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你我所熟悉的,
(每個人所熟悉的內(nèi)容及程度,并不太一樣。)
飛鳥在享受自己的日子,人們在琢磨自己的生活,
(一旦離開你所熟悉的,談什么都顯得虛幻。)
在經(jīng)驗上,人或許并不確定鳥在想什么,
或者說,
更多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確定自己在想什么,
就像你跑去看一部電影,
去愛一個姑娘,
或是獨自閱讀一本書,
你確定你在想什么嗎?(不太確定,對不對?)
或許你會說,為什么非得去確定呢?
那樣子人會不會活得好累呀?
你去看完一部電影,覺得很扎心,好極了;
忽然聽見旁邊有人說,這電影好糟糕,好膚淺,
你不以為然;
然后更多的人開始吐槽這部電影,沒有一個好詞兒,
你還是不以為然;
然后連你身邊的姑娘也不挺你,
覺得這部電影太爛,
你還會不以為然嗎?
當(dāng)然,這只是假設(shè)。
就像你覺得這部電影很好,也是一種假設(shè)。
(所有的熟悉在一開始都只是一種假設(shè)。)
我想說的不只是看電影,
我想說的是,
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一種假設(shè)。
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個兒的假設(shè)。
改變。耳熟吧?
你是否也會覺得自己需要改變?
乃至于如何帶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這種變化,你會假設(shè):
將提供某種保障、某種安全、某種確定,
比如說,
變得更富足、更漂亮、更快樂、更完美,
假設(shè)你的確知道,
富足、漂亮、快樂以及完美是什么意思,
那么,你到底要改變什么呢?
改變你的認(rèn)知?
改變你的決策?
改變你的環(huán)境?
你會具體改變些什么?
我的意思是說,
我們能不能嘗試去探討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改變?
將一個你之前認(rèn)為錯的東西,
說服自己去打勾,這就是改變嗎?
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這就是改變嗎?
從一張床摸索到另一張床,這就是改變嗎?
丟掉一本書再拿起一本書,這就是改變嗎?
換一個工作換一個老板換一個朋友圈,這就是改變嗎?
不再吃肉改吃水果,這就是改變嗎?
你改變了什么?
就像一個愛美的女生,精心呵護自己的臉,
那么,
她是改變了一小塊臉,還是改變了一整個身體(生命)?
當(dāng)你換了一個老師,
換了一個組織,
換了一個觀念或是榜樣的時候,
你確定你真的了解自己想要改變什么嗎?
比如說未知的生機、活力的火花,
還是又進入另一種幻覺?
合作。
聽過吧?
我們通常會如何去達成合作呢?
比方你去到一家公司,
然后你見識到了它獨特的文化、權(quán)益以及各種戒律,
你不停地被提醒說,你是什么身份,
你會經(jīng)由各種各樣的設(shè)定,
部門的,崗位的,職業(yè)的,操作的,言語的,上位的,加薪的,
然后你們開始合作,
這被認(rèn)為很有必要。
一個家庭、一個組織呢?
也是一樣的。
當(dāng)你出于經(jīng)濟上的必須,
生活上的方便,
或者是為了任何其他自我保護的原因,
跟某組織或某個人達成妥協(xié)或認(rèn)同,
這是合作嗎?
或者說,你體驗到合作的愉悅了嗎?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
只有當(dāng)你的自我缺席的時候,
當(dāng)“我”、“我的”,
我的難處、我的價值、我的優(yōu)勢、我的需求……
當(dāng)這一切消失不在,你才能與他人合作。
只要有“我”存在,合作就不存在。
但是整個社會、教育、商業(yè),
都在貫徹“我優(yōu)先”的意識,
人們試圖帶著這把狙擊步槍去合作,
當(dāng)你努力去適應(yīng),表現(xiàn)得一團和氣,
你心里那個“我”就跳出來跟你不痛快,
不管你經(jīng)由多少心理上的訓(xùn)練,
觀念上的教化,
任何特殊的程序設(shè)定,
不管設(shè)計得多么縝密,都無法帶來合作,
只不過帶來某種“我”的妥協(xié)。
這時候你或許會想到一個詞,
完美。
為什么會渴望完美呢?
因為我們是不完美的。
我們精神匱乏、內(nèi)在有無數(shù)沖突,
我們渴望贊美、欣賞、懂與愛,
我們希望被告知我們是多么棒,
我們想要被別人成就,
由于自身的不完美,
于是我們?nèi)プ非螅ジ淖儯^斗,
我們希望自給自足,不去依賴他人,
內(nèi)心富足,無拘無束,來去自由,諸如此類。
但我們卻只能掙扎。
我們試圖去追逐某種并非自己真實面目的東西,
卻不愿意去認(rèn)識自己真正的模樣,
我們的追求其實變成了一種逃避。
我們開始進入野心,
編織謊言,
陷入恐懼,
迷信權(quán)威,
而不是去體驗一種不屬于記憶,
也不屬于知識累積的生命狀態(tài)。
比如說去體驗?zāi)吧?/p>
我曾經(jīng)看過一部法國電影,
講兩名水手出海回來,相約去喝酒,
長時間的漂流壓抑碰到了短暫的酒館愉悅時光,
他倆慢慢就喝醉了,
兩個人抱著酒瓶子打賭,
賭島上的神父心里有沒有恐懼?
A說有,B說沒有,
爭執(zhí)得很厲害,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后這兩個人就決定去找神父印證,
他們跌跌撞撞去到海邊神父的小屋,
透過窗戶,看見神父正在用餐,
餐桌上放著一把小刀,
A就說,你看,用餐還放把小刀,他心里害怕著呢,
B說,你廢話,小刀是用來切牛肉的,他才不害怕呢,
這時候神父就聽見了,問,誰?誰在外面?
兩個人都沒敢吱聲。
神父就拿著小刀,開門出來,
然后一番混亂,
神父被兩個身強力壯的水手誤傷,死了。
這兩個水手商量了一下,跑去自首了,
法官就問,你們殺神父的動機是什么?
水手回答,沒有動機。
法官又問,那你們?yōu)槭裁磁苋フ疑窀福?/p>
水手說,我們打賭,想看看神父心里有沒有恐懼?
法官就覺得這TM太荒謬,簡直是猥褻神,
最后將兩個水手都判了絞刑。
動機。
耳熟嗎?
你能確定你來到這個世界的動機嗎?
你能確定你去愛一個姑娘的動機嗎?
或者說,
你能確定你閱讀這篇文章的動機嗎?
可不可以這么說?
有時候你做一件事,其實根本沒有動機,
或是并沒有那么明顯的動機,
很隨意,很偶然,對不對?
就那么很隨意的,你說了某句話,
就那么很隨意的,你愛了某個人,
就那么很隨意的,你做了某件事,
但是,
這份隨意慢慢就演化成了熟悉,
從偶然演化成了必然,
從必然演化成了經(jīng)驗,
從經(jīng)驗演化成了邏輯,
從邏輯演化成了文化,
從文化演化成了宗教,
最后變成了一種大家都必須去遵循的政治,
這個叫什么呢?這個叫權(quán)威。
權(quán)威只需要人去適應(yīng),不需要人去思考(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
人就像一匹馬群里的馬,
你可以躁動,可以抓狂,可以焦慮,可以努力,
也可以說,
你其實一直在嘗試著改變,
你不停地圍著自己拼命轉(zhuǎn)圈,
你什么都可以發(fā)揮,
你是自由的,
可是你不能離開馬群,
或者說,你很害怕離開馬群,
這時候你談改變,
你覺得有什么意義嗎?
你只是想要成為一匹駿馬或是千里馬而已,
你想要更矯健,想要更彪悍,想要更猛烈,
這就是你說的改變嗎?
你不就是一匹繼續(xù)遵循游戲規(guī)則的更優(yōu)秀的馬而已嗎?
你什么都不曾改變!
你一直活在將別人的偶然當(dāng)成自己的必然里,
直到從陌生又慢慢馴化為熟悉,
然后你說,我努力過了,我不后悔。
那么,
真正的改變到底是什么呢?
你或許早已習(xí)慣了別人給你一個答案,
這會不會才是你真正需要改變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