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在“五一”期間總是忍不住跑出去看人呢?昨天的“行動偏差”是一種解釋,但是今天我們想聊聊更為本質的一個原因:匱乏。
一、別怪窮人鼠目寸光
研究人員曾經找來一批小朋友,要他們畫出一枚硬幣的大小。結果發現,相比窮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能更準確地估計一枚硬幣的大小。在窮人家孩子的眼里,一枚硬幣可能非常大。
對于現階段的我們,一次難得的假期就像是窮人眼中的硬幣。匱乏使得假期在我們的眼中格外珍貴,以至于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冷靜判斷它了。
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Eldar Shafir的著作《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就解釋了這種現象。書中提及的理論認為匱乏會占用我們的大腦帶寬,讓我們不自主地屏蔽掉其他的信息。
國人形容一個人有氣節會說“不為五斗米折腰”。馮小剛導演拍完《1942》之后接受采訪,說出了一段話,讓我很受觸動。
拍完《1942》,我很有感觸。當我們說一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時候,其實應該知道,他家里可能已經有了“五斗米”。雖不多,但不至于餓死。他不折腰,只是不為“你給的”這五斗米折腰而已。
如果他一斗米也沒有,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重病在床的母親,我就真不相信他不會折腰。沒有挨過餓的人是沒法體會那種“給我一斗米,我什么都能干”的境遇的。
貧窮、饑餓使人目光狹隘,人們能考慮的只有明天那頓飯怎么解決,沒有額外的大腦帶寬去考慮別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味地苛責窮人目光短淺其實是偏頗的。
二、孤獨的真正原因
為什么有些人會格外孤獨?
很多人覺得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交際,交不到朋友,所以很孤獨。但是,研究表明,孤獨很可能不是結果,而是導致交際障礙的原因。
科學家們召集了一批志愿者,要求他們錄一段話,并且預先告知他們這段話會放給其他人聽。結果發現那些磕磕絆絆又很無聊的錄音通常來自于孤獨者。
但是如果重復一次實驗,并且保證這段話不會放給任何人聽的時候,那些之前說話磕磕絆絆的孤獨者明顯表現得更好了,有的甚至可以侃侃而談。
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很簡單:
匱乏使我們“用力過猛”。
那些缺少交際的孤獨者,在有機會接觸其他人的時候,會格外緊張。他們希望自己表現得好一點,希望每個交流的細節都是完美的,最終就導致了用力過猛。
即便你不是孤獨的人,你也應該有所體會。如果你偶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男神或女神,你就極有可能表現得用力過猛,而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TA。
回到“五一”的話題,對于那些缺少假期的人來說,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就很容易讓他們用力過猛。計劃排得滿滿當當,生怕沒有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期。
即便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計劃的可行性和回報率并不理想,但是我們還是忍不住要這么去做。
三、死線才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別逗了,“死線(Deadline)”才是第一生產力。
說了這么多“匱乏”帶給我們的局限性,并不意味著它對我們沒有積極作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組織行為學教授Connie Gersick就做過一項有關“開會”的調查。她發現雖然會議種類和內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出奇地相似:
前半段大家都在胡扯,沒人聊“正事”,直到突然意識到所剩時間不多了才會進入正題,并且迅速拿出解決方案。
這一點我們并不陌生,估計是個人都會有考前臨時抱佛腳的經歷,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和效率,估計如果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考個哈佛耶魯應該不成問題。
四、面對“匱乏”我們該怎么辦?
說了這么多,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真正擺脫匱乏。窮人沒錢,富人沒時間,孤獨的人需要陪伴,有伴的人需要私人空間。
當匱乏已經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如何有效利用而不是規避它成了現在的首要問題。下面的幾點建議可供大家參考。
原則要簡單。
我們已經知道,人在匱乏狀態下是無法深入理性思考的,因為大腦的大部分帶寬已經被匱乏所占據。
這時候的好辦法不是啰里啰嗦地講大道理,而是給出最簡單的判斷準則,并完全按此原則執行。
比如當我們需要解決貧窮的問題時,通過傳授理財知識等方法幫助窮人擺脫思維局限效果可能并不好。
而某些經濟學家想到了把這些經濟常識編成順口溜,讓窮人能夠在不費太多腦力的情況下,記住這些原則,并照此行事,效果就好很多。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鼓勵大家不斷總結自己的原則,因為匱乏無法完全擺脫,而原則就是我們掉入“匱乏”時的救命稻草。
死線要明確。
都說了死線是第一生產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以人為地多去設置死線。
我個人在生活中就會有意識地設置諸多死線。哪怕這只是一個虛擬的線,你都會發現自己的效率確實有所提升。
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錨定效應”一樣,一旦你把死線的“錨”提前了,自己的行動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哪怕你最終沒能“按時”完成,其實也比正常的日期要提前。
就像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過的那樣:
如果你將目標設定得非常高,即使最后失敗了,你也會失敗在別人的成功之上。
平時多補充。
凡事要從根兒上下手,如果我們知道現在的問題是由“匱乏”導致的,那就應該在平日里有意識地多補充。
有錢的時候也不要肆意揮霍,有時間的時候也不要拖拖拉拉。眼前有寬裕的時候,應該多存一點“余額”,以便應對日后的匱乏。
要知道“麻煩”也是會復利增長的,如果不能及時在資源充裕的時候消除一部分,那等到資源匱乏的時候就有得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