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初是看完紀錄片《搖滾多多》后的感想。
《搖滾多多》并不是一部多么優秀的紀錄片,像其他很多關于搖滾的紀錄片一樣,影像中總是只言片語,情懷沖淡了思路,雖然傳達了很多觀點,但導演沒有給出明確的主色調。
這些紀錄片更大的意義在于,真實記錄了那些搖滾音樂人的影像和想法。
拍攝于2006年的《搖滾多多》,在眾多紀錄片中最明顯的優勢,是這部片子里的搖滾音樂人最多。這么多名字,總有一個能瞬間擊中你。片子的導演是高巍,出品人是黃燎原。官方簡介里寫到的名字如下:
在《搖滾多多》拍攝的180天里,崔健、唐朝、黑豹、張楚、何勇、超載、子曰、瘦人、沙子、王嵐、謝天笑、二手玫瑰、痛仰、廢墟、液氧罐頭、夜叉、雜音、重塑雕像的權利、顏峻、黃燎原、迷笛、摩登天空、曹操、郝舫…… 這些伴隨我們成長的名字如此真實的出現在鏡頭里,故事太多,因為搖滾多多。
這之中,有音樂人,有樂評人,有老板和校長。如果說這么多人的觀點,非要統一出一個來的話,或許是:中國搖滾還不夠好。不僅環境不夠好,人,也不夠好。
不過,作為觀影者,或許還能體會到另一層信息:中國搖滾三十歲的時候,他們已經老了。
以下正文:
如果說看這部片子確實不斷喚醒你的心潮澎湃,那也許只是你不斷看到了那些陪你走過的歲月里洶涌澎湃的身影和聲音,然而就本身的敘事基調,這部片子稱不上是亢奮,更像一種積淀,也像是一種祭奠。
其實所有這些老人都在不斷說自己的心態發生的變化,從少不更事時的滿腔血氣一股沖動到隨著中國搖滾經歷的大起大落后沉寂下來明白過來、以另一種方式蘇醒。
老崔的時代,黑豹唐朝的時代,魔巖三杰的時代,都已經遙遠到神話的高度,與之鮮明對比的是之后接續幾年的沉寂。那個時候早積蓄已久的力量,早氤氳已久的情緒,早憋屈已久的人們,一切激情理想都在那一瞬間爆發,所有的資本在一瞬間綻放出最鮮艷的一瞬,而這種早熟的輝煌帶來的是后繼無力,搖滾之于中國等了太久,中國卻也把遲到的搖滾綻放的太快,我們都措手不及。
然而漸漸地,大家都意識到了,光有理想撐不下去,大家都意識到了,有沒有面包確實還真是個問題。那群靠理想燃燒著自己青春的人們,可以在樹村過著那種日子但一點都不感覺苦,可最后,這也不是熬出頭來的辦法。崔健說到這個問題,用了個表意復雜的詞,他說賺不到錢,對于這群理想主義中國搖滾,不公平。
不公平,包含了太多,一邊是對現實的無奈,一邊是對甘于過一輩子苦日子的這群人的勸解。何勇說過對當初無視賺錢的后悔,汪峰說過你看外國的搖滾歌手都大款我們不非得甘之若飴,搖滾也要有經濟基礎。沈黎暉說到摩登天空的成功,然而明確的透露出來說其實歌手的個人自由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唱片的成功里多多少少滲入了歌手的某些對于自由的取舍。
大家從一開始的純理想漸漸理性了下來,像經歷過了成人禮。像中國無數的高三學生那樣,那年那個宣誓的操場,默認自己不再只是純粹為了理想什么都不在乎,而是為了這個理想樂不樂意地舍棄一些東西。一切蛻變里都不約而同暗含著中國內涵的土味,相當接地氣。
于是那些人都開始說,自己的風格慢慢發生了變化,說自己對于新事物那種充分包容肯定的心態。這跟網絡上活躍的那群自覺裝逼到處噴人說誰誰誰都他媽偽搖滾的年輕人,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倒是形成了巨大的發差。那群搖滾青年說自己聽搖滾的優越感,說所有其他的一切都玩蛋去吧的時候,搖滾老炮們卻能相當包容的看待一切音樂文化了。粗想起來,多少有些衰老無力的氣息,實際上,更像是無奈的成長,略帶傷感的回首和展望。
于是那些人都開始說,在準備新專輯,要好好慢慢準備。想突破自己,想至少對得起中國火忽的燃起時的輝煌。那我們還能說什么,就算幾年后最后拿出來的成果也許并沒有達到那個理想,音樂節上面對那些已經蒼老的面孔和漸漸吼不上去的嗓音,我們面對的是青春的消逝,說好聽點,我們面對的是成熟。
這些年新人輩出,然而桑海滄田后,最后還唱著那些真正的力量的,還是只有崔健。有的人還在唱,但只是集中到了個人觸覺上不再理性批判社會;有的人還有力量但粗鄙不堪言過其實不切要害,其實最開始的中國搖滾也更多偏向這種狀態。真正能像《一塊紅布》那樣恰如其分直入人心地反省中國的歌,很少再唱起。
要在中國存活,中國搖滾,總少不了一些外圓內方的意味,這片土地上沒有純粹的激憤而更多善良的愿望,這個時候,要成長就必須成熟。或許,整個時代,也已經不再需要那么尖銳的聲音。
搖滾總含有那么些悲觀,即使響起《生命中最美的一天》,旋律也是低沉的悲欣。黃燎原反復表達了一下自己純粹的理想,作為一個六零后,當初組織這些音樂節就是想純粹地為祖國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他無論重復多少遍這段話,心里也還固執認為,這個時代里沒人會再相信一個純粹理想人的存在。
中國搖滾還年輕,紀錄片拍完時,是2006年,剛二十弱冠。
終于中國搖滾從猛一下子點燃到猛一下子熄火到漸漸平穩的成熟,漸漸像步入了正軌,前路如何固然無法預測,但終究不會是一個悲劇的結局。我們看到太多早熟的孩子大起大落之后沉穩面對人生的故事。搖滾會慢慢恢復生氣,盡管他身體里一部分正在慢慢老去,卻也是正在慢慢新生。
紀錄片之外,我們也看到中國搖滾短短三十年發展中的種種斷層:打口帶是一波沖擊,互聯網音樂又是一波。最初的搖滾樂是建立在少數人能獲得的音樂資源上,而當聽到新音樂的成本越來越低時,玩音樂的年輕人們,正在一波一波沖擊著前輩,他們周圍的資源也更加專業。先行者們也在進步,比如崔健,一直都在探索新的風格,打造最頂尖的樂隊,前輩們身上有太多值得后輩學習的,只不過,后輩的風頭,總有一天會蓋過前輩的光環。
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國搖滾能不能自然生長絢爛綻放,時間會告訴我們,音樂會告訴我們。告訴不斷以老去為代價換取成熟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