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文
2018—3—20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從1906年越劇誕生至今已有了百余年的歷史。一個北方人談越劇,這似乎看起來有些滑稽,但我對越劇的喜愛還緣于戲曲迷的母親。
母親出生在冀中平原的一個耕讀之家,她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由于家境富裕,他除了讀書之外就是唱戲玩票,而且還帶著兒子、孫子、孫女一起玩。母親不僅自己能唱京戲,還熟知京劇的各種戲名,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代表劇目,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都能出口道來。后來,母親又迷上了越劇,雖然不會唱,但是對越劇的曲目和各個流派都如數家珍!今年過年,利用春節假期,我去往浙東南旅游,來到越劇的發源地-—嵊州,追根溯源,探究越劇的歷史和發展,也是替母親圓了她的一個越劇夢。
嵊州,位于浙江中東部,四面環山,風景如畫,一條河流穿城而過,當地人稱之為——剡溪。到達嵊州時天已傍晚,在市區休息一夜,次日我們趕到越劇博物館時,離閉館時間僅差五分鐘。因為是春節,工作人員也要過年休息,所以博物館上午11點就閉館了。
越劇,又被稱為“紹興戲”,是清朝咸豐年間,嵊縣西鄉馬塘村一帶流行的一種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最初均為半農半藝的男性,故稱為男班。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書藝人用四只稻桶墊底,鋪上門板作舞臺進行演出,這是越劇第一次登臺演出,這一天被定為越劇誕生日。因為是在農村草臺上演出,所以也稱為草臺班子。藝人登臺演出只用篤鼓、檀板按拍擊節,的篤之聲不斷,故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
1923年,嵊縣籍商人王金水回鄉創辦了第一個女子越劇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學戲,次年該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臺演出,女子越劇唱腔清幽婉麗,優美動聽,演出大獲成功。隨后女班蜂擁來滬,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最終女班取代了傳統男班。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后,為適應環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演員向兄弟劇種學習,對越劇進行了變革,從1925年至1932年的4年間,編演新劇目達400個。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和筱丹桂。
1942年,在袁雪芬倡導下,以話劇為榜樣對越劇掀起了一場全面改革,創作了“弦下腔”,“尺調腔”,為越劇流派產生奠定了基礎。編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了幕表制。女子越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45年5月,袁雪芬將魯迅小說《祝?!犯木帪椤断榱稚罚獾綈簞萘ν{和流氓拋糞。為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袁雪芬聯合分散在四個劇團的十個名演員尹桂方、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同臺演出《山河戀》,轟動了上海,“越劇十姐妹”因此得名。
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傳統劇種更是煥發了青春。1950年4月,上海成立了第一個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5年3月,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劇院薈萃了越劇屆一大批有較高藝術素養的人才。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劇的黃金時期,藝術家們創作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作品,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情探》《追魚》《春香磚》《碧玉簪》《孔雀東南飛》等。其中《梁祝》《紅樓夢》被拍成電影,更是家喻戶曉,越劇風靡了大江南北。
80年代是越劇的復興期,浙江越劇屆掀起小百花熱潮,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后起之秀,并編排演出了《五女拜壽》《漢宮怨》《小刀會》《莫愁女》《沙漠王子》等一批新劇目。2006年3月,杭州舉辦越劇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正式拉開紀念越劇百年序幕。自1906年越劇誕生至20世紀末,據不完全統計,越劇上演的劇目有6千余個,流派達十三個之多。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越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劇用更加開放的藝術觀念和更加解放的的藝術思想,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越劇正以年輕的步伐迎接著新時代的到來。
2018/3/20于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