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過一句話
比你的價格更重要的是你的價值。
確實。
價格是外在的,是別人賦予你的。
而價值是內在的,是屬于自己的。
我從見過許多人,忙于經營自己的外在,而沒有什么充實的內在干貨。
也有一些人,不太在乎外界的眼光,而是專心于自我,內在的提升。
泡一杯茶,講講他們的故事,也許會對你有一點觸動,一點就好。
01
他染著黃色的頭發,打耳洞,戴黑色耳釘,抽煙,混夜店,ktv,和打扮妖艷的女子合影,照片上,他一副囂張跋扈的樣子。
聽人說,他是個小混混,沉迷在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上,荒廢學業。
還有人偷偷跟我說,見過他帶女人去醫院墮胎,孩子是他的,因為不小心,也許是有意。
他去很多地方旅游,曬出照片,有人說他是被富婆包養,曾看到過車接走他。我笑笑,說,他好像也不是長的那么吸引富婆吧,人家說,他會化妝的,還常去健身,末了要加上,一個男人噢,還化妝,咦~好惡心。
我和他見面,是一次活動,起初有點拘謹,他的外形確實蠻另類,隨后他起身去臺上演講,講的很好,我有點詫異,他下臺后我與他交流了幾句,印象不錯,便留了聯系方式。
別人說的那些,其實也無怪他們,看起來確實好像是那樣,不過認識久了,聊的多了,也漸漸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外形嘛,年輕人喜歡自己風格或者痞痞的都沒有什么,況且他回家之前還會做點處理,頭發剪掉,耳釘摘下。合照的基本上也都是同學,因著專業原因,接觸到此類女子較多罷了。至于墮胎那人,想必你也猜得到,也是他的同學,這么看來,其實他人還蠻善良。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能力。
他是學設計的,設計拿了許多獎項,獎金拿到手軟,到處去比賽,又喜歡攝影,自然留下許多旅游照。接他的“富婆”嘛,合作方 他已經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地去設計了。
我問他為什么化妝,他撓撓頭,笑著說
“咱就長這樣了,還不能臭臭美阿”
這樣的“小混混”,還蠻有趣的。
02
她看起來是個學霸,上課一概坐在第一排,下課經常去找老師問問題。
她看起來是個陽光快樂的人,和朋友客氣禮貌地聊天,常傻傻的笑。
她看起來是個自律的人,外套保持清潔,飯點總在食堂見到。
唔,是的,看起來。
因為,我和她不熟,所以我看起來是這樣。
不過阿,我和她一個室友蠻熟,在她的嘴中聽到的是另外一個版本的她。
成績差勁,績點慘淡,我聽到的時候有點意外,不會吧,看上去像個學霸啊,然后我自己慢慢也觀察一些不對勁。
坐在第一排沒錯,后面的人都在拍照做筆記的時候,她一般都坐著無動于衷,只有她旁邊的人在拍照了,她仿佛也突然領會,跟著拍照,不過不記筆記。
一次高數課,老師講到課外拓展內容,課本上沒有,她盯著書看了很久,第一排,坐得筆直。
我偶爾去問問題的時候,聽到老師問她,怎么又問這些問題,上課不是剛講過?
她尷尬地笑笑,似懂非懂地跟著老師的話點頭。
那么也許她的人緣不錯吧。事實還真骨感,她只有一個朋友,就是我見到她對著傻傻的笑的那位。室友呢?
地域歧視,她是不和室友怎么交流的,因為她,是從大城市,旁邊,來的,而其他人在她眼里,大概鄉野村夫。
這大概也不至于沒有一個朋友吧,畢竟可以和同樣“大都市”來的交朋友嘛。
很遺憾咯,她還有點小怪癖,比如喜歡偷聽別人說話,喜歡背后說別人壞話,其實好像也沒什么,不過被抓到過幾次了,可想而知,又是宅女,接觸的人本來就不多,所以,一個朋友,大概也很合理。
噢,那個朋友平時和她在一起,就是一直損她,她就傻傻的笑,其樂融融嘛。
至于自律。唔,有點像張愛玲那句話。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外套很干凈啦,里面是很久才洗一次的內襯,晚上熬夜打游戲打到三四點,吵的室友睡都睡不著。
本來可能說過幾句話,后來慢慢地,就敬而遠之了,畢竟被別人偷聽到一點什么,再去扭曲曲解傳出去,這感覺不大好。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什么呢。
以貌取人,那么,我們可能錯判一個人,
本來很好的人,無論是一起探討研究學問,還是工作相處,都是很好的人選,卻因為自己或者別人的一點留于表面的判斷而錯過了。要知道那個“小混混”現在已經是個不錯的設計師了,而且對朋友很好,有設計的需求,大可以請教于他,甚至比一些專門的咨詢都好。
本來不那么好的人,卻放心地把重任委托于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自己的合作伙伴是否可靠,需要嚴謹地求證,這也無可厚非吧,相反,憑著一點自己的感覺和表象,便放心地交出自己的后背,真的不怕后院失火嗎?
這些其實都還好,錯判了別人。
真正可怕的是什么呢,錯判我們自己。
我想第二個女生,她也不是本意活成如此的。或許在她自己的心中,并沒有感覺自己有什么不好,派頭要做足嘛,起碼展現出了學霸的感覺,時間久了,好像還真感覺自己的成績有所提升,至于到底別人在私下是如何做筆記,寫作業,刷題,上網課,大概不怎么重要了吧,起碼表面上的樣子很夠了呀。
她大概也是真的覺得,自己是從全天下最好的城市來的,其他人都低她一等,且不論她只是從旁邊,再好的城市里依舊有窮人和富人,若有一個城市,全部人素質都很好,都是高級人才,我想這個地方,大概叫天堂吧。
喜歡標簽化地生活,甚至形成歧視,究竟是多么自卑,才會慢慢衍變成這樣呢,其實也蠻可憐。
試問我們自己有沒有過這種時刻,活在別人的印象和眼光中,實際的自己都被自己刻意遺忘。真正關鍵和重要的事情不做,漫長地踏實地積累不care,只關心什么事情更能標榜自己。
學習了,嗯,該發個朋友圈了,我已經夠努力了阿,學的是什么,方法對不對,有沒有目標,有沒有計劃,重要嗎?別人又看不到?
這么說出來好像還挺可笑,但是我在生活中見過的這類現象絕不在少數,我自己也是常常陷入其中的,比如有一段時間喜歡學習完打卡,當然可能有人確實從這種方式中得到不少,可以更好地學習,不過它帶給我的,就是我忙著刷完軟件,至于效果如何,早就拋到腦后,畢竟朋友圈都發好了嘛。
總而言之,是活的少了點自我。
“內在是空洞的,所以向外在的目光索要存在感,而沒有探索自己的內心想要的和適合的是什么,時間久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是空洞,就越在乎自己表現出來的樣子,越在乎自己的表象,就越找不到自己的內心自我,就越空虛。”
當然我們展現給別人的當然重要,不過要是發自內心而呈現出來,不是更舒服一些嗎,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顧忌和焦慮了。
別因為以貌取人錯失機會,也別因為以貌取自己,活在假象里。
望對讀者有些許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