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少兒成長教練之路 第8天
【任務描述】
用積極的視角為孩子打光
今天早晨出門前,有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
我從臥室里拿東西出來時,看到兩歲的小女兒一個手拿著掃帚,一個手拿著簸箕,在地上掃著,掃帚桿比她的頭還要高一大截,掃得特別吃力,地上躺著一個酒精瓶子。她看到我后,邊掃邊說:“傻(撒)~傻(撒)~”我急忙稱贊道:“哇你好棒啊!都會掃地了!”然后順勢舉起了兩個大拇指給她。
我撿起酒精瓶子,里面所剩無幾。我問妻子:“是你打開的?”她說不是,我感嘆道孩子都會自己開蓋兒了,然后順手把酒精瓶子放到鞋柜上,又跟女兒說了一句:“撒了就撒了吧,你真棒!都知道灑了要掃起來了!”這時地上已經被她劃拉的到處都是酒精了。
我并沒有接過掃帚,也沒有管地上的酒精,那一刻我想看看后面會發生什么。于是就去屋里跟妻子聊別的。一會兒我出來看進展,發現掃帚已經被重新別回簸箕桿上,并放回了原處,女兒正在跪趴在我的椅子扶手上看動畫片。兩歲的孩子,竟然知道自己做錯了,然后去想辦法收拾殘局!還能像個大人一樣物歸原位!
我不禁在想,做為家長,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到底應該告訴孩子什么?2歲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上了學的孩子,成績考不好,難道還需要我們向他解釋:他考的不好,做的不優秀嗎?難道我們還擔心如果不解釋,他就意識不到這一點嗎?
我突然發現,父母不但總以為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且特別喜歡幫孩子揭傷疤。孩子回到家以后,需要再陪著父母一起溫故一下傷疤的疼痛。這到底是孩子在陪我們處理情緒,還是我們在陪孩子解決問題呢?
回想自己童年的記憶,似乎父母除了借此處理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之外,在解決問題上,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當然更不可能幫自己處理情緒了。
如果傷疤不用被反復提醒,這一點可以得到共識,那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足時,唯一能做的:只有積極的為孩子打光了。
孩子作為當事人,我想他一定比我們更能體會和明白挫敗的感受,也更容易將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挫敗之上,而感到無力。倒是家長,作為第三方視角,我們更有能力跳出問題看全局,幫助孩子發現挫敗中的成功、不足中的優秀。
那才是一個教練型父母應該做的事情,相反,如果我們只盯著孩子的錯誤要求他改正,我想在孩子青春期之后,我們在孩子眼中,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然并卵”的父母。
用積極的視角為孩子打光,并不代表我們無視錯誤,盲目欣賞自己的孩子。
積極的視角,是要求我們在陳述孩子錯誤的事實時,不以處理自身情緒為目的,而是幫助孩子處理掉他在挫敗中產生的情緒;并幫他看打開視野,不但看到自己的失誤,也能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最后我們還能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做到更好。這是一套組合拳,而不是單純做孩子的腦殘粉。
關于處理孩子的情緒,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表達出孩子的心聲時,孩子的眼淚常常奪框而出,哇的一聲哭起來。我的大女兒在我們剛剛有了二寶時,有過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覺得父母都不愛她了。有一次我拉著她的手,問她說,你是不是覺得爸爸媽媽有了妹妹,就不愛你了,所以才發脾氣?
大女兒瞬間淚崩,哇哇大哭。我摟著她讓她哭了好長時間,等她平靜了,才開始通過幫他回憶的方式,來證明我們依然愛她。我想這就是在幫她處理掉積壓在內心深處的情緒。成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愿意將自己的脆弱示人,我想孩子可能也有這樣的自保本能。畢竟展示脆弱感覺上不是那么安全。
所以嘗試理解并說出孩子的情緒,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方法,也是在向孩子證明:我們真的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這樣才能與孩子建立信任。而建立信任,是讓孩子能將我們的建議,認真聽進去的前提。沒有這一步的,再正確的道理,也會被孩子擋在自我保護的門外。
只有打開信任之門之后,我們才可以談多元視角,讓孩子客觀的看到自己的長處,而不是把我們描述的長處,理解為安慰他們的借口。有一個教學游戲叫做“求求你夸夸我”,就是彼此講述故事,并看到故事中彼此的亮點,夸贊彼此。這是一個特別訓練多元視角的游戲。
有一次我跟一位應屆畢業的職場新人玩這個游戲,他甚至無法開口夸我。因為我們多數人的視角總是問題視角。這源于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消極的自我意識。但是只要反復練習,我們很快就會轉變問題視角為資源視角。因為每個人身上本來就具備豐富的可用資源和優秀品質。
所以作為孩子的教練,我們應該讓他們看到和相信,自己本身就具備克服困難的資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我們也要讓孩子明白,他才是問題和困難的當事人,而不是我們。我們可以支持他,卻不能代替他。
最后來一段小回憶:我們小的時候看電影,經常會天真的問爸爸媽媽:那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他們的答案,經常讓兒時的我們一頭霧水:“沒有好人和壞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明白,世界上鮮有絕對的壞人。
人的動機總是美好向上的,只是行為觸犯了法律,情緒得罪了朋友。劇情中的反面角色,總有令人同情的正向動機。成人后的我們,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卻在教育孩子時,卻常常忘了,孩子情緒和行為的背后,總有一個積極的意義,需要被我們打光!
葉上聞
公眾號:生涯葉上聞
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