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正襟危坐想要提筆(記本電腦)寫作時,往往覺得靈感被黑洞吞噬,而后又因靈魂貧瘠感到焦慮。我無法輕易在屏幕上打字,任由之前空閑時所有好的想法在腦海里打結,堵塞每條出路。
我把寫作當成怎樣一回事呢?愛好,謀生之路,還是體現優越的手段?就像明明可以徜徉在好書帶來的美好想象中,卻硬要強迫自己啃完另一本不喜歡的書,追求數量目標。我想這世上至少有一種讀書和寫作可以歸為更加高級的虛榮和攀比手段,而恰恰因為它們更容易顯得高尚脫俗。
于是“寫作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么”這個命題開始讓我反省。我其實想從寫作中獲得簡單快樂,而不想也不忍心讓它變成累贅負擔。
停止寫作時我常感到焦慮,好像不斷冒出的想法都被關進小黑屋并遠遠流逝掉了。如果“我思故我在”成立,不寫作不記錄就如同我不思考不存在了一般。想得多但遲遲不動筆,習慣性拖延將寫作被迫變成了天大的事,一件不能輕易動筆被奉在高臺上的神圣之事。本可在寫作中體味歡愉,卻莫名令我倍感壓力。
閉眼想象,我好似拼命拉拽著一根名叫“寫作”的繩子飄搖,一邊風吹雨打,一邊尋求安定。若是我松開雙手拋棄這根繩,那么我會飛向大海或在任何不知名的地方迷失方向。我將它等同于我的存在并由此獲得存在感。沒有任何其它生存技能的我,在這個飄忽不定的世界失去了生存屏障及安全感,那一刻便是泄了氣的氣球,不再鼓鼓地膨脹,如海浪般襲來的焦慮嗆得令人窒息。
有時想,若我擁有更多技能,恐怕也不會將寫作看得如此之重,不是重要的重,而是某種程度的沉重。我實在不想一心妄圖寫作,卻在打開電腦的時候開始刷新早已看過的社交網絡和無聊新聞。在逃避中將拖延癥的帽子扣在頭上并不能讓我回歸正道。
我對寫作工具、軟件、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渴望在舒適完美中拯救自己。然而我深知沒有時間、沒有工具都是借口,如果現在提不了筆,就算天時地利人和,筆依然是提不動的。
慶幸的是,那種憂慮和沉重只存在于想寫作而未寫之前,當手指真正踏實觸摸在鍵盤上并飛速打字的時候,我仍感到安心。
思來想去,只有下筆寫,筆耕不輟,才是獲得樂趣的良方——因為我并不是不愛它。
寫作或許不需要被賦予太多意義,也不用領取好聽的頭銜,在寫作時能確實感受到其中的快樂便足夠。這個時候,它就是愛好,也不再是那根讓人擔心斷掉的繩子,因為它真正與我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