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去學校的路上聽書,聽到一篇“什么叫洞察”的文章,它說:
學習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從信息到概念,然后儲存。
另一種是從感受到感受,然后輸出。
當你可以用無關的事物來比喻當前事物的時候,說明這件事已經穿過你的身體,變成了你理解世界的方式。能做出精妙的比喻,就是你有洞察力的表現。
例如“企業生態鏈”,如果你去查百度百科會得這樣一長串解釋:
企業生態系統是指企業與企業生態環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在一定區域內,和生物一樣,沒有一個企業個體或單個組織是能夠長期單獨生存的。企業像生物一樣,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別的企業或組織而存在,并形成一種有規律的組合,即經濟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相對于每一個企業個體來說,生活在它周圍的其他企業個體或組織連同社會經濟環境構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環境,企業個體與其外部環境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整體。
看完后,你明白嗎?覺得好像明白了,但是又不那么清晰,總覺得沒有GET到那個核心的點。
如果你接著往下看,后面的關于生態鏈特征的進一步解釋,什么整體性,層次性,什么經濟因子、社會因子、自然因子,我估計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的人,一定是越看越暈。我們的教科書都有這樣的特質:)
來聽聽這篇文章中,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對這一概念的解釋:
小米生態鏈就是一堆企業,產品不同,但是都圍繞在小米的資本、流量周圍,共享設計理念、定價策略、銷售渠道。小米與生態鏈上的這些企業之間與傳統的合作和投資不同,不只是合作,也不僅是投資,就相當于火車和動車組的差別。什么意思呢?我們常聽說一句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火車整列的動力都是來自于車頭的。但動車組就不一樣了,每節車廂都有自己的動力。也就是說,不管是10節車廂還是100節車廂,連在一起的速度并不下降。而火車呢,一個火車頭帶10節車廂和帶100節車廂,速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雖然都接受了小米的投資,但是大部分股權都還是創始人自己的。就相當于一個動車,100家公司,就是100節動車,綁在一起往前跑,速度就會非常快。
通過大家都熟知的“動車組”這個精妙的比喻,是不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立刻明白了小米生態鏈的邏輯。“什么叫洞察”的文章中還舉了另外幾個這類的例子,最后總結說這就是洞察力。
我聽這篇文章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對于前一階段在學生群里與學生討論的上大學為什么要去聽老師講課,又有了新的認識。經濟管理類的學生經常會覺得去不去聽課都無所謂,大不了考試之前自己把書多看遍。其實老師的作用就在于,書中的一個知識點也許你反復看了很多遍也不得其要領,可是去聽老師講課,一個精妙的比方,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講清楚知識點背后的邏輯。一個好的老師一定是對知識有洞察力的人,只有對事情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會聯系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
洞察力不僅對于老師很重要,對于每個一個都很重要。而且洞察力是可以后天訓練出來的。我們常說最好的學習是講解,當你逼迫自己將你頭腦中思考如何深入淺出的表達給你的聽眾(你要預設你的聽眾完全不懂這方面知識),讓他能夠聽懂、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通過這樣不斷地打磨,你的洞察力就會逐步提升。
現在回想起來,我這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應該是源于在軟件公司做人力資源部經理的經歷。當年我要把互聯網與軟件行業最新概念、公司的發展理念等等用最簡練的語言講給公司的應聘者聽,要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我們的企業究竟是做什么的,前景怎么樣。所以,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每一次面試,每一次宣講,都是一次磨練。我招聘的一位質量部經理入職后曾對我說:“王經理,你知識嗎,當時我應聘時一共有三家公司給了我offer,但是我最后還是選擇了我們公司,因為其它兩家公司都不如您把公司的業務與前景描述的這樣清晰,一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把企業的愿景說得這樣清晰,一定是一家有前途的公司"。后來有了孩子,做了媽媽,在與小不點交流的過程中,也經常要用類比的方式,讓認知水平很有限小朋友能聽懂大人的話。再后來,做大學老師更是需要不斷的打磨這方面能力,總是要反復地思考如何講解才能讓學生聽得明白。
大學里老師常會跟學生說:你們要會讀書,不要死讀書。其實,就是要讓你們不要僅僅做知識的存儲器,而是要讓知識穿過身體,變成你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大學的學習,不在于你看了多少書,背上來多少知識點,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你所學到的知識有沒有經過你深入的思考與加工,能夠舉一反三,能用你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變成為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