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用了李志的歌詞,又放了李志的《山陰路的夏天》——并不意味著這是一篇寫李逼的東西。事實上我常常頻繁地使用音樂這種手段,去抵達人的內(nèi)心,無論是聽了人家一個故事就幫人家寫首歌,還是在人來車往的深圳街頭賣唱。我很想像李志那樣,毫不做作地講個故事你聽,留下無限的遐想和持續(xù)不斷的孤獨的高潮。然而我此刻只是在這里碼字,作為一個IT創(chuàng)業(yè)狗,貪戀周末最后的一段時光,企圖用同樣的手段戳穿你的孤獨,卻只是在傾訴我的孤獨罷了。
這一季的中國好聲音,一個唱民謠的唱了馬頔的《南山南》,據(jù)說當(dāng)晚馬頔的微博被人艾特爆了。于是各種好事者跳出來指指點點,說參賽者其實根本沒理解《南山南》,挖出很久以前馬頔寫《南山南》的文章,說了幾個沒有結(jié)果就告別的故事,末了附上“南山南,北秋悲”的歌詞,儼然一副“小眾民謠跟你們這些唱流行的臭傻逼不一樣”的姿態(tài)。
馬頔的衛(wèi)道士一定要說他的歌是詩人的曲子,恨不能分分鐘過度解讀出千百種情緒,哪怕這本來也不是馬頔的本意。可倘若馬頔小眾的民謠變得火遍大江南北時,這些衛(wèi)道士中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出馬頔的這不是那不是,其實跟小媳婦兒的“你變了!你不愛我了!”一個意思。所以唱民謠的人注定孤獨。
而這一點,李志早在幾年前的成名曲《梵高先生》中就參破了:“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不見前段李逼和麻油葉眾人撕逼,指名道姓說馬頔的歌矯揉造作,編曲就憑那么幾個簡單的和弦,不過嘩眾取寵耳。作為練習(xí)李志早期曲目吉他譜的我來說,是有資格贊成他的。他的歌從不用晦澀難懂的詞匯,只營造顯而易見卻容易被忽略的氛圍,但他寫得彈指和用的和弦對我來說卻都奇怪得緊,演繹出一個簡單的故事所需要的所有情感。
他也曾被人嚴重的過度解讀,人們在他的小型現(xiàn)場和演唱會上大呼小叫,豆瓣里的月亮組流傳著他的風(fēng)流往事,他退出豆瓣又跟蝦米鬧矛盾,亦或是在微博上放地圖炮,炮轟幾乎把民謠做出方程式量產(chǎn)的團體……依然阻擋不住人們喜歡他那個逼樣。盡管如此,盡管后來他結(jié)婚,孤獨的粉絲還是喜歡他唱《梵高先生》的那種孤獨。因為人們不過是為自己的孤獨找個借口,找個寄托,找一把搶,去狂歡。
我也一樣,感受到來自情感和工作的絲絲壓力之時,愛站在深圳的過街天橋上向下張望,看著下面的車流一路向左一路向右,也會哼哼李志的《天空之城》:“此刻我在異鄉(xiāng)的夜里,感覺到你越來越遠”。偶爾覺得自己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無法與這個世界好好地相處,然而有熱愛的人和事的存在,貪戀塵世的錢財和用錢財可以買得到的美好,終究沒辦法做得遺世獨立。哪怕是想背起吉他和音響去流浪,也會覺得最近天好他媽熱啊,出去賣唱會中暑的吧,而就此作罷。
我們這代人啊,總害怕自己的聲音被淹沒,我們愛做各種各樣怒刷存在感的事情,然而不管怎么努力也都是徒勞。就像孤獨的人那么喜歡標(biāo)新立異,卻忘了想要標(biāo)新立異這件事本身就不那么小眾。
很久以前我在豆瓣寫的自我介紹是這樣的:
我標(biāo)新立異是想你找到我
我默默將自己隱在人群中是怕你找到我會失望
最后我變成了一個四不像
我知道你不會來
可是
若你喜歡怪人
其實我很美
就是這樣,也吸引了一些因這種吊柜氛圍而來的同道中人,他們和我看的電影讀過的書一樣,可以侃天說地談人生談理想。其中有個人,我們聊天時給他起名黃段子,也是一個喜歡李志的孤獨的人兒。跟我說他離異的家庭,外出西班牙苦不堪言的生活,以及跟女友分手來深圳打拼的故事,其中省略幾萬字的搞笑而孤獨的敘述。在我總結(jié)來,他是個孤獨得讓我覺得有些可憐的人,然而聽他說話卻像是在聽段子。
在我們關(guān)系最好的時候,他選擇拉黑了我,于是我們用加好友的對話框聊天兒。后來他說,這是他的一種病,在關(guān)系最好的時候會突然抽離。我開始倒挺能理解的,這年頭好像不得點奇奇怪怪的病都趕不上潮流了,無論是拖延癥、強迫癥、還是情侶去死注孤生綜合征;后來卻沒法兒忍受了,因為他孤獨到覺得我跟他的交流也是不真誠,或是我根本無法理解他的孤獨,然而他認定我是個孤獨的可憐的人兒,堅信我會因為他戳穿了我的孤獨而生氣。
我確實挺生氣的,都是孤獨的人何必互相罵傻逼呢。于是我腹黑屬性滿點爆發(fā),開啟瘋狂吐槽模式使勁兒戳穿他的孤獨,逼著他拉黑了我。而我保留了跟他的所有聊天記錄,包括各種生活中聊天不經(jīng)意時兩人抖的包袱和說的段子。原本會因為失去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傷好久,后來也就看開了。一個破碎的我,怎么能安慰一個同樣破碎的你呢。
哪怕是血濃于水的父母,最親近的閨蜜,枕邊的愛人,也無法幫助人們完全逃離孤獨感吧。畢竟他人沒有義務(wù)充分地去理解你所有的行為和偏好,能夠不誤解,已是天大的好。最近常因他人的誤解而感到孤獨,我的幫助和愛意也總被歪曲,不得不說是件令人沮喪的事。獨處時反觀自己和他人,會教自己多去體諒他人的苦楚和無奈,多檢視自己的不是和表達的失誤;然而與此同時,倒是更明白了“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么一個事實。
然而孤獨又算什么呢?我們還不是一樣要吃飯睡覺待人接物,會遇到跟我們有共同點的人,然后因為“原來會有人讓自己不孤獨”這種事而高興很久,也會因為“原來其實他/她也沒辦法如此理解自己的”而明白孤獨的真諦。其實與孤獨為伴,我們?nèi)プ龈嘧屪约簝?nèi)心安穩(wěn)的事情,我們?nèi)ヌ暨x伴侶,我們?nèi)スぷ鳎プ非罄硐耄吠局袩o論多少人同行,都還是會孤獨。
這世上有20%的人,不論你怎樣行動,他們都討厭你。還有60%的人,根據(jù)你的行動改變對你的態(tài)度,一會兒路人轉(zhuǎn)粉,一會兒粉轉(zhuǎn)黑。余下那20%的人,不論你多么笨、多么馬虎、犯了多大的錯、你有多么不可理解和感覺孤獨,都照樣那么喜歡你。這世界就是如此運轉(zhuǎn)的。
公眾號:不只是想想
——文藝女流氓,奇妙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