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是已經被用爛的詞,朋友圈里,經常有人在餐廳等菜上齊后拍一張照,吃完后又拍張剪刀手,然后配上文字:我就是個吃貨。一臉的自我嫌棄,實際上內心無比歡樂。
這并不是吃貨之樂,不過是假吃貨之名,行發(fā)照騙之實。真正的吃貨是下面這樣的人。
北宋丞相趙溫叔食量非常大,某天他找來一個志同道合的后進士子吃飯,兩人都吃了很多。臨別,趙溫叔聽到士子腰間咔嚓一聲,頓時一驚,忙問道:“哎呀,你難不成把胃撐炸了嗎?”士子臉紅了,說:“我這輩子就沒吃飽過,為了忍饑,就在把腰帶束得很緊。今天在您這里吃飯,太過忘我,把腰帶撐斷了?!?/p>
所以,每次吃飯我都會把腰帶松一松。
明朝時候,江陰侯的孫子朱鐵舍,腹大善啖,身邊的人從來沒見他吃飽過。永樂年間,他到京城乞恩,就是去求皇帝讓他承襲父親的爵位。到了京城,朱棣讓光祿寺準備飯菜款待。鐵舍畢竟是小地方來的,看到皇家菜品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一口氣吃了六十斤。在皇帝面前謝恩時,跪倒在地,就爬不起來了。朱棣見他像個大肥豬一樣在地上蠕動,感覺給老朱家丟臉了,馬上讓兩個衛(wèi)士扶起來。朱棣想:“就你這樣有了爵位還不把江陰吃光了?!庇谑蔷蜎]賜他爵位。朱棣果真有先見之明,朱鐵舍一天天胖下去,他家一天天窮下來,窮到只能吃饅頭就煮茄子了。即使這樣,別人的時候用碗,他用笸籮。
此種吃貨,不求品質,以量取勝,實乃下品。
有的人則吃出了品味,吃出了風格,吃出了特色。
南朝時期宋國南康郡公劉邕,愛吃瘡痂,他說味道像鰒魚(大概和鮑魚一樣)。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少,為了滿足食欲,他將自己手下小吏二百多人,不論有沒有罪,不時鞭打一頓,小吏們將身上的瘡痂揭下,送給劉邕吃。這感覺,喝吃人差不多。
“周舒州刺史張懷肅,好服人精(你懂得)。唐左司郎中任正名,亦有此病。
國初僧泐季澤,喜糞中芝麻,雜米煮粥食之(味道好極了)。
驗馬都尉趙輝,食女人陰津月水(……)。
南京內官秦力強,喜食胎衣(紫河車)。
南京國子祭酒劉俊,喜食蚯蚓(下面給你吃)。
劍南節(jié)度鮮于叔明,好食臭蟲(以臭賈禍)。
唐權長孺好嗜人爪(手指甲)?!?/p>
上面這些人,雖都各領風騷,但我并不發(fā)自內心的佩服。真正讓我佩服的,是他——
元朝有個隱士,不知姓名。年過七十后,牙齒都掉光了。放在現(xiàn)在,只能喝些稀粥,或者戴上假牙,隨時準備著假牙掉到飯桌上。然而這位老爺爺卻老而彌堅,老當益壯,他開始用牙床咀嚼食物,而且比常人吃東西更快。他說:“??!今天才知道!之前的牙齒是多么可恨啊!牙床是多么好用??!老王過來,我把你牙掰掉試試看!”
沒有牙了,依然奮斗在飯桌前,這才是真正的吃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