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非常靜距離》里楊冪自爆她懷孕7個月還在拍《小時代》,身材保持得很好,基本上看不出,產(chǎn)后也恢復得很好,原因是她對吃東西沒什么感覺,用她的話說“給口吃的,能活著就行”。
這也就是胖子和瘦子的區(qū)別了。
我之前一個月瘦20斤的時候,過程比較艱辛,但是瘦下來之后,明顯的食欲減小了,一兩米飯都嫌多,水果蔬菜吃的比較多,但相對以前,量還是挺少的。對零食之類的欲望也沒有那么強烈,有就吃一點,沒有就不吃,自己也覺得很正常,人生的追求那么多,吃東西根本不能滿足更高的精神追求。
也許大部分瘦子都是這樣想的,在他們的觀念里,覺得吃東西是為了活著,而對于吃貨,活著最美好的享受,就是今天吃啥好吃的。
后來由于身體健康受到影響,不得不逐漸回到原來的體重,飯量大增,零食買的也多了,對于自己體重的監(jiān)控也不那么嚴格了,對于美食的欲望也強烈起來。甚至有時候周末是由于美食而美好的。
減肥的書看多了,逐漸理解到,少吃的概念是因人而異的。我體重120斤的時候,覺得自己吃的也不多,但減下去再回來會發(fā)現(xiàn),瘦子絕對吃的要比胖子少幾個數(shù)量級。
我爸不高,體重160斤,一眼看去胖胖的很可愛,他又喜歡做飯,大廚師的樣子,親和力更高。但是他40歲就高血壓,十幾年不能停藥,每次讓他少吃點,注意健康,他都特別委屈,“我每頓飯只吃兩個小饅頭,不常吃肉,菜吃的多,就是減不下來啊”。
可是你要是跟胖人吃飯,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飯量確實比較大,他眼中的“小”“少量”“多一點”,跟瘦子心目中的標準確實差距很大。
我一個168cm,46kg的美女朋友,她吃飯會跟大家一起,才小半碗就說飽了,說自己已經(jīng)吃的很多了,她們眼中的“很多”,也是用自己的標準也界定的,別人不理解也會很嫉妒的。
有本書叫《運動飲食1:9》,是一個健身教練寫的,他指出,減肥的話,運動只能是輔助,占決定作用的是吃什么吃多少。他提倡吃低升糖指數(shù)的食物,像玉米,芋頭,南瓜,土豆之類的粗糧。
我們要吃的是真正的食物,而不是食品。像超市包裝的加工食品,那都不是食物了。所以他建議我們?nèi)コ谐缘模詈觅I比正常價格貴三倍以上的。
一分價錢一分貨,原料更新鮮,營養(yǎng)價值更高,保存條件更好的產(chǎn)品,自然價格更高。
這樣你的心理滿足感會提高,購買次數(shù)會減少,下次由于想要節(jié)約預算也許會減少買零食的行為,這樣慢慢來,一點一點把自己錯誤的飲食方式糾正過來。省了錢,減了肥,可以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一舉三得。
減肥,有時就是一個觀念的改變。
當你想要健康,想要美麗,想要控制自己人生的決心,超過了想要即時享受眼前美味的時候,你一定會成功的。
減肥,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戰(zhàn)。
一句話概括,你的愿望有多強烈,實現(xiàn)它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決心堅定了以后,具體操作就簡單了,科學飲食,建立好習慣,向身邊身材好的人討教,或者看《胖是因為你吃飯?zhí)臁贰段业臏p肥日記》《少食健康》《吃到自然瘦》《養(yǎng)瘦》《一瘦就瘦一輩子》之類的書,下載薄荷APP,寫飲食日記,每天測體重,測腰圍,堅持半年形成習慣,這個目標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