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本土起源說44:迷失的“不周山”
文|黃飲冰
談了昆侖,現在談另一座迷失的圣山。另外一個圣山,就是不周山。
不周山與昆侖山應該是對應的山的概念,或者說,昆侖山和不周山是兩個不同的族群的祖居地記憶。明確說,不周山是古老的西北方族群的祖居記憶;昆侖山,是古老的西南方族群的祖居記憶。
一、上古對“不周山”命名
先看看上古對不周山的命名吧: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山海經· 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處,因名云。】
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之【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看來,不周山之山名并非因共工氏怒觸之后才得名的,而是不周山本身就有“不周”的特征。
實際上,符合【山而不合】之山的概念的山是有多座的。古人言之的不周山,在共工怒觸之時已經是特指的某座山的名稱了,這可能是由于“不周山”后來被神化,就把普遍意義上的“不周山”神化成某座神山了。
二、不周山的影子——共工氏與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古籍記載是炎帝后裔。共工既是氏族的名稱,也是共工氏族頭人或首領的稱號,也就是說第一代共工與歷代共工,都被稱作共工,所以共工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很古老的氏族。
為什么說共工氏炎帝后裔呢?根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的世系說的很清楚,共工是炎帝的后裔。
共工氏族的圖騰是什么呢?是“人面蛇身朱發”。根據宋羅泌的《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記載:【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共工的職業是水神。根據《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記》:【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患。】
共工的事跡最著名的是共工與顓頊爭帝而怒觸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顓頊是誰呢?顓頊是黃帝的后裔,號稱顓頊大帝。共工與顓頊的戰爭實際是黃炎戰爭的繼續。炎帝與黃帝的戰爭以炎黃結盟而暫時了結,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黃帝時期,炎帝族群作為黃帝族群的附庸而加入到黃帝族群中,黃帝為族群的首領。在少昊青陽氏時期,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就開始爭奪帝位,共工氏曾經奪取了九州的領導權,霸占九州,把少昊青陽氏及其族侄顓頊驅逐回了東北。在顓頊接過黃帝族群的領導權后,與霸占九州的共工氏爭奪帝位。這就是“共工與顓頊爭帝”。“共工霸九州”的歷史,只是在《禮記.祭法》中有一句話的流露。在于顓頊的戰爭失敗后,共工怒觸不周山。
但是共工氏族并沒有從歷史上消失,這與中國上古實行的氏族統治和封建制度有關。臨高共工氏族作亂的首領共工被清除,共工氏族依然得以保留,依然會產生新的共工。在堯舜禹時期,依然可以看到共工的影子。如大禹逐共工、大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說明黃帝后裔與共工氏族的矛盾一直持續到了大禹時期,這些都可以看做是黃炎戰爭之延續,炎黃后裔之間的戰爭,不時爆發,一直到共工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為止。這個事實也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所謂的民族融合。
共工與顓頊爭帝的戰爭,又被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共工與神農(《雕玉集·壯力》)、共工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共工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戰爭。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說明高辛氏族、神農氏族、祝融氏族、女媧氏族作為顓頊大帝的陣營的一部都參加了共工與顓頊爭帝的戰爭,這個觀點我以前就說過。高辛就是帝嚳,帝嚳因為輔助顓頊戰勝共工而成為了顓頊的繼承人,祝融是高辛的火正,當然與高辛一起參與了對共工的戰爭。而神農、女媧是古老的氏族,他們本身就是黃帝集團的一部分,當然也會輔助顓頊而參戰。這里的高辛、神農、祝融、女媧既是氏族稱號,也是當時的其氏族的首領的稱號。
這段論述,主要要表達的是,不周山與炎帝系關系密切。作為炎帝的后裔共工,戰爭失敗,毀的是不周山,原因何在?共工失敗后大概是退回了祖居地,顓頊也就追擊到了共工氏的祖居地,這個祖居地應該是炎帝進入中原前的最后的居住地,這里就會有一座山被命名為不周山,這是最后的一座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是在以毀其祖山的行動昭告天下,誓死不與黃帝系共存。以后共工氏族也是一直在抗爭,直到共工氏族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位置。
在共工霸九州的時候,顓頊和他的伯父少昊同樣是退回了東北黃帝系的老家去了。
三、在上古原始的不周山是一個普遍的地理概念,指有壑口的盆地或谷地
1、不周山屬于盆地或谷地,古人把“山而不合”的盆地或谷地命名為不周山
在遠古,人類是以采集和漁獵作為生存的主業的。到上古,人類形成了兩大主要的產業:一個是農業,一個是游牧業;無論是游牧還是農耕,漁獵和采集都是其補充產業。農業、游牧與漁獵和采集,都需要有山、有水、有平原、有安全屏障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實際就是環山的盆地或谷地。
盆地或谷地就是四周有山、中間是一塊平原、平原上還有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上,先民既可以漁獵、也可以耕種,還能夠采集;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或谷地,還具有與外界隔離,自成體系的優點,可以享受到環山的庇護,減少其他人群來侵擾。中國很多的盆地或者谷地,還具有冬暖的溫度環境,屬于亞熱帶季風盆地氣候,受地形影響,冬季冷空氣被阻擋在盆地外緣,形成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地區溫度相對較高;夏季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帶上,氣流下沉,溫度持續高溫。氣流受高山阻擋,氣流沉積在盆地內部,易形成高溫悶熱天氣。典型例子:四川盆地。這樣的盆地或谷地,有利于人類和牲畜在此越冬。
但是絕對封閉也沒有好處,因為人群之間也還是要交往的,特別是人類的繁衍,需要與外部建立聯系,所以環山的盆地或谷地,也要有一個與外部聯系的壑口,當然這個與外部聯系的壑口是可控制的,隨時可以打開、也隨時可以關閉。有壑口的盆地或谷地,就是“山而不合”。“山而不合”,上古謂之“不周山”。
2、盆地在中國就有無數處了,既有大型的盆地,也有無數中、小型的谷地
由于中國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交錯,因此在網格狀的山脈間形成了許多的盆地或谷地。中國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四大盆地是周圍山嶺環峙、中部地勢低平似盆狀的地形,它們都分布在中國的西部。
四、中國上古兩個不同的族群的不同記憶:不周山和昆侖山
現代人起源于早期現代型智人,早期現代型智人脫胎于猿人(古猿型智人),猿人起源于人猿(直立猿)。
早期現代型智人在距今30萬年前發源于中國的西南部,也就是昆侖虛(我以前說的泛滇黔地區)。到距今7萬年前,現代型智人完全脫離了猿人的特征,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全新的人種了。
現代人出昆侖虛(我以前說的泛滇黔地區),主要有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距今7萬年到6萬年,第二個時間段是距今1.8萬年到1.3萬年。主要方向都是向北和向東。
?1、不周山記憶
?距今7萬年到6萬年,北遷的一支形成了北方的古安人(我給的名稱是華尼安人),東遷的一支形成了中部和東部的古胡人(胡尼人)。他們的總源頭,是形成于泛滇黔地區的華胡原始群,統稱為華尼人(也可以簡稱為尼人)。
昆侖虛是華胡原始群的起源地,但是這個時候處于第四紀第三次冰期和第四次冰期之間的一個溫暖期,新形成的現代型智人沒有冰期記憶,還沒有體驗到昆侖虛在冰期中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所以昆侖虛并沒有在現代型智人面前顯示出其獨特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北遷支、東遷支與遺留于泛滇黔地區支都沒有昆侖虛記憶。
但是有沒有不周山的地理概念呢?有。因為多山的泛滇黔地區,本身就存在無數個獨立的“山而不合”盆地或谷地,這些泛滇黔地區的“山而不合”的盆地和谷地原本就被現代型智人稱為“不周山”。所以,現代型智人,在泛滇黔地區生活時,既有昆侖虛的地理概念,也有不周山的地理概念。
但是在隨后到來的末次冰期里,寒凍的氣候,對于北遷、東遷和遺留的人群,就產生了不同的記憶。
在末次冰期,北方人口稀少,人口主要躲避在北方的多個溫暖的不周山(盆地或谷地)中,比如大地灣就是一處谷地。甘陜也是一處盆地(現在叫鄂爾多斯盆地),關中同樣是一處盆地。
不周山還有一個很古老的稱謂,叫做“不周負子”。對“不周負子”有多種解釋,但我認為都補妥,因為解釋沒有抓住根本。“不周”的概念我已經解釋了,“負子”是什么意思呢?關鍵在于一個“負”字的理解。
負:1. 馱,背。如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等,都是“馱、背”的意思;2.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lěi)、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等,都是“擔任”的意思;3. 仗恃,依靠。如負隅頑抗、自負等,都是“仗恃,依靠”的意思。三個含義,歸結到這個字的起源上,就是對一個人類原始動作的描述,這個原始的動作,就是“抱小孩”“背小孩”,都稱作“負”,實際就是一種“撫育”之情:庇護。推廣到不周山對人類的恩情,就是“不周負子”,上古人類在不周山的庇護下,越過了寒凍的末次冰期,人類就是不周山之子。
有這種記憶的上古人類,就是在末次冰期生活于中國北方盆地或谷地的上古人。早末次冰期結束后,北方族群同樣在不周山越冬。所以不周山,就成為了他們的圣山。昆侖虛記憶,對于他們來講,記憶就很遙遠很模糊了。
具有不周山記憶的上古族群,其代表就是燧皇的后裔——炎帝系族群。共工氏就是炎帝系的后裔。
在我的理論體系中,炎帝系是燧皇的后裔。燧皇是北方族群——華尼安人的神袛,燧皇就是燧人氏。華尼安人在距今1.8萬年開始,隨著氣溫回升就一直選擇向北遷移,因為他們已經進化成適應低溫的族群,升溫后他們的適溫區推移到了高溫度地區,在溫變的驅動下華尼安人持續地向高緯度區的北亞、歐洲遷移,在歐亞大草原演變成了西方歷史上的雅利安人。但是燧皇神袛依然處于中國北部,由于祭祀的需要,燧皇的直系族群沒有遷移,依然在中國北部堅守燧皇的祭祀。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之間的這個降溫期,燧皇后裔從中國北方西部向東遷移到甘陜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繼續遷移到中原地區的商丘,最后一代燧皇的祭祀,終結于河南商丘。距今9000年到8000年,北遷的華尼人風姓族華胥系興盛起來,燧皇祭祀中斷。燧皇遺民一部進入中國西北,演變成姜姓族炎帝系;一部進入中國東北,演變成玄鳥氏,殷商的先祖就是玄鳥氏。
炎帝系游牧于西北祁連山一帶。我以前說過,祁連山就是“祭祀連山”的意思。我的理論體系,是把神農與炎帝嚴格分開的,不要混淆。
對于“姜”與“羌”,古人也解釋過,女性為姜,男性為羌。我說是烤全羊為姜,烤片考的半羊為羌。在帝堯時期,帝舜遷三苗到西部三危山,三苗與西部古姜結合形成先羌,但不見于歷史記載。羌在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殷人祭祀,把西戎之羌當做犧牲作為祭品在祭祀中使用。周武王伐紂,羌方作為周武王陣營的西部八族群之一,參加了戰爭。在西周,西部族群被統一成為西戎。到漢代,把西部族群統一稱為西羌,西羌才正式進入華夏歷史記載。
?2、昆侖虛記憶
?昆侖虛記憶,是遺留泛滇黔地區的華尼人的記憶。華尼人在昆侖虛越過了末次冰期。
距今1.8萬年后,華尼人陸續北遷和東遷。北遷的主體就是風姓族,其中的華胥系發源出伏羲女媧族群。東遷的華尼人,在進入大平原之后形成的農業族群中,對于他們來講,不周山處于過渡性質,農業族群神化的是昆侖山,而不是不周山
第二批遷出泛滇黔地區的上古先民,在像兩湖盆地這樣的不周山也生活了成千上萬年。在農業進一步發達后,先民們對土地的渴望加劇,接著先民們就繼續走出不周山進入到廣闊的平原地區生活。
進入大平原之后,不周山就成為農業族群的歷史記憶了。在農業族群中,不周山只不過是其歷史進程的一個過渡。農業族群歷史記憶中的不周山,就成為了一個歷史久遠的模糊的文化符號了。農業族群依然以昆侖山為圣山。
農業族群神化的是昆侖山,而不是不周山。所以不周山不是農業族群的圣山。像源出華尼人的伏羲女媧支、神農支、黃帝支等,都是昆侖山記憶。
五、不周山從泛指到特指的演變
不周山對于北方族群來講,起始是一個泛指的地理概念。但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后,便于紀念和祭祀,不周山就會專門化和神化。神化和專門化后的不周山,就一定要具有特指性。后來隨著文明的繼續發展,不周山也演變成了炎帝族群的天文觀測站。所謂不周山上的“天柱”,是用于觀測太陽運行的“圭表”。
再讀《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周山本身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上豎立了天柱。我的解釋就是不周山上豎立了天柱,是炎帝系的天文觀測站,當然是炎帝系的圣山了。共工因戰敗被顓頊大軍緊緊追逼而發怒,用頭撞不周山上的天柱,恰巧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場地震,于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也就被神化成了“。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原因了。這種巧合,在歷史上多次發生。
六、最后的不周山——山西之西山(上黨盆地)
不周山在哪里呢?從起源上講,不周山到處都是。但是從炎帝系的歷史講,在炎帝系的所有生活過的地區,都會有一座山被命名為“不周山”,因為不周山是其祖山和圣山。
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據此,后人演繹出無數座不周山。
《史記》對不周山也有考證。【史記.集解】引《淮南子》說:【有娀在不周之北。】【史記.正義】說:【按:記云“桀敗於有娀之墟”,有娀當在蒲州也。】蒲州在哪里呢?山西永濟古稱蒲坂,處于晉南,黃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巨大的灣。《路史》中也記述【柱所都蒲坂】,認為上古傳說中的炎帝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史書中也盛稱【舜都蒲坂】。《古本竹書紀年》所稱的“冀都”就在這個區域,堯舜禹啟都在“冀都”登天子位。晉南是堯舜禹時期華夏族的核心區域。我在《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一文中早談過了。
對于“冀”,有人不理解,認為古書說兩河之間曰冀,也就是說西黃河與東黃河之間就是古冀州。西黃河就是陜西與山西之間南北流向的黃河,東黃河現在看不到了,是指黃河尾段向東北流向的一段古河。古兗州就在東河與濟水之間。
有人就問了,既然兩河之間曰冀州,那么古冀州就包含陜西和河北了。從字面上理解是這樣。但是在帝堯時期,鴻水和海浸一起發生,長久不退,河北平原就被浸在了大海之中了,所以堯舜禹時期的冀州,就萎縮到只有晉南一塊了,堯舜禹的中心,也就集中到了晉南了。
《史記》對于不周山的記載,也說明不周山在晉南,當然,這座不周山,是炎帝系最后的不周山。
炎帝系形成于中國西北,主要牧羊區就在祁連山一帶。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降溫期,炎帝系向東遷徙,就來到了古冀州;黃帝系也在同期因同樣的原因南遷,同樣進入了古冀州,炎黃的碰撞,由此開始。炎黃到來的時候,河北平原沒有被大海浸沒。
對于最后的不周山的位置,中國古籍也是有明確的交代的,就是山西長子縣的西山,但是現代考據家門不予理睬。
長子縣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處于山西省東南部,東經112°88',北緯36°12'。處于上黨盆地西側,屬太岳山脈向太行山上黨盆地的過渡帶,三面環山,一方為廣闊平原。上黨盆地因其海拔較高,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戰略要地,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歷代“建功立業”者所倚重。此地向來金戈鐵馬,烽煙不斷,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
上黨盆地很早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即有人類活動,許多古代神話傳說就起源于這里。長子縣是中國堯之子丹朱的封地、炎帝女精衛的故鄉、西燕的古都。長子縣因堯王長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縣名。山西省長子縣的西山相傳就是不周山。而西山,就是《山海經》記載的發鳩山,精衛就是銜發鳩之山的石頭去填東海。
《山海經.北山經》中說:【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方山峰是發鳩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還高出120米。峰戀疊起,怪石嶙峋,云濤霧海,景色奇特。特別之處是,在方山峰頂是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這里修筑廟宇。
我在《炎帝烈山氏》一文中,就說上黨盆地是炎帝最后的故鄉。以后炎黃合并,炎帝系的故鄉,就固定在了上黨盆地了。
七、伏羲系的周山與不周山
我在《伏羲原來是夫婿》一文中,也談過伏羲系的周山與不周山,這里再次論述。
山東半島中部的膠萊平原將山東丘陵分隔為魯東和魯中丘陵兩部。在魯中丘陵區分布著一片方山丘陵,當地稱為"崮",如孟良崮、抱犢崮等。
這一類被稱為“崮”的山,就是周山。在華夏上古的語言中,是有“周山”的概念的。但是“周山”和“不周山”,是兩個文化體系,這其中的“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周山”之“不周”,是指“山而不合”,“周”是山環繞的意思。“周山”之“周”,則是“水中之州”的意思,就是水中的一塊平地。
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間,洪水和海浸爆發,上古華夏的東部地區,華北、河南中部和西部、黃淮、江淮、長江下游平原區,都被大海吞沒,成為了大海的一部分。山東被分割成城膠東島和魯中島。魯中島又被分割成太沂蒙島區和鳧山島區。東遷的鳳姓華胥支被洪水和海浸阻隔于鳧山島區,伏羲女媧兄妹傳人的傳說就發生在鳧山島區。
在上古華夏東部語言中,就把這些海水中的島嶼叫做“鳧”;在華夏上古東南語言中,就把這些海水中的島嶼叫做“島”。這些“鳧”或“島”上生活著眾多的鳥類,是鳥的棲息地。被洪水和海浸阻隔在東部和東南部的遺民們,就生活在這些“鳧”或者“島”上。海浸之前,它們是山,海浸退卻后,它們也是山,但是在海浸中,它們就被稱作“鳧”。
? ? “崮”和“周”,是華夏上古東部語言“鳧”的后來演變的結果。山東的丘陵,山頂多平地,這有利于上古海中族群在其上生活和生產。一個一個的平頂丘陵處于海中,而且這一個一個的丘陵還可以環結相連,就成為了“周”。“周”之外環是海,“周”之內環是湖,這就是伏羲系的“周山”。在這種環境下,人類的食物就是鳥和魚了。所以在東部海島族群中,還把飛禽走獸統稱為“鳥”。《山海經》中的帝俊族群,就有“使四鳥”的統一特征,“四鳥”其實是“四獸”。
在鳧山形成的女媧伏羲系,就有“渦”和“魚”的文化特征,“渦”是“渦旋紋”,“魚”就是“魚圖”。
在距今6000年,魯南山區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周山”被破壞,海水內灌。好在大地震也打開了洪水下泄入海的渠道,海浸開始消退,伏羲系西歸豫西。
在豫西,與從南方遷來的農業族群(古尸人農神部)及豫西其他族群一起了新的女媧伏羲群體,這個新的群體有產生了一個新的別支——神農氏族。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間,由于氣溫下降,這個新的女媧伏羲神農族群一部分南下,形成神農體系;一部分繼續向西,回到了甘南。
實際上現在的甘南天水的伏羲文化,就是西遷的女媧伏羲系回傳的。而一部分女媧伏羲系的人口,也隨著神農南下如江漢,在神農系統中這部分女媧伏羲系人口將為附庸,但依然保持著女媧伏羲的祭祀,但主要是伏羲的祭祀,因為神農時代,已經進入男權時代,伏羲的祭祀得到重視。這在歷史記載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如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就說“伏羲葬南郡,在襄陽”。也有把伏羲的葬地進一步南移到了天岳幕阜山,如清張瓚昭就說“平江之天岳,即《禹貢》東陵,其下有皇壇,乃伏羲之葬地”,有沒有道理呢?如果我們后繼的伏羲當做伏羲氏族,這個伏羲氏族依然承襲伏羲之號,依然祭祀伏羲的話,就很好理解了,隨神農南遷的伏羲氏族,一代伏羲葬在襄陽,一代伏羲葬在幕阜山之東陵,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西遷的一支伏羲系同樣也保持著伏羲的稱號,也是同樣的理解了。
黃飲冰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