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青年文摘》的日簽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
盡管我不信萬象有序,但我珍愛黏糊糊的、春天發芽的葉片,珍愛藍天,珍愛有時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愛的某些人。
來廣元出差,突然發現自己珍愛的某些人,其實是有特點的——熱愛學習,以一顆開放的心態迎接一切。
所以,有了我非常主動的邀約:趁出差之際,順便去和學校結對的花園小學上上課,做做講座,互動交流一下,兩全其美的事情,很不錯。
當然,不是因為學校是結對關系,而是花園小學本身的姿態足以讓我沒有負擔地表達我的想法。因為結對的學校還是有好幾所,但他們是自結對以來,幾乎每學期都會派老師來跟崗學習的。我想,他們應該還是好學的。
好學的人,一定會喜歡另一個好學的人。
于是,主動向花園小學表達想法,很快達成共識。
02
上課內容,花園小學提供了課題《長方形的面積》。
一起來出差的小伙伴之一——巧,自然光榮地接受了這個光榮的任務。記得我第一時間告訴她不僅要出差,還要來上課時,她的回復是:我愿意,我去練練膽子。
巧是一個做事讓人感到很放心的人。教具學具制作,一手搞定。我們將課研討了一遍,便準備“放”過她——可以直接上場了。誰知,她卻告訴我:“不行,我要試講兩次。”
于是,她去聯系班級,確定時間。
在我看來,試講是一件無比耗費精力的事情。但她不這么想,每天拖著“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板,講得不亦樂乎。板書設計改了又改,教學設計也在試講兩次后得到了確定。
今天,乘動車來時,捆著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板,成了一路上最耀眼的“星星”。
03
出站,鮮花和美人等著我們。這是我們第一次受到如此高的禮遇,哈,我受之有愧。
上課,孩子們慢慢放開:
主動介紹自己的名字人多了起來;
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第二個方法空空的,怎么測量出面積了呢?第三種方法沒有鋪滿,也沒有辦法測量出面積呀?
12后面應該帶什么單位——平方厘米太小了,平方米太大了,應該是平方分米;寫12個還是不知道面積是多大;是12個1平方分米,所以是12平方分米;
主動提出自己的質疑——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不是任意兩邊相乘,而是鄰邊相乘;
……
這是一段緩慢的過程,能看見孩子們的思維在慢慢生長: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就等于“長×寬”呢?這又是一段快速的過程,整節課,孩子們的思維都在“為什么”的追問下快速思考且回應。
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寫起來,讓學生說出來,讓學生互動起來……因此,才會有“鄰邊相乘”。好一個“鄰邊相乘”,高度凝練,且深刻。
04
用課作引子,我的開場就顯得自然得多。
雖然,我還是改不了開場要抒情的毛病,但我并不打算改這個毛病。我怎么抒情的呢?我就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上面的那句話,表達我的珍愛之情。
先說課,解決了你什么疑惑,你還有什么疑惑。這個過程,是一種自我梳理,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再開始我的分享。此處省略10000余字。反正都是一些零碎的思考,給了一個主題串起來而已。
他們說:“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打仗的節奏。”
我說:“就算打仗,依然要尋找一些詩意。”
其中一位老師有我的微信朋友圈,她對我說:“我每次看你的文章和朋友圈,孩子們的一些創意表達,好有詩意。”
我知道,這詩意其實已經存在,只需要我們用一種珍愛的心態,將之捕捉并呈現出來。如此一來,才有了我們此次的詩意之行,也才能換來我們的詩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