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一位先祖被我們華夏民族稱之為“萬世師表”,他就是孔子。孔子的的確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話說孔子有3000位弟子,其中賢達之人就有72人之多,被稱為“七十二賢人”。他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被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全球化以來“孔子學院”更是在各個國家代表著中國的文化。
? ? ? 但是我卻認為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教育理念遠遠談不上是最偉大的。因為真正第一流的教育思想,一定是“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就深刻的影響了你的一生。你甚至都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因為它一直就在那里,等待著你的覺察。
? ? ?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談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足以說明老子認為真正的教育根本不用語言。看看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總是指責孩子不聽話,卻忽視了自己以身作則的作用。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每天打麻將,看電視,卻說孩子不認真學習,不喜歡讀書,試問這種父母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的去聽話呢?
? ? ?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里描述到:“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一流的統治者本身就是第一流的老師,他每天看起來非常的悠閑,不會用各種繁雜的事情煩擾百姓,最后大家自然安居樂業,一切欣欣向榮。所以中國的家長一定要學會一種智慧,那就是“不干預”,學會放手,然后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天賦才能自然而然的生長,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 ? ? 我認為老子最大的擔心,其實是這個社會出現的一種“過度學習”的現象,這樣反而離教育的真諦漸行漸遠。《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注意最后“絕學無憂”,這種過度學習本身就代表著你過分調動了自己的智慧余量,在社會中反而有時候處于不利地位。古今中外幾乎所有哲人都鼓勵大家學習,但是唯獨老子獨樹一幟,強調學習也要適度,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看看今天社會大家都在拼命學習,每個人天天各種“小聰明”。但是社會變動的頻率越來越快,道德越來越敗壞,宛如一個駛向懸崖的車正在急劇下滑的路上速度越來越快一樣。這真的是好事嗎?
? ?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寫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說明我們要學會互相借鑒。讓品德高尚的人引領品德不是那么高尚的人,讓品德卑劣的人作為大家引以為戒的對象。這樣的學習是高效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來關照自己的行為,讓高尚的品德真正能駐足心田。
? ? ? ? 我們總是特別渴望了解這個外部世界,但是我們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渴望。《道德經》中第三十三章中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洞明一切。所以第一流的智慧根本不是向外探索,而是內在的省察。《道德經》第四十七章的觀點更是令人驚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一個人足不出戶就足以知道天下大事,反而那些向外探索越多的人,知道的越少。老子在2500年前的深刻洞察力,是現在在物欲橫流世俗中茍延殘喘的人們的救贖:向內探求,你的內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寧靜!
? ? ? 老子最毀三觀的觀點在于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最后我們發現整天學習,情欲文飾一天天增加,讓自己在面臨重大人生抉擇的時候瞻前顧后,不敢做出自己的決定,或者過于理想化,認不清這個社會的紛繁復雜。但是老子告訴我們除了“為學”之外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為道”。追求事物背后的真相,需要撥開表面的迷霧,破除人生的執著,大度的舍棄。最終看起來是在減少,實際上是在增多,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 ? ? 我現在終于明白了一個問題: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論語》,《孟子》對他的影響很大;但是《道德經》,《莊子》對他的影響是“巨大”。我之前不明白為什么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論語》影響不是“巨大”,現在我理解了:因為最偉大的思想往往最具有奠基作用,它看起來那么虛無縹緲,但是卻近在咫尺。
? ? ? 我們今天進入了信息空前爆炸,人類生存壓力陡增的時代。單純靠所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老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不僅僅告訴我們一個人需要自我教化,需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更向我們展示了學習的反面因素,也就是“過度學習”所帶來的危害,從而讓我們用一個更加全面的視野,來審視我們的教育和學習。
? ? ? 孔子在拜訪過老子后,曾經感嘆道:“老子,真吾師也”!看來孔子也發現,他和老子在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