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們講一個好玩的故事,看看大神們是怎么讀書的。順便學一學這些有效的閱讀方法。”
行走的百科全書
我們經常用“行走的百科全書”來形容一個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的奇人,詹姆斯· 穆勒就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了這樣的人。他為小約翰精心設計了課程,8歲讀完希羅多德全集和柏拉圖對話錄,12歲研習歐幾里得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13歲主攻政治經濟學。小約翰在13歲時就完成了同等程度的大學教育。盡管這樣的“刻意制造”曾讓約翰備受心理困擾,但也為他之后的驚人成就提供了神助攻。
成年后的約翰·穆勒出版了《論自由》、《論代議制政府》、《功利主義》等重要著作,成為19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思想家。
當然不是人人都有這樣一位極其嚴格的父親,不僅承擔了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的職責,還讓自己的好友,分析法學派創始人奧斯汀和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親自來教導。
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在缺乏高人指點的情況下,也能啃下那些艱深難懂的大部頭著作,從而獲得人類珍貴的智慧遺產,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事有所成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內功心法,打通你的任督二脈,以后再遇到各類傳世經典,必能迅速掌握要領,融會貫通,心領神會,學以致用。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莫提默·J·艾德勒,年少時為了自己的記者夢,早早輟學去報社當了一名勤雜工。正是偶然間讀到了約翰·穆勒的自傳,以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巨作,深感震撼,于是決定重拾學業。
艾德勒和他崇敬的約翰·穆勒一樣沉浸在書海中,但顯然沒有穆勒爸爸那樣的貼身家庭教師,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系統的閱讀方法,不僅完成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學業,獲得心理學博士的學位,還編纂了《西方世界的經典》叢書,并且擔任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主編。
查爾斯·范多倫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另一位作者,他的人生更奇特了。有多奇特呢?他年輕時的經歷被拍成了一部電影,導演是大名鼎鼎的羅伯特·雷德福,主演是英倫男神拉爾夫·費因斯,沒錯,他演的角色正是查爾斯·范多倫本人。
這部電影就是《機智問答》(Quiz Show, 1994),當年獲得3項奧斯卡提名。電影的主角,風華正茂的查爾斯·范多倫,參加了當年美國最叫座的電視益智節目“21點大滿貫”,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冠軍,并且獲得巨額獎金。之后卻被懷疑節目有黑幕,范多倫在備受煎熬之后終于主動承認電視臺為了制造娛樂效果,向他提供了部分答案。這件事成為美國電視圈的驚天大丑聞,而范多倫也被迫離開了哥倫比亞大學。
這就是范多倫的真實人生,他曾經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父親是獲得過普利策獎的詩人,母親是作家,叔叔是一名記者,也是普利策獎得主,范多倫本人則擁有天體物理學、英文等多個學位。全家都是精英。
電影里的情節正是他由高峰跌到谷底的真實寫照,不過電影也僅僅到此為止。范多倫遭遇了人生第一個重大挫折之后,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從匿名的作者和小編輯做起,繼而遇到艾德勒,兩人成為合作搭檔。《如何閱讀一本書》其實只是兩人合寫作品中的一本“小書”,范多倫參與了這本書的改版工作。這對合作無間的戰友,還共通締造了《西方思想寶庫》和《美國編年史》兩本巨著。
看完兩位作者的勵志人生,你可能會瞬間出戲,不是說教人閱讀嗎,又是柏拉圖又是亞里士多德,還有這種能拍成電影的人生,和我們加班狗、程序猿、運營喵等生物不在一個維度啊!
還記得我說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套內功心法,它是用來攻克諸如《九陰真經》這種級別的武功秘笈。如果《九陰真經》你都能學會了,練個擒拿手是不是不在話下?
層層遞進的閱讀心法
雖然是流傳了幾十年的心法,也真不是人人都會去學的,關鍵是這本書寫得有些晦澀,篇幅長、語言枯燥、結構不清晰,看看網上的評論吐槽就知道了。
一本教人如何閱讀的書,自己卻寫得很難讀,也是挺尷尬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這本書介紹的閱讀方法,來讀這本書。。。我覺得這可能是兩位作者給我們開的玩笑。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先去讀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閱讀指導書,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快速閱讀》等。很多閱讀指導書其實都受《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影響,可以當成是“輔助閱讀”。之后再來啃這本最難的,就比生啃要好多了。這也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介紹的閱讀方法之一。
由簡至繁,從易到難,是我們學習任何一項技能的必經之路。這本書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層層遞進,每個層次都可以解決不同的閱讀需求。
我們完成中學教育后,基本就掌握了“基礎閱讀”的要領。這是閱讀的第一個層次,這時我們可以讀懂大多數讀物。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人的閱讀水平就停留在這里了,即使日后升入大學,獲得更高學歷之后,仍然還在“基礎閱讀”階段。
作者舉了美國大學教育的例子,大多數大學根本不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至于我們會認為,掌握“基礎閱讀”就已經足夠了。
在我們畢業,甚至工作了很多年以后,仍然會有人被許多閱讀問題所困擾。看不下去大部頭的著作,看完了也覺得沒看懂,看懂了發現記不住,記住了很快就忘掉。慢慢地,我們的閱讀熱情被消磨殆盡,最后干脆就看些快餐讀物打發時間。
也有些不甘心的讀者,決定參加一些閱讀培訓來改善,比如我就參加過速讀班,渴望掌握一目十行的本領。作者再一次無情地指出,所謂“速讀”解決的仍是“基礎閱讀”階段存在的問題,也就是不良的閱讀習慣。比如“半出聲”、“目光逗留頻繁”、“目光倒退”等。
我把這些該死的習慣統統改掉之后,仰望著偉大的作者,期盼著能教我些高招。
于是下一個閱讀層次被拋出來了 —— “檢視閱讀”。就是把整本書快速瀏覽一遍,看看標題,翻翻序言,挑幾個章節查看。
這難道不就是“讀著玩”?跟翻雜志一樣。這樣讀書豈不是兒戲?
這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書中反復強調,也就是“主動閱讀”。
什么是“主動閱讀”呢?就是帶著問題、帶著目的、帶著探索精神去閱讀,而不是等著被書本灌輸。
“檢視閱讀”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篩選出來值得閱讀的內容。這本書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和預期,該不該花時間讀它?
第二個目的,了解整本書的大致內容和架構。
“檢視閱讀”可以讓我們思考這幾個問題:這本書是關于哪方面的?大致內容是什么?分成哪些部分?各個部分是怎么組成的?
書中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把一本書比作房子。我們可以想象自己是個偵探,來揭示這所房屋的秘密。先是遠看這座房子,看它的大致結構和布局,知道它是什么建筑風格,心里就會做好應對的準備。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
而接下來,我們就要走進這所房子仔細瞧瞧看。
3個階段,15個規則
這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也就是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雖然用了階段一詞,但其實這些規則是可以同時使用的,尤其是熟練的閱讀者,可能讀一遍就把所有規則用上了。
階段一:這本書在談些什么?
這個階段延續了檢視閱讀,第一個規則就是對書籍進行分類。通常可以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而本書介紹的方法更適合閱讀非虛構類書籍。在這個類別下又有更詳細的分類,歷史、哲學、科學、心理學等等。不同類型的書籍會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
接下來的規則二就是嘗試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 想像一下,當你向朋友介紹這本書時,會怎樣去描述?這就是一本書的摘要,可以記在自己的讀書筆記里。
規則三也是檢視閱讀的延伸,我們瀏覽過全書,知道了整體框架,這時候要進一步把這個框架提煉出來,也就是全書的大綱。如果你有畫思維導圖的習慣,這可是很重要的一步。
無論是理論性、還是實用性的書籍,都會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來探討。也就是說,這些書都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第四個規則,就是找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這一步是閱讀的關鍵,因為我們在讀完整本書之后,要思考作者給出的答案或者解決方案是什么。
- 規則一:弄清你讀的是哪一類書?
- 規則二:概括摘要
- 規則三:擬大綱
- 規則四:找出作者的問題
階段二:這本書是如何詮釋內容的?
作者用文字書寫,而文字的涵義是極其豐富的。我們需要和作者“達成共識”,分清作者想要表達的涵義,這是第五個規則。 比如哲學家經常把日常用語作為自己的“專門用語”,他們所說的“機械唯物論”和“樸素唯物論”,其中的“機械”和“樸素”顯然和我們慣常理解的不同。
當我們可以正確理解文字的涵義,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組成的句子上。這一步,需要找到表達作者“論點”的“關鍵句”,以及背后所要表達的主旨。這就是規則六。
有了論點,自然要找到支持這些論點的“論據”,以及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論據來“論述”的。 規則七的重點就在這些“由句子組成的段落”上。
經過一系列的抽絲剝繭,我們已經把整本書都吃透了,還有最后一項任務要做,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規則八對應規則四,作者解決了他所說的問題了嗎?是否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 規則五:和作者就文字達成共識
- 規則六:找出關鍵句及其主旨
- 規則七:架構出整本書的論述
- 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階段三:評價一本書
作為讀者,讀完了整本書,弄懂了書中的內容,任務就應該完成了吧。《如何閱讀一本書》還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這本書進行公正的評價。
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規則九強調,評價必須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下,你必須先表示,我已經讀懂了,然后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
評價也不能是胡攪蠻纏或者吹毛求疵,表達意見時要“理性”,這是規則十。
規則十一要求我們,和作者辯論時要有理有據,沒有理論基礎的論點,只能當作個人意見,而不是真知灼見。
剩下四個規則是指導我們從哪幾個方面提出批評,你可以指出作者的知識有局限、作者的信息是錯的,也可以證明作者的論證不合理或者不完善。
- 規則九:了解之后再評論
- 規則十:理性評價
- 規則十一:有理有據
- 規則十二 - 十五:這本書在哪方面有缺陷
還記得我們最初把一本書比作一座房子嗎?“檢視閱讀”就像一個遠景,我們第一眼了解房子的概況;“分析閱讀”就像近景,我們一間一間地參觀房間,觀察屋里的擺設。完成這兩個層次的閱讀,這所房子就已經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了。
我要成為閱讀達人
在我感激涕零地收下這些招數之后,兩位作者還擔心我讀不好書,于是把看家本領全拿出來了。
規則一要求我們先對一本書分類,而且不同類型的書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作者埋下的梗后面都有解答,分別對實用類、虛構文學類、歷史、科學、數學、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攻略。
我拿著這份攻略感動極了,沒想到后面還跟著一個大招 —— 主題閱讀。
這是閱讀的第四層次,特別適用于研究某個課題,或者想解決某個問題時,集結多位作者所長。
先用“檢視閱讀”鎖定幾本和主題有關的目標書籍,然后找到有用的章節閱讀。圍繞主題,把每個作者的相關觀點記錄下來,然后分析這些觀點的關系,最終由我們自己得出結論。
這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間、地域、語言,并且集齊了各路名家的虛擬論壇,而我們每個讀者,就是這個論壇的組織者。
這最后一個層次,是把閱讀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如果可以熟練運用的話,那么恭喜你,你已經點亮了整棵技能樹。
好書陪伴我們成長
你可能會覺得,讀一本書要花這么多功夫,是不是真的值得?《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反復強調,只有閱讀超越我們自身能力的極品好書才能獲得心智成長。所以,并不是所有書都值得運用這些規則。
在附錄中,有一份書單附送,包含了137本經典著作,以荷馬史詩開始,以索爾仁尼琴的《第一圈》和《癌病房》結束。
無論是約翰·穆勒,還是兩位作者的開掛人生,都未必是標準的人生范本,每個人都渴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生。
當我們熟練掌握了閱讀技巧,就可以自信滿滿地翻開任何一本書,和作者流暢地對話,在心滿意足地合上這本書之后,我們知道自己又強大了一些,因為我們心里又住進了一位作者,從此就不再是獨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