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幾年來在家過得最長的一次春節,在我心里的時間期限是5天,最多就待5天就回到自己自由的天地。誰知這次疫情原因,早就打破了這個預期,也就意味著我將面臨著“巨大”的心里挑戰。
好吧,朋友說既來之,則安之。 好吧,那我說,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面對颶風吧。
從小在家里,爸爸對我來說就是一場狂風暴雨。沖突在所難免,無處可逃。而我去年也一直在祈禱能跟爸爸的關系有所緩和,媽媽最近的學修小組正學到空性,于是在這樣的一場一觸即發的拖把大戰里,我嘗試用空性來看待這不同的拖把,于是,我帶你來看:
媽媽在一旁喊著,“你去問問誰們家……”? 爸爸的拖把看起來是商場里擦地用的,用在家里實屬不妥。于是我帶回來了蒸汽拖把,超高溫消毒,非常方便拆洗,而且多功能插頭干凈簡潔。?
好了,說到我的拖把我就贊不絕口。 誰曾想爸爸看到這個多功能好幾個插頭的,竟然還帶一個電線的拖把,他覺得太麻煩了,嘴里嘮叨著不滿。
于是,拖把大戰,一觸即發。在那一刻,我察覺到我的內心有委屈,因為我特意帶回來的,花錢費力不說,我覺得是真的好,并且一定是比他那個拖把好(充滿了對那個拖把無限的嫌棄),心里的委屈在慢慢增長,我的付出不被認可,無論我做什么都不好……?
你能想到這樣的結局,就一定會大戰一場,把過去種種的不滿和積怨都翻騰出來,互相傷害而已。于是,我開始調動起我所有的“內力”來試圖化解這一股情緒。
我是在跟拖把較勁嗎? 還是我跟我爸爸在較勁?是我對?還是爸爸對?我回來過年,如果我今天就回北京,他用哪個拖把,對我還重要嗎?想到這里,我想如果我明天就走,我不會太在意了。那這里有什么區別呢??
一、家是誰的?家是我的,or 我是過客
家是我的,用哪個拖把要聽我的,主要明顯是我的拖把好,我的拖把貴,先進,毋庸置疑。你不用我的拖把,就是你的落后,頑固,不可理喻。
家是父母的,是他們長年生活的地方。在這里,我要尊重她們的生活習慣,好與不好,我有我的標準,爸爸有他的標準和習慣,所以爸爸覺得哪個好,我是需要無條件接受并認可的。因為爸爸媽媽是主人。
當我想到“誰是主人”的時候,我感覺放松了一下。不知不覺,情不自禁那個“小我”仿佛要控制整個世界,擁有控制權,裁判權,于是兩個人的“我”相遇,就碰撞出無窮無盡的沖突和痛苦。?
我是家庭的一份子,我想要為家庭做出貢獻,并且向要到一個美好圓滿的結果。于是我給了爸爸一個“高級”拖把,意圖得到好的結果;是我錯了,在為別人付出以前,一定要得到別人的同意。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好心”,反害了關系。
二、聽誰的? 聽你們的,or 聽我的?
聽誰的? 親密關系注定要經歷的四個階段:蜜月期、爭奪期、冷漠期、成長期。 爸爸媽媽的蜜月期可能也就是以月為單位就結束了, 進入到了權力爭奪期,這一場硬仗,打到了現在。媽媽無條件的支持我,也可以說我一直無條件的支援媽媽, 二比一,這一仗辛苦且慘烈。
直到今年,過了我人生的第二個本命年的時候,我跟媽媽說,你愛用我的拖把就用我的;我爸愛用他的就用他的,各人選擇各自的好,這一年,我選擇退出爭戰,誰對誰錯,誰是誰非。
我的一定對嗎? 我的蒸汽拖把一定好嗎? 不一定。 說完不一定,內心里還有個聲音在說,你們好好看看,是個人就能看出來呀…… 所以,看到那個“我的觀點”,“我所認為的好”是多么的頑固且執著。 爸爸說他的拖把好,有道理嗎? 他的拖把大呀,屋子三下五除二就擦干凈了,且不用插電源,超級快速完成擦地任務。
所以爸爸的拖把在他眼里是完美的,那就是完美。很多時候,你會發覺嗎? 我們根本就不愿意接受,無法接受,怎么可能呢? 你眼瞎啦?腦子有毛病? 這些罵人的臟話,都來源于我們無法接受外界的反饋,抗拒接受別人跟自己的不一樣。
我們總是喜歡把自己認定的標準當成尺子去衡量別人,到最后誰都是有問題的。于是,哪里有真正的好拖把,哪里有好壞是非,不過是我的觀點和你的觀點不同。存在皆合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和練習的是,各自表達觀點,協調商議,和諧相處,彼此支持。?
家和萬事興。祝福你我,心身和諧。 搞定了我自己,就能搞定全世界,才發現我是世界上最難搞的人,磕磕絆絆走在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