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27歲開始自學繪畫,在此之前,他從未正式拿過畫筆,更別說受過任何科班訓練;然而,他從學藝,摸索找到自己的風格,到成為大師只用了短短的10年。梵高是個無可爭辯的天才。
在那場著名的“鐵鍋和砂鍋”似的碰撞—和高更的沖突中,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人格和心理狀態迅速失衡,引發了一直潛藏在體內的精神疾病,癲癇病,憂郁癥等,開始不斷的自殘,直至37歲開槍自殺,完成這種終極式自殘,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梵高是個瘋子。
梵高一生窮困潦倒,充滿了世俗意義的各種失敗,沒有名利,沒有愛情,再加上他不修邊幅,長相粗魯,舉止怪異,生前受盡各種非議和冷遇,甚至不被家人理解和排擠。梵高是世人眼中的流浪漢。
我們也許會臆測,梵高生來如此。對一個出生貧窮的人來說,要走燒錢的藝術之路當然是種自虐,經歷各種艱難險阻是必然。然而,翻開梵高家族史,我們就會意外的發現,此言差矣。
梵高家族聰明勤奮,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商業頭腦,主要從事牧師,畫商,畫家3大職業。
家譜中無論上溯到多少代,沒有一個是靠鋤頭,鐮刀來謀生的。
梵高爹有6個兄弟,5個姐妹,大伯父是荷蘭海軍少將,造船廠經理,二伯父是布魯塞爾古比爾畫商,后來成為畫家;叔父在阿姆斯特丹經營藝術品商店,四伯父文森特是荷蘭古比爾的代理,無子嗣,身體脆弱,更是指定梵高為他職業和財產的繼承人。
梵高爹呢,新教牧師,或許是6兄弟中最郁郁不得志,唯一沒有在社會中取得重要地位的一個,但好歹算得上是個知識分子家庭,有自己的辦公室和書房,母親有女傭幫忙料理家務,雖不是有錢有勢的大富大貴之家,但也不乏財力和資源,也不會頓頓吃土豆,劃分為中產階級不為過。
夸張點說,梵高家族在當時的歐洲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經營美術品的大家族,如果他能一路乖巧溫順的走在家族為他安排的“正道”上,這世界上必然多的是一個生活優渥,受人尊敬和羨慕,有權有勢的中產階級畫商,少了一個在斯人已去百年,其故事仍被人津津樂道,生生不息的天才梵高。
1869~1873年
梵高15歲輟學,16歲開始謀生,在叔叔參股的海牙古比爾畫廊做銷售員,一切都開始得順風順水,梵高那時完全是一副有為青年的樣子。
他的聰明博學總能讓他看到重要的東西,一幅畫即使不夠完美,他看每一個細節,一個富于暗示的枯樹枝,一個措置得宜的陰影,一束陽光,只要他受到觸動,喜愛并贊賞,他就善于講出來,傳遞他的感動。
顧客來到店里購物,很快就會認準他,簇擁在他周圍,接受并喜愛他的喜愛。
因為他能給有意購畫者提供使他們的選擇說得通的理由,這樣他們在家里接待朋友,展示畫幅時,就可以侃侃說出這些理由。
梵高在畫店干了4年,表現出色,獲得了多次提升,梵高家族也視他為歐洲交易品市場一顆燃氣的新星,欣喜而急切的要進一步培養他,1873年把他調到需要能人搞火生意的倫敦古比爾。
誰也不會料到,這會成為他命運的轉折。
梵高遭遇了初戀滑鐵盧,幾年不能自拔,整個人生軌跡開始急轉直下,一個本來生龍活虎,在工作中喜氣洋洋的小伙子一下子垮了,變得抑郁古怪,判若兩人。
梵高家族試圖幫他逃離這場噩夢,調離倫敦,遣往巴黎;
女主角早已是別人的未婚妻,稍微理智現實點的人都知道,這事沒戲,要抽離。然而我們的梵高很難翻篇,或者根本做不到,他處心積慮的在巴黎和倫敦輾轉,要靠近初戀;他變得什么都不在乎,仿佛是樂此不疲的要有意毀壞自己,給古比爾公司提供各種理由開除自己。他會隨口批評他負責銷售的作品,甚至批判顧客的藝術鑒賞力,勸阻他們買某件作品。。。。。梵高變成令老板,同事和顧客都討厭的人,忍無可忍之下,公司只能請他另謀高就。
繪畫前的彎路1874~1880
在接下來的從1874到1880年,他走了一段6年的彎路,做什么都不合意,皆以失敗告終。
他固執的走在自己也不知道目標的道路上,或許他還沒認清自己,或許內心還不敢承認自己對繪畫的熱情?
總之,那應該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時期,自己親手籌備的失敗。
他做過小學教員,書店店員,都維持不了短短幾個月;
在得到家族最好的財力和資源支持下,梵高到阿姆斯特丹神學院學習1年多,為成為牧師做準備,他學習相當勤勉用力,有時甚至以殘忍的體罰來逼迫自己,但最終還是不得不中途放棄;
后來降低要求,想做傳教士,到博里納日煤礦實習,卻因過于狂熱而投入,被支付他微博薪水的教會也辭退了。。。。。
梵高并沒有從一開始就把追求藝術放在第一位,對他而言,尋求救贖,拯救靈魂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他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也是他決定子承父業,投身宗教的原因;
然而,深入礦工的傳教士生活,撲滅了他的宗教志向。他意識到對于這些比奴隸的生活還要糟糕,一輩子被打入地下的人來說,任何宗教的安慰話都顯得滑稽可笑;他要搞窮人的藝術。
荷蘭時期(1880~1885初學繪畫)
接下來,梵高的生活似乎在遵循一種生命輪回----神秘的2年周期,包括前面的博里納日煤礦,他基本上每站只能呆2年;一到這個時間節點,梵高的處境就變得不堪忍受了,他頭腦里似乎有什么東西斷裂了,一定要逃往下一站,找到一個新世界來獲得重生。
1879.7梵高帶著慣有的沖動和熱情決定投身藝術,他要開始自學繪畫。
1880.6提奧來信,決定資助哥哥搞藝術創作,每月提供生活費,開始譜寫一段兄弟倆相愛相生的神話。
初學繪畫,Vincent在兩點上,表現出一種令人驚訝的合群和智慧,
一,孤獨會成為陷阱,必須要主動和各種畫家建立關系,以便學習和切磋,這會有效縮短自我摸索的進程。
二,在必要的時間內,他準備踏踏實實做個平庸的畫家;平庸是個階段,也許時間會長,但不可避免。
梵高決定自學繪畫的時候已經28歲,沒有經過任何正式訓練,還處于素描方法的摸索階段,這實在是有些太晚,他也碰到很多出乎意料的難題。
一般來說,油畫家和素描畫家起步都很早,從小就被看出天賦或熱愛,初期的涂鴉和思想的摸索,基本同步交織在一起。
而梵高卻處于一種反常的情況,初學繪畫時,他的藝術鑒賞力,想象力都已成熟,可他的手還幾乎做不出什么像樣的活來。頭腦中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造型意念,動起手來卻非常笨拙,因此他必須不斷的,周而復始開發自己的意向,直到完全掌握自己的藝術。
由于缺乏技巧梵高遭遇了許多困難,但他總能以超凡的意志力,冷靜和耐心來克服,然后進行到底。
1880到1885年,他的生活軌跡基本上以在父母家和異地來回輾轉的固定模式在反復—因為經濟和身體原因,梵高不得不投靠父母,但呆不了多久,產生家庭危機而被迫離開。
在埃藤和父母同住1年半,第2段戀情遭到家人反對,引起家庭戰爭;而后因梵高拒絕去教堂,戰爭升級,父子關系決裂,父親口氣堅決,要兒子滾蛋,梵高也毫不含糊,立馬收拾行裝去海牙。
他早已嗅到“待著家里不是長久之計”的氣息,并提前做好了安排。
在博里納日當傳教士時,梵高已經學會了幾乎不吃什么東西就能活著,現在學繪畫,更是毫不猶豫拿自己的身體健康來冒險,收到提奧的錢他就馬上花掉,要買價錢昂貴的繪畫材料,找模特。
盡管這樣,梵高在海牙還是入不敷出,欠下債務,不到31歲的年紀,身體狀況已堪憂,所以他必須審時度勢,賣作品還是明天的事,眼下他必須韜光養晦,養好身體,減少開支,擺脫債務,要確保繪畫能持續不斷的進行下去,回到父母身邊為上策。
1884年回到紐南父母家,因和鄰居家女孩的花邊緋聞,父親的去世,他又一次被家族趕了出來,
1885年,梵高在安特衛普/魯本斯逗留了將近一年,老毛病又犯,如他在信中所述,“我收到錢時,盡管餓著肚子,但占主導渴望的還不是吃飯,而是繪畫,于是我馬上著手找模特,一直持續到我的錢花光”
這段時期,Vincent健康嚴重受損,牙齒崩斷,染上梅毒,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早夭
“期望能活到60歲,而一個人將近30歲才開始創作,那么至少也應該活到40歲”,可以看出,梵高清醒而悲觀,對自己生命的期望值并不高,直降20歲,誰曾想卻一語成讖,梵高的生命終止在創作的盛年。
梵高呆不下去了,這次他投靠自己的弟弟,提奧,奔往巴黎。
巴黎時期1886~1888
這標志著一個新方向,梵高進入純粹創作的階段。
他接觸了間隔主義,分色主義等不同的印象主義流派,和幾個人結下了沒有烏云的美好友誼,也認識了高更,這個給他后面的藝術生命帶來轉折的“危險分子”
梵高對海牙畫派抱有再多的敬重和感情,但在顏色方面顯然已滿足不了他現在的要求,他開始拋棄黑暗沉重的北國風光,擁抱洋紅,亮藍,彩黃等明亮繽紛的色彩,貪婪的吞噬他們的明亮傾注在畫布上;
梵高也明白了為什么之前他那些黑乎乎的作品,提奧總是不愿多提,做推廣,他也不再提“要搞一種為窮苦人的窮苦藝術”
在技法上,他當了一陣子循規蹈矩的印象派好學生,星期一學畢沙羅,星期二則貌似給修拉交作業,既吸收印象主義,也吸收分色主義。
但他仍有意識的在摸索,走自己的路,將自動書寫引入繪畫,融合筆法和著色,其實那也是一種新運動,只是梵高過于孤立或避讓,他沒有打出自己的旗號。
隨著在掌握藝術方面梵高越來越有長進,哪怕作品仍無人問津,他也似乎越來越不操心自己賣畫這檔事,至少越不想迎合一些人的確定口味。
我們都知道梵高學識淵博得令人難以置信,頭腦又無比聰明,但不是一個善于溝通的人。在和這些先鋒派畫家的辯論中,他總能找到一錘定音的論據,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如果他能溫文爾雅些,適當柔和婉轉些,人們本是可以接受他那些珍稀的學問,寬容他的怪異的;然而,他太過生硬,也過分熱衷于真實,又根本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分青紅皂白,有時甚至到令人討厭的程度。。。。梵高仍然是被孤立的那個,游走在印象派的邊緣。
梵高在巴黎的日子極為豐產,但2年下來也失血過多,幾乎病倒,成為酒鬼,過分尋求刺激,過量的苦艾酒和煙草過分刺激他本已亢奮的狀態。
時間久了,梵高開始厭倦了,厭倦巴黎的輕浮和冷酷,厭倦畫家團體內部愚蠢的內戰和令人不可理解的排他性,反正梵高已經吸收了現代繪畫所有流派的長處,他也急于減輕提奧的負擔,所以離開巴黎并不遺憾。
阿爾勒時期1888~1889
在阿爾勒,梵高迎來了第一個創作高峰期,他像繪畫的火車頭往前開進,而且似乎也不大會停下來,創作了一系列數量驚人的杰作。
他在阿爾勒當即找到自己的風格,這也是他久久摸索的,以有力而準確,不連貫的筆觸勾勒的畫面,一場線條的狂歡。
阿爾勒的天氣猛烈而直接,酣暢淋漓,
有時候是火辣辣的燥熱,沒有一點點風和一絲絲陰涼,梵高孤身一人呆在麥田里,絲毫不以為意覺得這正好成全他的事,他像只蟬在享樂,召喚陽光,召喚各種黃色,淡硫磺色,淡檸檬金色。。。
有時候風刮得既雷人又醉人,勁頭賽過高度烈酒,越刮越急,疾如閃電,能把柵欄掀翻,但這絲毫不會阻擋梵高的熱情,他還是必須出去繪畫,在地上打木樁固定畫架,有時甚至不得不將畫布鋪在地上,跪著作畫,因為畫架根本固定不住。
可以想見,這位畫家獨自在野外,迎風跪在那里作畫,這副形象要比常人所理解的畫家形象差遠了,人家是要擺開架勢,醞釀好久,才會輕輕的在畫布上點上幾筆的,再看這位,跟瘋子似的,大風天跑到野外,這是要尋什么寶么?
在家作畫時,他會戴著頂狂歡節的帽子,插著蠟燭,不同的是,隨當天的心情,他今天系黃絲帶,明天系藍絲帶。。。
這些情景給人看見,都不利于他的名聲,當地人想必很快就把他當成傻子或瘋子在竊竊私語了。
然而,我們的梵高是完全沒有時間去考慮和顧及這些事情的,
阿爾勒的天空格外澄凈,色彩明快,如果說紐南那些黑色調的繪畫是梵高的“地獄”,這里的流光溢彩則是他的“天堂”;
梵高把色彩的光芒推向極致,干活不覺得是在干活,筆觸接踵而來,他用色彩表達激情,速度越來越快,幾小時就能創作出一幅非凡的油畫,似乎是在同激情賽跑,效率之高,令人驚詫。
讓我們從他的書信里隨手摘幾句,感受一下梵高禮贊似的沖向色彩的詩情和感受幸福的天分,
“現在我對繪畫,頭腦非常清醒,或者像戀人一般盲目。。。說到累,這不是問題,我連夜還能再畫一幅,手到擒來”
“這些日子,大自然美極了,而我有時也清醒到極點,感到自己不復存在,恍若在夢中,一幅畫自動來到我的畫筆下”
“不正是自然的沖動,
情感的誠摯在引導我們,而這種沖動有時極為強烈,干活不覺得是在干活,筆觸接踵而來,筆觸間的關系猶如一篇演說詞或者一封信中的詞語”
然而,好景不長,我們都知道在阿爾勒的后期,發生了聞名藝術界的悲劇性“割耳事件”,這會在后面的“梵高與高更”篇章里敘述。
在與高更發生沖突后,梵高被送進阿爾勒醫院,人格和心理狀態都失去了平衡,他變得異常脆弱,意志消沉,任何感情沖擊都會觸發犯病;繪畫的熱情也消失了,成果最少,進展最小,他確信自己的藝術沒有價值,開始不斷的自我貶低和自殘。
從阿爾勒醫院出院后,梵高孤苦無助的悲慘境況由當地的圖書館館員朱利安先生令人揪心的見證大白于天下:我們那時還年輕,都是些愚蠢胡鬧的小青年,看到這個身穿肥大的工作服,頭戴便宜草帽的男人,孤獨默默的走過去,我們就一路笑罵來取樂。現在想來十分慚愧,我本人也朝他扔過卷心菜根。。。。。他樣子很怪,叼著煙斗,走向田野去繪畫,高高的個子有點兒駝背,一幅瘋子的眼神,他總是在逃跑,不敢看任何人,也許是這個原因,我們才追著笑罵他;他從不惹事,即使喝了酒,而他喝酒是常事。。。。這個人很溫和,是一個很需要愛的人,而我們卻把他丟給他那天才的巨大孤獨,丟給他那駭人的寂寞。。。。
讀到這段話,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梵高外表看起來像個粗野的流浪漢和瘋子,但靠近他的內心,我們會驚訝于梵高的博學聰明,細膩體貼和才華橫溢;不管這個世界多么冰冷而殘酷的擊打他,他總是回報以溫情,將飽受折磨的痛苦人生轉化為醉人的美麗,讓人感嘆,原來苦難也可以如此溫柔。。。。。
圣雷米醫院1889~1890年
由于不堪阿爾勒市民的排擠和騷擾,梵高主動要求住進精神病院,這對他,對別人或許都是好事。
提奧幫他安排到了圣雷米醫院,梵高開始了將近一年和病情的搏斗,至于武器,唯有繪畫。
對梵高而言,繪畫能增強意志,穩定情緒,是對抗病魔最有效的避雷針;然而到了一定程度,他就會身受繪畫和疾病--兩種失控的力量的拉扯,左右為難,痛苦不堪,繪畫似乎既能救他,又能吞沒理性,把他打入地獄;
在病情發作的空檔期,梵高最能明銳的感知這個世界。
一旦得到允許,梵高就從早到晚的繪畫,直到下一次發病,仿佛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又或者在和未來所剩不多的時間在賽跑。
梵高式的狂暴,如果不通過色彩來表現,則寓意于線條。
這段時間的橄欖園/絲柏樹系列,梵高就是一種表現主義線條,扭曲,婉轉,漩渦式的擰巴而糾纏。
這些畫作狂野又極度理智,他也許對病情隨時發作,導致世界天崩地裂的瘋狂若有所知,但他的繪畫技巧出神入化,更勝以往。
梵高整日身處幽深閉塞的寢室,幾乎足不出戶,他并不了解外界圍繞他的作品戰斗正酣,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梵高時代似乎要來臨,雖然為時已晚:
1.提奧開始意識到,他的哥哥正在創作一種偉大的繪畫,他必須跑贏時間,開始大力推廣,多方接觸藝術界,邀請知名人士來欣賞梵高的作品。
2.年輕有為的作家和評論家,《現代主義者》雜志主編--阿爾貝.歐里埃寫了大篇幅專論,介紹這個藝術界的孤軍奮戰者。
3.作品首次正式參加布魯塞爾美術展,成為當時的大事件,引起業內人士強烈反響,畢沙羅到現場看到梵高的作品尤其吸引觀眾;莫奈也出現,聲明梵高的繪畫是美術展中最出色的作品。
4.倆位好友,勞特雷克和西涅克在一場藝術爭論中,奮起支持梵高,立下戰書,不惜以一命換一命要和那些愚蠢的梵高反對者展開決斗。
瓦茲河畔歐韋時期1890.5 ~~1890.7
梵高從缺乏營養到經濟依賴,他的繪畫在有生之年一直被人看低,他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緊張和壓力,持續性地生活在缺錢和饑餓的惶恐中。。。這些壓力,他一直頂到35歲,并創作出了流芳百世的作品,這表明他是個極為堅強的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生活的斗士。
1890年,梵高在地獄深度游了一趟后,貌似不負眾望的戰勝了病魔,他痊愈了。他再也不愿待在圣雷米,需要出去走走,換換空氣了;提奧也覺得讓哥哥離自己近些會更讓人放心,便將梵高安排來到瓦茲河畔,并讓喜愛藝術的精神科醫生嘉舍來照料他。
然而,自從那次著名的割耳事件后,梵高的心理脆弱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建設好的,他貌似“大病初愈”,但還是感性超常,敏感到了極點,任何情緒變化都有可能給他造成劇烈的沖擊,別人再加小心都沒有用。
但梵高表現得太“正常”,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徹底痊愈,提奧在歡欣鼓舞之余,開始給哥哥說掏心窩子的話,大吐苦水:約翰娜乳汁不足,小孩喝牛奶感染,剛剛脫離危險,一家人被折騰得身心疲憊到極點;職業受到威脅,以現在的收入,他要供養自己的一家三口,梵高和母親,哪怕勒緊褲腰帶,生活也舉步維艱。。。。
梵高內心的惶恐不安和黯然神傷可想而知,提奧一個月一個月的支持他,算來已有10年,他現在怎么能從小孩在口中搶面包呢?顯然他已成為提奧的極大負擔;他希望提奧一家能來歐韋度假,小家伙也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但他們還是執意要去荷蘭,梵高還是一如從前,被丟在巨大的深不可測的孤獨中,
“我們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感到,面包難以為繼了。。。我感到傷心不已,威脅你們的暴風雨也壓在我的頭頂,怎么辦呢?。。。我的生命也一樣,甚至連根都受到攻擊,我的腳步也踉踉蹌蹌了”
提奧從梵高的回信中當然看到了哥哥的情緒變化,升起了不祥之感,立馬自己和妻子連去2封信,換做輕松的語調,勸哥哥放寬心,一切沒他想的那么糟。
然后悲劇開場了,再也無法阻擋。
1890.7.27,梵高拿起一把不知從哪里弄來的手槍朝自己左胸口開了一槍,沒能擊中心臟,20多個小時后傷口感染,躺在提奧的懷里,停止了呼吸,意識沉沒時,說了最后一句話“現在,我想回來”
梵高為什么自殺?
作為補充,我們回頭分析一下,梵高為什么自殺?
A.性格/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這話早已被說爛,但真理往往樸素。
梵高生性桀驁不馴,頑固的拒絕向現實低頭,自己一旦選定的目標就不斷推進,不顧所有人反對,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哪怕背負詛咒的惡名,遭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也要堅定走向心中的憧憬。
這一性格特點,是他絕對痛苦和絕對成功的根源。
他但凡隨和變通一點,投點時好,以他的聰明才智和勤勞,不至于遭受這么多喪失人格的苦難。
用在藝術創作方面,正是這種玩命的死磕精神才造就了今天被世人所知的天才梵高,
用在別的方面,比如感情,則成了一種讓女方唯恐避之不及的心理缺陷。
(這點會在“梵高戀愛史”篇章里另外展開)
B.家族病史
梵高家族心理脆弱,至少在2代人身上有體現。
文森特伯父長年經常性一蹶不振,身體意志非常脆弱;科爾弟弟據說是在南非自殺身亡;妹妹威廉米娜死于精神病院;
梵高自小憂郁,割耳事件后,人格和心理失衡,敏感超常,產生視聽幻覺,苦于癲癇病,狂躁癥的時不時發作;
C.創作
正如梵高在信中所述,
“我本人的勞作,我不惜自己的性命投入這種生涯,我的理性也沉沒了一半。。。”
“我把自己的心靈與靈魂都融入了繪畫,結果喪失了理智”
但這不可能阻擋他在繪畫里沉淪和冒險,正如“漁民從來都知道大海是危險的,暴風雨是可怕的,但他們從未覺得這些危險能阻止他們出海”
四大愛好貫穿一生
A.繪畫
梵高對繪畫有一種難以遏制的熱情,在他正視這點之前,每逢遭受不幸的打擊,梵高不是向人傾訴,而是訴諸于繪畫,哪怕只是笨拙,蹩腳的幾筆,他能在繪畫中重構和諧,找到內心的和平。
在梵高正式決定開始學畫畫,走藝術創作之路之前,他已近30歲,在此之前,他從沒拿過畫筆,更別說正式訓練,對一般人而言,這實在是太瘋狂的決定;但梵高不以為意,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有一雙天生會畫畫的手,繪畫會成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散步
梵高家族成員都酷愛散步,樂此不疲,就像有的家庭樂于看戲一樣。
這一點由梵高他爹遺傳,并在梵高身上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承,無人能比。
梵高從小就獨立性強,寡言少語,不愛同人交往,像只野貓,經常離家出走十來公里,到大自然里去探索,這種孤獨而狂野的散步,讓他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找到一種無限的幸福感和無邊的幻想。
成年以后,散步也是他找回自我,回歸本心的時刻;無論他正經受著多大的痛苦,散步的時候,他會將他身上那種罕見的感受幸福的天分發揮到極致,從所看之人,之物,之景,他都能發現各種美,不顧一切的去感受生活的幸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這種從童年時代就和大自然結成的親密關系,以及訓練而成的敏銳觀察力,都為他后來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因為繪畫本身,它首先是一種視覺藝術。
這一點也從他后面的繪畫中得到了印證,他的繪畫必須走向自然,畫實實在在的事物,遠離現代和歷史素材,沒有廢墟,沒有想象的成分。
巴爾扎克曾說過,“藝術,就是人加上自然”,這和梵高的見解異曲同工。
C.寫作/信
如果單純以稟賦來說,梵高肯定更適合當作家,至少是書信體作家,而不是畫家。
從他洋洋灑灑寫的900多封信里(其中,有600多封寫給提奧),我們能看到一位騎著語言的駿馬,放開韁繩在馳騁的作家。
以當時人的眼光,了解他的事跡,我們很難不把他定義為瘋子:外表粗野,不修邊幅,舉止怪異,落魄寒酸得像流浪漢;做事情又極度狂熱,容易走極端;
但從他的書信里,我們就會驚訝的看到另一個梵高,思想敏銳,聰明博學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看到梵高細膩溫柔的內心世界,不管他經歷了多大的屈辱和不公,下筆卻總是充滿溫情,為世人開脫,對自己的境遇只是寥寥幾筆,略表無奈。
他總是能迅捷而精妙分析自己的感受,思路清晰而縝密,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些書信極具文學和人文價值。
D.閱讀
梵高才華橫溢,下筆洋洋灑灑,當然與他熱愛閱讀,勤于思考有關。
書籍于他是另一個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
不管梵高正經歷著什么,不管別人怎么想,怎么看,我們的梵高無論走到哪,從來不曾虛度他的年華。
這4大酷愛伴隨他一生,遠離社會和家庭,自學成才,展現他自由獨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