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淘票票的活動,幸而參與《拆彈專家2》的提前觀影,享受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特意補完《拆彈專家1》才來寫影評,第二部相較第一步有了很大的改動和進步,無論是人物刻畫立體度,故事的整體框架和可看性,還是大場面的設計和配樂的貼合度,拆彈2都要更勝一籌,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少有進電影院絕對不虧的港匪電影了。
跟同類型的香港警匪片槍戰片比起來,拆彈2延續了港匪片一貫的臥底套路,但對比1里看了開頭五分鐘就知道剩下一個半小時要怎么演的俗套劇情,拆彈2一直在打破傳統,用最老套的梗講最出人意料的故事。
十年前的失憶梗,放到現在哪個影視作品中都會被觀眾罵個狗血噴頭,但拆彈2還敢用,而且用得讓人心服口服,不僅不會覺得俗氣,反而會為導演的腦洞驚嘆。為避免更多劇透,這里就不再贅述。
除了失憶梗,臥底與反臥底也是港匪片的必備套路了(沒有之一),拆彈2自然也沒能免俗。但猜誰是臥底這個游戲幾乎已經被古天樂張家輝的《使徒行者》系列玩爛了,想拍出更多新意,那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一點上,還是要再次感嘆一下導演的腦洞,夠爛俗又夠創意,出乎意料,讓人不得不服。
故事性的好壞程度是影響一部電影精彩與否的關鍵,拆彈2的成功前提是有足夠優秀的劇情做支撐,除此之外配樂和剪輯方面的亮點也值得一提。
首先要夸一夸電影的配樂,整個電影的配樂非常到位,尤其是前半段,整個配樂跟著劇情走得自然又流暢,氛圍渲染很成功,雖然是警匪片,卻營造出了很好的懸疑風格,讓人有很強的沉浸感,帶著觀眾的心一度提起又落下,完全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剪輯也為故事的精彩程度貢獻不小。對一部電影來說,好的剪輯就像變戲法,可以把一個很簡單很普通的故事變得跌宕起伏,讓人欲罷不能。拆彈2用了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做時間的主宰者,在故事的敘述上不斷切換,正序,倒敘,插敘輪番上演,雜而不亂,很好的增加了電影的層次感和可看性,讓人沉浸其中。
當然,優點突出,缺點也十分明顯,比如被眾人吐槽的一群警察跑不過一個斷腿的殘障人士,和一群警察被一個恐怖分子吊打等。但這些情節的設計是為了推動劇情繼續發展,雖然確實值得詬病也不至于抓著不放,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
劇情之外,這部電影還有兩點讓我深思良久,觸動頗大。一點是關于友情和愛情的真摯與堅守,還有一點是關于人性的復雜和對善惡的選擇與取舍。
潘乘風因工負傷失去了一條腿,女友龐玲沒有選擇現實而世故的離開他,反而更堅定的站在他身邊,當那個唯一的陪伴者。這份深情,無論是在當下這個浮躁缺愛的快節奏時代,還是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絕對值得稱贊和敬佩的。
也許是我過于關注細節,在潘受傷后,我已經敏感的察覺到兩人要分手,所以一直懸著一顆心,不知道導演要讓誰來當那個惡人。
幸好,龐玲沒有讓人失望。
對比第一部選擇分手的女老師,第二部的女主角和感情戲都讓我覺得更溫暖更戳人。
與龐玲這個女性愛情角色相對標的是作為男性友情角色的兄弟董卓文。電影沒有過多渲染兩人的兄弟情深,但隨處可見的細節里可以窺探到兩人的感情絕非一般人可比。從電影開頭兩人同時拆彈的默契,遇險先考慮對方的大氣,和最艱難時的互相陪伴,都可以想見其中的手足深情。所以在得知潘被騙做了臥底的時候,董才會第一次因為擔憂而完全失去理智,甚至不顧自己的身份去質問上司和同事。
(在這里不得不感嘆一下劉青云和劉德華的演技,影帝就是影帝,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讓人感受到十足的感情釋放。這樣的影帝同臺飆戲實屬不易,且看其珍惜。)
主角的人物性格飽滿度讓人物更鮮活更立體,這部戲的友情和愛情都立住了立好了,才會有后來的一系列反轉和出人意料,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真實和動人。
所以有人會疑惑為什么潘最后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嗎?我認為這個問題并不難解答,即使是電影也要講究人性邏輯,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結果都是有跡可循的。
他們的友情和愛情都讓我心向往之。
關于人性的探討和善惡的選擇,在這部電影中表達得并不十分夸張,程度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感受不凡又不會覺得過于說教,留有余地反而給人更多發散的空間,可以說是張力十足。
一直記得知乎上很典型的一個問答:
去過很多國家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高贊第一是這么說的:明白了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對和錯。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面也說過,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切記,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稟有的優渥條件。
我覺得這兩個觀點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這個世界總有好人跟壞人,總有強權和弱勢,總有平息不完的憤怒。
人人平等嗎?人跟人的成長環境,社會閱歷完全相同嗎?他們的物質需求,情感慰藉都能得到同樣的滿足嗎?
因為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由人組成的,是人的復雜性造就了這個世界的多樣性。而這兩者是呈正相關的。所以,所謂的是非對錯,正義與邪惡,到底該用哪一套標準去定奪和評判呢?
拆彈2里的壞人是誰?是那些恐怖分子嗎?貌似他們最后都沒有得到好下場,甚至都是抱著必死的心在搞破壞,而且就算最后一切真的如他們所愿,炸彈炸毀了香港,他們也早就一起被炸死了,那他們做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他們明知道自己當不了受益者,那他們希望的受益者是誰?他們希望帶來的結果是什么?
如果你看電影足夠仔細,一定會知道答案。
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處事模式做出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他們的思維邏輯里這些事情是正義而正確的,與他們為敵的才是惡人。
因為邏輯足夠自洽,所以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觀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他們是自己世界里的好人。
那么潘是壞人嗎?他小時候是一個助人為樂幫別人打抱不平的人,后來成為威震一方的拆彈專家,然后性格大變成為偏激的恐怖分子,最后卻在自己設計的恐襲活動中用生命拯救生命,犧牲了自己,救了全香港,把自己玩死在了自己的套路里。
就像醫生對潘的診斷一樣,人可以因為任何的事故或故事而改變,身體上,心理上,人為的,意外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可以稱作是潘的性情大變全記錄,或者是潘的神經病作死大解析,全劇的反轉和意外都取決于潘的一念之間。至于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最后的抉擇里他到底是為了救人還是為了自己?這些問題也許很難得到一個單一的解答,沒有絕對正確的選項。
沒有答案,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所以死亡的缺憾,成為了潘最好的歸宿。
流于表面的精彩都是曇花一現的過客,引起深思的經典才能成為絕響,從這個方面來說,拆彈2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預祝票房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