn)中,就完全暴露了中樞缺乏軍事思維的特點。比如,在金軍剛剛南下的時候,幾乎所有文官都主張棄城,只有一個人主戰(zhàn),就是兵部侍郎李綱。但李綱也是文官,而不是武將。也就是說,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中樞居然連一個擔綱的武將都沒有。
隨后,汴梁軍隊就在李綱的主持下對抗金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而就在這個時候,文官集團又在極力主張求和,軍事策略因此受到了干擾。因為,金軍的條件太苛刻,朝廷又在戰(zhàn)和之間搖擺不定。而就在求和的過程中,為了表達誠意,李綱等主戰(zhàn)派居然被全部罷免。在此期間,形勢也越來越對北宋不利。最終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一位武將提議時放棄汴梁,遷都長安。這個時候,那些原本主張棄都和求和的文官居然一致反對,并斥責武將懦弱。北宋就這樣喪失了最后機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虜。
你看,我們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說到的那些政策的負面影響。比如,軍事政策和軍隊政策,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集中爆發(fā)。北宋因此在一年多的時間內(nèi)迅速滅亡。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部分內(nèi)容。
總結
好,到這里,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已經(jīng)講述得差不多了,最后再來總結一下。
“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劇。在過去的印象,這場悲劇的主要責任人是宋徽宗和佞臣蔡京、童貫等人。好像如果沒有這一群“昏君佞臣”,北宋就不會滅亡。但通過這本書,我們能看到,很多時候,歷史并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徽宗等人確實應該為“靖康之變”負責,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僅僅知道這一點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更深層次的原因。
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對于北宋來說,很多措施都是“雙刃劍”,既解決一部分問題,又帶來另一些問題。這一點在軍事領域最為突出。北宋初年的“抑武”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時的問題。從此之后,武將篡權作亂的事情就基本沒有再發(fā)生,北宋也得以擺脫“五代”時期的命運,社會也因此穩(wěn)定了下來。這是“抑武”政策有益的一面,但卻也埋下了軍事羸弱的禍根。
北宋的兵制也同樣如此,一方面它解決了流民問題,穩(wěn)定了社會治安,但卻造成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低下。所以,我們讀這本書,不是要對北宋的“抑武”政策和人物進行批判,而是希望看到,任何一項措施,在制定的時候,都是針對特定問題的。而當特定的問題被解決之后,政策本身就應該被調(diào)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