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金剛經》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第六章
佛祖如來,只是借法解惑,為世人辨明什么是合適作的,什么是不合適作的,并為世人理清生活的意義與做人的原則。影響和傷害我們“心”的也許是一本不適合當時看的書,也許是當時不適合看的影視,也許是當時不適合參加的派對,也是當時不適合參加的應酬,也許是知道了當時不適合知道的事,總之,這種不適合當時自己的外在事物很多,而且這種事物對于當時的我們很有誘惑性與鼓動性。不知從什么時候,我們開始接受了影響“心”的事物,從那時開始,六根開始蒙蔽,世俗的世界與觀念開始侵占我們的思想,本性退自性生,本我隱自我現,本性具有的菩提智慧也被欲望與貪婪、傲慢與偏見代替了。
孔子在《論語·顏淵》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說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這是規矩,更是勸導。當下社會有太多不懂規矩的人,頂著所謂的“打破禁錮,創新思維”的幌子,做著不厚道不地道的事,甚至是違法亂紀的事。世人對于圣賢的勸導之言不以為然,認為過時了沒意思,正是這種“無知”害了自己。禮,不單是制度,更是社會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圣賢怕世人看、聽、言、動后控制不了“非禮”事物的誘惑,迷亂了心智。世人的自以為是與自傲自大,總以為自己能抵抗住“非禮”之事,結果卻是被其無情吞噬。
世人心住萬相,各種心理疾病與痛苦開始頻發,佛祖如來只好借法的名義,為世人答疑解惑,懂事明理,袪除心理的陰影,再現光明,袪掉思想的負能量,讓心中充滿正能量,卸掉身上的“包袱”,輕松出發,重頭再來。這也是佛祖如來用“如筏喻法”方法告訴修行者不住法相,方可前行,終悟真法。為世人解惑袪縛是佛祖如來的主要工作,拿什么來解惑袪縛,就是佛祖如來自己對宇宙間的“法-規律、真理、無為”的感悟與認知。通過什么渠道來解惑袪縛,通過創建佛教來實現這一目的。
其實,佛祖如來及佛教解放全人類的工程,就是一次完美的營銷計劃。市場需求:世人的心理疾病與痛苦;目標:還在苦海中掙扎沒有回頭的世人;目的:為世人解惑袪縛;靈感創意:佛祖如來對宇宙間的“法-規律、真理、無為”的感悟與認知;表現手法:佛法與《經書》;傳播渠道:佛教道場;活動排期:每一次的講經說法與佛事活動;效果評估:皈依人數與解脫人數。明白了嗎?
韓愈《師說》中有“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之說,是指認知培育的綜合的過程:傳道,授業,解惑,三個層次。傳道:傳授“道”的理念,即讓世人明白社會及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規則,知道做事的規矩。授業:傳授以技能,這個技能是指能夠使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各種技術、理論知識。解惑:惑,是指困頓,迷惑,當人面臨人生中的困頓、迷惑時,能為之理清事理,指明方向。所以說,佛祖如來,只是完成了“解惑”一層,還沒有達到傳道授業的程度,故而,佛祖如來才有他未曾說法之論,佛祖如來確實沒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