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劉德章之問道,直讓人忍俊不禁,他先是對陽明的以精金喻圣人表示了極大敬佩,但對于堯舜和孔子的分兩不同表示了深深的不理解,陽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是從外形上著眼,才替圣人爭輕重。而本質(zhì)上說,圣人彼此之間是沒有區(qū)別的,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就可稱為圣人。
? ? ? 其實(shí),陽明是要告訴我們,盡管人的力量、氣魄自有不同,但只要除去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良知去做自己的事,不一味羨慕別人的成就,不一味攀比他人的名聲,只從純天理上用功,不自負(fù)清高,不自不量力,不自命不凡,不好高騖遠(yuǎn),只腳踏實(shí)地做著明善誠身的事,就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顯現(xiàn)出來的良知、良能,必定都是晶瑩剔透、純粹潔白,大樹有大樹的偉岸,小草有小草的堅(jiān)強(qiáng),但“同謂之圣”。 我們的心完美純粹,自然可以自給自足,不必外求,只要在心上用功,把自己的良知擴(kuò)充到極致,把自己的私欲壓制到不留分毫,自可以“圓成”矣。
? ? ? 陽明先生用比喻來說明向?qū)W之心之重要: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不培樹根,根就扎不下長不牢,樹就不會長大;修德亦然,必須對向善之心加以養(yǎng)護(hù)。樹剔除了細(xì)條旁枝,才能長成高大枝干:人立志向善,也應(yīng)該象種樹,專注心神,心無旁騖,勿助勿忘,只管培植,自可以枝葉日茂,德性盛隆。
? ? “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