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18.2 | 如果價值是主觀的,那么過節和不過節各值多少錢
歡迎來到熊逸書院。今天繼續來談《圣誕歡歌》,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價值是主觀的,因人而異,任何客觀標準都不成立。
(1)狄更斯對“買賣”的理解
昨天留下的問題是:斯克魯奇是做金融信貸的,如果變成一個慈眉善目、樂善好施的人,破產的概率有多高呢?如果轉變的代價就是破產,對他而言劃不劃算呢?
狄更斯不太關心這種問題,他很喜歡塑造的一種形象就是“有錢的好人”,但一個人如果真的好到這種地步,到處操閑心,到處散錢,除非他是梁山好漢。喬治·奧威爾早就質疑過,說這種人就像童話里的教母,“任何哪個那么心急地要把錢送掉的人,首先是絕不可能得到錢的”。
如果請奧威爾來設計斯克魯奇的結局,很可能會是破產。但我們必須想到,這時候的斯克魯奇已經脫胎換骨了,人生境界不一樣了,對破產這種事早就無所謂了。因為他的脫胎換骨既可以說是被感化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精打細算的結果。是的,在狄更斯設計的場景里,同時也是基督教的宇宙觀里,一個人的今生今世比起他的永生永世來說實在短暫得微不足道,所以,用今生今世的刻薄寡恩換來永生永世的披枷帶鎖當然再愚蠢不過,而相反地,用今生今世的樂善好施,哪怕是吃了天大的虧,換來永生永世的幸福喜樂,哪還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呢?
狄更斯會為自己辯解說:“這是信仰,不是買賣,請不要把如此懸殊的兩個詞混為一談?!钡牵@兩個詞真的很懸殊嗎?
狄更斯對“買賣”有一種很原始的認識:它是可以量化的、冷冰冰的、只和“事實”相關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艱難時世》的主人公葛擂硬先生,一個退了休的五金商人,把人生完全看作一種“隔著柜臺的現錢交易”。他的為人處世都從這樣一條原則出發:“二加二等于四,不等于更多。”所有問題,包括人性,在他眼里都只是簡單的算數問題。(附錄1)
當然,這樣的文學形象難免會有臉譜化的嫌疑,但我并不是要討論文學,而是想說,這樣一個臉譜,完全是一個重商主義者的樣子。
重商主義,對這個詞絕不能做顧名思義式的理解,因為它與“自由貿易”基本是站在對立立場上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花過很大的篇幅來破除當時流行在歐洲的重商主義的迷思,書中第四篇第一章的題目叫做“商業主義或重商主義的原理”,開頭一段對重商主義的描述就很能使我們想起葛擂硬先生的論調:“財富由貨幣或金銀構成這一通常流行的見解,是自然而然地因貨幣有兩重作用而產生的。貨幣是交易的媒介,又是價值的尺度?!凑胀ㄋ椎恼f法,財富與貨幣,無論從哪一點看來,都是同義詞?!?/p>
顯然,重商主義很符合人們的直觀感受。由此我們可以向著相反的方向問一個問題:哪些東西是不可以量化的,不可以用貨幣衡量的,或者說,不實際的?
羅伯特·威廉·巴斯《狄更斯之夢》(Dickens's Dream, Robert William Buss),背景是狄更斯住處Gads Hill Place。
(2)另一種經典角色:善良和快樂的窮人
讓我們回到《圣誕歡歌》。斯克魯奇有一個貧窮卻樂天的外甥,恰好和斯克魯奇本人的富有卻冰冷形成了角色塑造上的反差。外甥登門造訪,祝舅舅圣誕快樂,舅舅卻“呸”了一聲,然后只說了一句“胡鬧”。
舅舅不能理解外甥:“你這么窮,有什么理由可以快樂,有什么權利可以快樂?”外甥同樣不能理解舅舅:“你這么富,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快樂,有什么權利可以不快樂?”
斯克魯奇輕易就給出了外甥之所以不該在圣誕節這么快樂的理由:“對你來說,圣誕節不過是一個沒有錢還賬的時節;一個發現自己大了一歲,可是隨著時光流逝并不多一點錢的時節;一個年底結賬,結果發現整整12個月里筆筆賬都鬧虧空的時節;除此以外,還有什么意義?”(附錄2)
這位從未受過舅舅善待的外甥這一次的到訪是為了邀請舅舅到自己家里過節,但舅舅很嚴厲地回答道:“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過圣誕節,讓我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來過圣誕節吧。”
但是,斯克魯奇這樣的人究竟會怎么過節呢?外甥無法理解,所以很詫異地說道:“但是你并不過節呀。”
于是,斯克魯奇用一個重商主義者的腔調答道:“那么,就讓我不過節吧。但愿這個節日會給你許多好處!它到底給過你多少好處呀!”
在斯克魯奇的“尺子、天平和乘法表”的計算結果里,過節是一樁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尤其對于在貧困線上為一家人辛苦掙扎的外甥而言。但是,他這個也許并不天賦異稟外甥給出了全書當中最精彩的一段議論,大意是說圣誕節雖然沒有帶來金銀,但的確帶來了好處。(附錄3)
外甥的這一番話讓牙尖嘴利的舅舅無法反駁,然而它是可以被合理反駁的。只要舅舅從重商主義的觀念框架里跳脫出來,問外甥、也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個涉及了經濟學內核的問題:所謂“好處”,亦即這個節日“到底給過你多少好處”的“好處”,究竟包括了哪些內容?
顯然在斯克魯奇那里,實實在在的金錢上的收益才可以稱得上“好處”,所以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的外甥,都沒有從圣誕節上撈到任何好處。外甥所重視的那些由圣誕節帶來的友好、寬恕、慈善、快樂,貌似真的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東西。但是,讓我們換一種提問方式來問外甥:假如因為魔鬼作怪,圣誕節忽然消失不見了,那么為了恢復它的原貌,你愿意花多少錢呢?為了在這一年一度的日子里感受到那些友好、寬恕、慈善和快樂,你愿意付出多高的代價呢?
問題也同樣可以拋給斯克魯奇:你不是不愿意過節嗎,如果花錢就可以為你免除過節的麻煩,那就請你開個價吧。
圣誕節就這樣具備了商品屬性。當然,這有點違背我們的直覺。圣誕節很難說是一個被勞動生產出來的東西,無論誰為它開出了怎樣的價錢,我們也很難分析出剩余價值究竟何在。同樣蹊蹺的是,對這同一件商品,外甥會想花錢擁有它,舅舅卻想花錢擺脫它——這也許應當換一種表述:他們兩人想買的其實是不同的商品,外甥想買的是“過節”,舅舅想買的是“不過節”,盡管他們關注的節日其實是同樣的一個。
于是,這些貌似虛無縹緲、不可量化的東西忽然變成了葛擂硬先生口中的“事實”,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只不過它們所對應的“數字”完全是主觀上的,絕沒有一個客觀標準。
那么,既然價值是主觀的,既然富裕只是達成幸福的諸多途徑之一,政府為什么一定要把發展經濟當成自己的職責呢?為什么不可以把“加強人情味兒”,或者把發展宗教情懷當成職責呢?
這不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你可以慢慢去想。事實上,歷史上的很多政府確實是這么做的。
今日思考
今天的思考題比較簡單、具體:斯克魯奇付出莫大的犧牲,賺了那么多錢,卻沒有吃喝玩樂,日子還是過得苦哈哈的,這種單純而機械的賺錢、攢錢的活法到底樂趣何在呢?
今日得到
最后讓我們簡單溫習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談了《圣誕歡歌》,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價值是主觀的,因人而異,任何客觀標準都不成立。
就到這里吧,我們明天見!
附錄1
葛擂硬的夫子自道是這樣的一番話:“先生,我叫湯瑪士·葛擂硬。一個專講實際的人。一個講究事實、懂得計算的人。我這個人為人處世都從這條原則出發:二加二等于四,不等于更多,而且任憑怎么來說服我,我也不相信等于更多?!铱诖铮壬?,經常裝著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隨時準備稱一稱、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可以告訴你那準確的分量和數量。這只是一個數字問題,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保ā镀D難時世》)
附錄2
中文有一個詞匯很可以和斯克魯奇這番話發生共鳴,那就是“年關”。過年了,對于很多手頭拮據的人來說絕不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因為它總是意味著額外的、難以承受卻不得不去承受的開銷,甚至意味著在親朋好友面前顏面掃地。所以每年春節前的那段日子,偷竊和搶劫一類的治安事件總是比平時更多。
斯克魯奇的外甥當然不會做這種作奸犯科的勾當,倒不是他道德感太強、膽子太小或者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有一種健康的——至少是狄更斯認為健康的——生活態度。
附錄3
斯克魯奇的外甥是這樣說的:“有許多事情,我本來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可是我并沒有去撈好處,圣誕節就是其中的一樁?!铱偸前阉斪鲆粋€好日子,一個友好、寬恕、慈善、快樂的日子;據我所知,在漫長的一年之中,只有在這時節,男男女女才似乎不約而同地把他們那緊閉的心房敞開,把那些比他們卑微的人真的看作是走向墳墓的旅伴,而不是走向其他路程的另一種生物。因此,舅舅,圣誕節雖然從來沒把絲毫金銀放進我的口袋,但我還是相信它的確給了我好處,而且以后還會給我好處;所以我說,上帝保佑它!”
萬維鋼 日課238丨能從十三歲看老的品質
今天咱們繼續說米奇·普林斯汀的《歡迎度》這本書。
咱們先來做個小測試,題目非常老套,但是請你認真對待 —— 你的答案,可能會預示你一生的幸福。
假設有一天你在海邊玩,偶然撿到一個瓶子。你一擦這個瓶子,里面蹦出來一個精靈。精靈說,為了感謝你把他放出來,他決定滿足你三個愿望。任何愿望都可以。請問你的三個愿望是什么?
心理學家測試過很多人,所有人的愿望都差不多,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 內在愿望 ”,也就是目的是為了自己內心感到幸福,而不在意外界對自己有什么評價。比如說我希望跟親友有良好的關系、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希望世界和平之類。有很多內在愿望是非常無私的。第二類則是“ 外在愿望 ”,也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比如說希望出名、希望賺很多錢、希望獲得權力、希望擁有美貌等等。
研究者發現,內在愿望和外在愿望多少,跟各地的文化和各人的性格有關。其實這兩種愿望都是人的本性,但人有“外在愿望”,是從十三歲開始的。
1.熱力十三歲
我估計咱們專欄沒有多少十三歲的小讀者,但是有很多家長。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正好十三歲,你應該密切關注他最近的社交生活。如果你有還沒到十三歲的孩子,你要為他的十三歲做好準備。
人的大腦中有個區域叫“腹側紋狀體”,這個區域負責大腦的獎勵系統,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給我們帶來愉悅感。從青春期 —— 也就是差不多十三歲的時候開始 —— 腹側紋狀體給的獎勵,重點偏向于社交領域。
也就是說,從十三歲開始,我們對同輩人的重視,就超過了對父母的重視。
家長會明顯感覺到這時候你再跟孩子說什么,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聽話了,他越來越不在乎你說的東西。其實你可能不知道,他現在最關注的是同學和朋友對他有什么評價。他的價值觀將會變得跟家長老師都不一樣,現在是同學們說什么東西好,什么東西才是真的好。
他第一次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學習特別好,這時候你就更要小心了。研究顯示,美國的小學生,在九歲以前,學習好的孩子在班級的地位也最高,同學都喜歡他們 —— 因為老師喜歡學習好的孩子。
但是隨著年齡長大,“老師喜歡誰”可就不好使了。等到十三歲的時候,學習好的孩子恰恰因為被老師喜歡,而會被同學不喜歡!很多書呆子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心里有了陰影,一輩子都不合群,成了我們上次講過的“被拒絕”的角色。
小學生都崇拜家長和老師,大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我兒子現在八歲,整天問我問題,有什么新想法都向我匯報,我非常享受這種權威感,簡直是我說啥都對。
但是等他們上了中學,大約從十三歲開始,大人說什么,他們可能還要故意反著干。人們管這叫“逆反心理”,其實這種心理也是理性的,因為現在他們的游戲規則已經變了。
2.酷小孩的命運
十三歲的孩子里,什么樣的人社會地位最高呢?當然是那些“酷”小孩。
咱們專欄以前講《流行制造者》的時候有一期叫《什么是幽默,什么是酷?》,我們說過“酷”的定義:幽默是“溫和的違反”,“酷”則是“對不合理的主流的一次正當的打破”。
成年人心目中“酷”的概念應該比較強調“正當”這兩個字,但是對十三歲的小孩來說,“酷”的關鍵詞是“打破”。
被同學評價為最酷的孩子,會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說抽煙喝酒、從超市偷東西,進電影院逃票等等。他們這么做不是為了什么享受,更不是為了什么物質利益,而純粹是他們覺得干這些事很刺激。敢做這些事的孩子是最早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他們是其他孩子心目中的明星。
建立社會地位的一個快速辦法是欺負其他的孩子。別人沒招你沒惹你,而你為了建立自己的權威,主動欺負他。這種通過打擊別人建立地位的辦法是靈長類動物的本性。我們看現在熱烈討論的校園霸凌現象,根源就在于此。這個現象是如此普遍,心理學家專門有一個名詞,叫“ 主動侵犯(proactive aggression) ”。
而對比之下,“反擊侵犯” —— 也就是別人先欺負你,你反擊,那就算你反擊成功了,也是落了下乘。敢于主動侵犯別人,沒事兒找事兒,才是校園強人干的事兒。主動侵犯不一定是身體攻擊,比如一個女生聯合其他幾個女生去排斥另一個女生,這也是主動侵犯,目的是拉幫結派劃定地盤。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社會地位。在人生的不同時期,能提高社會地位的技能是不一樣的。小學生靠聽話取悅家長和老師獲得社會地位,中學生靠逆反心理和欺負同學獲得社會地位,大學生可能是靠學習成績,工作以后還有各種復雜的情況,比如有的人靠欺下媚上獲得社會地位。
如此說來,人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是永恒的,但是保持社會地位的技能不是永恒的。可是人的技能都需要長期訓練養成,你很難隨時適應新局面。我們上周說過,蘋果公司的表永遠指向上午九點,只有趕上正好是上午九點,這個表才是準的。人其實也是這樣,你這塊表如果永遠指向一個點兒,那過了這個點兒你怎么辦呢?這就是為什么紅極一時的明星會有“過氣”的時候。
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鎖定了一批十三歲這年在學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研究者等了十年。十年間這些孩子各奔東西,現在干什么的都有。然后在他們二十三歲這年,研究者走遍全國,把他們一個一個找到,看看他們是不是還像當年那么酷。
他們現在一點兒都不酷。有很多人酗酒和吸食大麻,生活一塌糊涂。當年越酷的孩子,現在越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他們的朋友普遍更少。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他們總是抱怨另一半未能理解自己的地位有多么高。他們永遠停留在了十三歲。
說到這里順便說一句,咱們上一期講過的那位高中女王,因為參加了太多聚會沒時間學習,最后未能考上大學,后來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現在日子過得不怎么樣。
看來人生這塊表似乎是不能永遠指向十三歲啊。那有沒有什么優良品質,十三歲就可以擁有,然后終生受益呢?還真有。
3.“被接受”者的優良品質
普林斯汀在書里講了很多真實的故事,咱們先說一個。某大學法學院的開學第一天,杰夫和史蒂夫這兩個新生相鄰而坐。杰夫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很喜歡跟人交往,有很多朋友。史蒂夫學習成績特別好,但是他認為跟同學交往是浪費時間,他的目標明確,就是要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后當個好律師。
史蒂夫的幾張紙掉在了地上,杰夫幫他撿起來,順便做了自我介紹,想聊幾句。史蒂夫用最快的速度結束了交談。
在法學院的這些年里,杰夫跟很多同學交了朋友,人人都喜歡他,他后來的律師工作非常成功。史蒂夫雖然成績好,社交能力是真不行。跟同學討論問題的時候他總是突出自己,代表小組在班級發言,他也專門講自己的觀點,不顧小組的決議。史蒂夫無法跟人良好合作,律師工作也不順利,最后只能做一些純技術性的事情。
這兩人命運的差別,不是偶然的,而且這種差別并不僅限于律師這個行業。
1987年,有人調查了205個孩子,看他們身上都有那些品質,然后跟蹤十年,十年之后再對比,看哪些孩子生活得最好。結果是所有品質之中,最突出的一項,最能帶來好工作和升職的一項,是“被喜歡” —— 也就是我們上一期講歡迎度分類法中的“被接受”。
中國上海有個跟蹤七年的類似研究,結論也是最“被喜歡”的人,命運最好。
最厲害的一個研究是瑞典的,對一萬個孩子跟蹤了三十到四十年,結論是在即便考慮到智商、社會經濟地位、身體和精神健康、家長情況這些因素的影響,“被喜歡”還是對未來好命運的最重要的預測指標。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被很多人喜歡,是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會“裝”?不是。真正被人喜歡的人都是真誠的。他們有些共同的特征 ——
能跟人合作、愛幫助別人、好東西能分享
遵守規則
言行得體
聰明,但又不是天才式的那種聰明
經常有個好情緒
面對尷尬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最重要的是,他們絕對不會對所在的集體搞破壞
如果在十三歲這年,班上有很多同學喜歡你 —— 注意,不是認為你很酷,不是怕你,而是喜歡你 —— 那么恭喜,你這一生將會過得非常愉快。
最后說說開頭那三個愿望的結局。研究者拿這三個愿望的測試題在北美、俄羅斯、克羅地亞、德國和韓國分別做過測試,有的國家的人的內在愿望多些,有的國家的人外在愿望多些 —— 但愿望和命運的關系是一致的。
那些主要愿望是內在愿望的人,也就是那些希望擁有更親密的關系、追求個人內在的進步、愿意幫助別人的人,幸福感、生命活力、自尊心和身體健康狀況都更好。
而那些主要愿望是外在愿望的人,那些追逐名望、權力、極度的財富和美貌的人,更多的感覺是不滿、焦慮和抑郁。
| 由此得到
十三歲是人生的關鍵一年,從此之后我們開始追求自己在同輩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對社會地位的追逐往往會讓人失望,而且即便一時得到很高的地位,也未必能長久。對比之下,反倒是那些有強烈內在愿望、被人喜歡、被接受的人,獲得了長久的幸福。
把今天這些研究結論跟咱們前面講《破除成功學的迷信》這本書里說的那些極端式的成功者對比,非常有意思。極端式的成功者,一般不太可能是“被接受”者。所以你到底想當哪種人?
我覺得“被接受”是個很好的選擇,我就從小到大都被接受,同學同事都跟我挺好。我們在《這時候和那時候的亞當·斯密》這期專欄里講過,亞當·斯密也是這樣的態度。
好消息是哪怕是現在被拒絕的人,也可以變成被接受。咱們下次再說。
熊逸 18.1 | 當雞湯成為經典
你好,歡迎來到熊逸書院。本周我們來談狄更斯的名著《圣誕歡歌》,今天我會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情節、背景和影響,你只需要記住一個重點:人們今天過圣誕節的習俗和調性——比如家庭聚餐、互換禮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部小說確立下來的。
(1)一部小說奠定圣誕節的習俗與調性
上周留下的問題是:在斯賓塞看來,政府的慈善政策不只是低效的,甚至會敗壞道德。這個道理該如何成立呢?
我先不急著回答,本周先讓我們來看一部也許是歷史上最有慈善影響力的小說,查爾斯·狄更斯的《圣誕歡歌》,還有一部它的姊妹篇《古教堂的鐘聲》。
你已經知道,我這個專欄里邊談到文學作品,一定不會只從文學角度著眼。所以我談狄更斯,是為了輔助上周內容里的慈善主題,讓感性的狄更斯和理性的斯賓塞來做一個有趣且有益的對照。下周我還會請回斯賓塞,從他的角度來回應狄更斯小說里的人文關懷?,F在,我們就要進入《圣誕歡歌》的內容了。
小說的題目“圣誕歡歌”,原文是A Christmas Carol?!癱arol”專指圣誕歌曲,相應地,唱圣誕歌曲的歌手叫做caroller。英國舊俗,每逢圣誕節,民間歌手挨家挨戶去唱圣誕歌曲。這種風俗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時候有維護秩序的巡官定期在市鎮巡查,他們當中就有歌手。
正如小孩子在萬圣節挨家挨戶敲門索要糖果,圣誕節的民間歌手也可以得到主人家的饋贈——那是一種叫做wassail的熱飲,中文里沒有對譯的詞,它一般是用蘋果酒加香料煮熱的。它不是用普通酒杯來盛的,它會用到一種小盆一樣的、必須雙手來捧的大號容器,叫做wassail bowl。wassail這個詞有著很古老的語源,很可能是隨著維京海盜來到英國的挪威語,一句祝酒的吉祥話。
狄更斯寫作《圣誕歡歌》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作家了,但收入的增加竟然抵不上開銷的增加,于是他要趁著圣誕檔期唱一首自己的carol,換一碗豐盛的wassail。所以,這部以慈善精神聞名世界的文學名著,創作動機并不高尚,這種動機和效果的懸殊感應該是亞當·斯密最津津樂道的。
書名這個題目直譯過來就是“一首圣誕歌曲”。當然,它是一部小說,但狄更斯偏要給它披上一身歌曲的外衣,所以章節以stave來代替chapter,不叫第一章、第二章……而叫第一節歌、第二節歌……
1843年的圣誕節前夕,也就是斯賓塞23歲那年,狄更斯發表了這部《圣誕歡歌》。(附錄1) 人們今天過圣誕節的習俗和調性——比如家庭聚餐、互換禮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部小說確立下來的。
在歐洲的傳統里,圣誕歌曲是這個節日里很重要的一環,其中不乏一些很古老的旋律,還有第一流的詩人寫下的歌詞。(附錄2)
《圣誕歡歌》首版封面,精裝布面。
《圣誕歡歌》首版扉頁。
(2)心靈雞湯的倫理價值
其實,今天過圣誕節的這些傳統倒也并沒有多么的“歷史悠久”。在《圣誕歡歌》的寫作時代,圣誕節不太受人重視。尤其在英國,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慢條斯理的農耕時代成為令人唏噓的往事,越來越多的人擁擠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里,仿佛是被利維坦吞入腹中的魚蝦??旃澴嗟墓ぷ?、微薄的薪水以及永遠求之不得的閑暇,“過節”這種事情簡直就要從人們的意識里被抹除掉了。
那正是史家所謂的“饑餓的四十年代”(The Hungry Forties),即英國的1840年代,社會巨變、貧富差距拉大、勞資矛盾尖銳,借用《雙城記》里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比绻梢匝a充一句的話:直登天堂的人忙于攀登,直下地獄的人忙于掙扎,總而言之,誰都既沒時間,也沒心情來好好過一個節。
《圣誕歡歌》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里橫空出世的。它是如此激發起人們過圣誕節的熱情,以至于狄更斯的形象簡直要和圣誕老人的形象合二為一了。法國作家莫洛亞在《英國名人研究》里寫道:“1870年,當狄更斯的死訊傳到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家庭中時,人們就像死掉了親人一樣。一個孩子問道:‘如果狄更斯先生死了,圣誕爺爺是不是也會死呢?’”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圣誕歡歌》的大獲成功絕不是因為它有多么深刻,而是因為它簡直就是一鍋足材足料的心靈雞湯,正如許許多多的暢銷書一樣。這倒不是什么丟臉的事情,因為在那樣一個艱難時世里,任何一點慰藉——哪怕是虛幻的慰藉——本身就有其倫理價值。
(3)經典角色兩種:有錢的好人和有錢卻沒有人情味的壞人
如果僅僅從文學價值來看,《圣誕歡歌》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一部好的小說。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是今天的讀者們最討厭的一種小說,完全是一部道德寓言,每一個字符都帶著一種故作謙卑的高高在上的姿態,俯下身來對你說教;人物的塑造是高度臉譜化的——如果“吝嗇”這個詞被大寫出來,被賦予生命,那么無論是誰,都一定會在第一眼就把它認作書中主人公斯克魯奇的孿生兄弟。事實上,斯克魯奇(Scrooge)的名字在英語里早已經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了。
和一切頭腦敏捷的小說家一樣,狄更斯是很擅長寫刻薄話的。他花了許多筆墨來刻畫斯克魯奇的形象。如果只可以選一句話來概括斯克魯奇的特點,那么我一定會選出“他總是帶著自己一身的冷氣,人走到哪兒,就帶到哪兒”。
斯克魯奇是一個從社會底層打拼上來的成功商人。如果使用“單純”一詞的字面意義的話,我們可以說斯克魯奇先生是一個無比單純的人,除了錢,他漠視任何人和任何事——包括他的親人。
偶爾也會有不甚了解他的人誤打誤撞到他的世界——在那個寒冷的圣誕季里,有個小孩子湊上斯克魯奇門上的鑰匙孔,獻唱一支圣誕歡歌,但斯克魯奇馬上抓起戒尺沖過去。
小孩子的做法,其實正是前邊提到的中世紀風俗的遺存,而斯克魯奇如果遵循當時wassail的傳統,至少要拿一杯熱飲來招待這個孩子,但他竟然抓起了戒尺。
讀者讀到這里,一定是很想搶過戒尺,反過來教訓一下斯克魯奇的。作家很快就請出三位幽靈來代勞了。三位幽靈先后展示幻象,帶著斯克魯奇經歷美好的人間溫情的場面,又看過刻薄者的凄涼終老與死后靈魂所受的報應。斯克魯奇受到了太大的震撼,于是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在故事結尾完成了一番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喜氣洋洋、樂善好施的人:“他成為這個又好又老的城市所知道的,或者這個又好又老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別的又老又好的都市、城鎮和自治市所知道的再好也沒有的朋友,再好也沒有的東家和再好也沒有的人?!?/p>
今日思考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在滿滿的溫情之外,留下了兩個冷冰冰的問題:斯克魯奇是做金融信貸的,如果變成一個慈眉善目、樂善好施的人,破產的概率有多高呢?如果轉變的代價就是破產,對他而言劃不劃算呢?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圣誕歡歌》首版插圖“幽靈到訪”。
今日得到
最后讓我們簡單溫習一下。今天我為你介紹了《圣誕歡歌》的情節、背景和影響,你只需要記住一個重點:人們今天過圣誕節的習俗和調性——比如家庭聚餐、互換禮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部小說確立下來的。
就到這里吧,我們明天見!
附錄一
《圣誕歡歌》之后形成一個傳統,一直到1848年,除了1847年之外,狄更斯在每年的圣誕節都要發表一篇圣誕主題的中篇小說,分別是《古教堂的鐘聲》(1844)、《爐邊蟋蟀》(1845)、《人生的戰斗》(1846)和《著魔的人》(1848)?!妒フQ歡歌》是其中最家喻戶曉的一部,它之于圣誕節的意義無論怎么估量都不為過。
圣誕節應當是一個充滿宗教情懷,給人力量和希望的節日。當然,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圣誕節不過是多了一個自我放縱的借口,也讓商家多了一個促銷的噱頭。商場里的背景音樂早已經換做了各式各樣的圣誕歌曲,但是,逛商場的人很少意識到這種變化,他們只能從圣誕樹、彩燈、圣誕老人和馴鹿的造型上感受節日的氣氛。這也難怪,中國人對圣誕歌曲的了解很少,除了《鈴兒響叮當》之外,通常就辨識不出其他的旋律了。
附錄2
有一首至少已經流行了400年的歌曲在圣誕季還常常能在商場的背景音樂里聽到,歌名叫做“God Rest You Merry,Gentlemen”,很顯然這不是現代英語,可以粗略地翻譯成“上帝保佑你幸福,老爺”。這種英語屬于Early Mordern? English,介于古英語和現代英語之間,莎士比亞講的就是這種英語。Rest You Merry如果轉換成現代英語,大約就是make you happy,或者keep you happy。rest的這種用法在現代英語里已經消失掉了,所以這個歌名經常會被點錯標點,變成了“God Rest You, Merry Gentlemen”。
每年圣誕節,BBC Music都有一張封面主推的圣誕專輯,去年主推的是以無伴奏和聲著稱的國王歌手合唱團(The King's Christmas)的同名圣誕專輯,專輯有個副標題,叫做“各個時代的節日音樂”,其中就收錄了這首“God Rest You Merry,Gentlemen”。這首歌曲就曾經出現在狄更斯的《圣誕歡歌》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