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親密關系——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原文:微信-在假性親密關系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真正的親密關系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伴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么”的伴侶。
*高中時讀到《致橡樹》就覺得很美,覺得很對,但不知道對在哪里。這么一說忽然就和映象最深的幾句對應上了:1.根,緊握在地下(深刻的);2.葉,相觸在云里(互相回應的);3.仿佛永遠分離(自由的);4.卻又終身相依(情感聯結)。還有一陣子很火的簽名:「時有女子」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關心),妥善安放,細心保存(信賴)
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系中逃避關系(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
,假性親密關系。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系,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系中的“假性”狀態。
*這里的“先來討論親密關系”應該指代的是發生在男女伴侶之間的。其實朋友關系也有對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他如「閨蜜」、「死黨」、「紅顏」之類的,應該指的是友誼范疇的親密關系了。
本文還會談到另外一種病態共生關系,我們翻譯為依賴共生關系(Codependency),特此劇透。
什么是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
假性親密關系,并不是真正的親密關系,而是指伴侶雙方默認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回避真正的在一起。 你們可能在外人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這段關系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和接納、避開了雙方自愿地為這段感情和對方付出。它是雙方不自覺地精心構建起來的“聯結”,是伴侶雙方的共謀。
真正的親密關系代表著相互關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這些是需要承擔情感投入的風險的,在乎一個人,我們就有可能因此受傷。 假性親密關系就是為應對這樣的風險出現的:我們懷著對失控的恐懼,所以不敢投入,回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
*「她深入骨髓地了解丈夫的一切,她每年紀念日都要玩這個尋寶游戲,希望他了解自己更多。但是呢,他連她“生病時必吃的甜點”都不知道。更糟的是,他明知妻子用意,卻已不愿費心了解。」《消失的愛人》中上半段的情節是見過的對失控最好的描繪了。當影片結尾表面光鮮的采訪以一種符合我們期待的大團圓卻不符合我們理想的扭曲形態結束時,才真正透著讓人后脊發涼的驚悚。
因此,它是一種防御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
,是兩個人一起在防御那種“需要雙方一起創造的真正親密狀態”。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真的在乎一個人”,或者“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因為真正的愛和關心一個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有一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 這使我們恐懼和焦慮。
*「防御機制」補充:一起在防御(那種“需要雙方一起創造的真正親密狀態”所需要的投入)所帶來的可能的失控。
====12.23更新====
*在「關系的陰暗面」一節中,作者主動提到了親密關系的兩方面矛盾:矛盾的一方面是,親密關系的建立會有失控和體驗到不曾預料的成本;另一方是在追求親密關系過程中承受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沉重體驗多半大于沒有關系所帶來的沉重體驗,也就是得不償失的矛盾。這兩個矛盾似乎都足以調動我們的防御機制,也就處在一種麻木的“舒適區”。
而這樣的一種防御機制則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樣的恐懼和焦慮。待在這樣一段關系里,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系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在這段關系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假性親密關系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系帶來的復雜性中得以解脫。
有心理學家認為,在假性親密關系中,我們處于一種情感禁閉(Brainlock)
的狀態,即雙方不自覺地達成了協議——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這種禁閉的狀態,看起來雙方是在一起,但卻拒絕進行深刻的情感聯結,在實質上卻是一種分離。
*嚴歌苓的“不合時宜的陪伴和交流就是惱人的打擾,為了不被打擾,就不要接受他人的陪伴。人人都在被動、無奈地陪伴別人,也忍受別人常常成為打擾的、因而是多余的陪伴”應該是這種麻木狀態的一種詮釋吧
假性親密與依賴共生(Codependency)
在近年來對假性親密關系的研究中,這個概念經常被與Codependency
一起討論,因為Codependency造成的病態相互依賴的關系,往往也是雙方的共謀,和假性親密關系一樣,Codependency的雙方也往往都看似穩固,很難分開。
Codependency最早出自和物質成癮相關的語境,是指一種伴侶之間的關系。例如,一對伴侶中一方酒精成癮,導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則依賴于伴侶的這種功能低下,給出強制性的照顧(caretake),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Codependency的本質是一個人無法依賴自己內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他們的行動和自我價值都依附于外界的東西,可能是人,可能是成癮物質等。在一段狹義的Codependency的關系中,兩個人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需要一方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癮(嗜賭、性成癮、物質成癮等),造成這個人功能低下,極端對自己不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社會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強制地、照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系。
在依賴共生關系中扮演助人者
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給予ta并不需要的過多的關懷,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同時又帶有強迫性的控制欲,癡迷于控制對方的一切。
Codependency這個詞,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拖累癥
,然而我們認為這種翻譯并不完全準確。我們更愿意稱呼它為“依賴共生關系”。
*「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第一次接觸“拖累癥”是在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后從影評中得來的。以前常聽人標榜自己對一個人多么多么的愛、多么無畏地投入愛情、全身心地毫無保留地付出、如何的用心良苦……如果將不求回報地愛奉為一件多么偉大的事,那松子盡其一生的真心實意在這件事上無疑是最正確最偉大的實踐,在松子面前“標榜者”都相形見絀了。
一段Codependency的關系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在這段共生的關系中,兩個人往往都會感到痛苦,也能夠感受到他們在做有害的事情,助人者能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被忽視,還會給自己打上“弱者”、“受害者”的標簽,但實際上這種關系也是他們自己所尋求的。
Codependency關系中的人,其實也是秘密地達成了互惠的共謀,這一點,和假性親密關系是有類似之處的。
不過,假性親密關系的雙方并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事實上,他們是同盟者。他們攜手建立起了降低焦慮的機制,避免和對方分享真實的感覺,盡管這種機制會使關系變得冷漠和令人窒息。
他們覺得,這種聯盟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而避免使自己面對那些真實的失落感。他們不會輕易對自己的伴侶放手,不肯結束親密關系,但這并不是因為情感上的親密或者深刻的承諾,而是因為這種關系幫助他們防御了“真的在乎一個人”所可能導致的風險。
而從兩種關系的性質上看,Codependency是一種可以被識別和確認的、有害的個體病態心理(不管是成癮者,還是助人者,雙方都有病態心理),而假性親密關系則只是關系的一種,雖然也必然有它的負面作用,卻不一定是“病態”的。
什么導致了假性親密關系?
可能的原因很多。
其中常見的一種是,我們都是從人生早期的關系中學習去“定義”什么是愛。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假性親密關系,他們從不自主、自發的互相表達愛意,這樣的孩子就更容易認為,親密關系、婚姻、愛就是這樣一種程序式的互動而已。在這種僵死的、程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會缺乏激情(passion)
,無論是和性有關的激情還是其他方面的。畢竟“激情”它顯而易見不是程序化的。而激情是好的親密關系中所必需的。
*所謂的「貌合神離」、「平平淡淡才是真」,甚至某些被奉為圭臬的「愛是簡簡單單」、「愛是習慣」、「愛情終將變親情」之類的愛情圣典,其實有時候都透露著一種程序式的互動而已(非全部,這就是我們需要知識去甄別的原因),錯把“假性”狀態當成了感情的必然歸宿
*反過來溫馨浪漫一點的情形怎樣呢?周末的燭光晚餐,羞澀的牽手和初吻,情人節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雪白的婚紗和盛大的婚禮,事實是大家都會做這些儀式性的東西。但客觀實際是很公平的,親密與否最終完全是由內在的、關系的因素決定的;完成多少儀式、走過多少形式,如果非要有多少聯系(其實并無必然聯系)的話,只不過是內核的外在表現罷了
假性親密關系看起來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候可能一方的行為取決于另一方的需要(索取方為主導);有時候一方接受什么取決于另一方給予什么(付出方為主導);有時候一方負責表演而另一方負責贊賞(看起來的完美情侶)。但實際上,無論哪一種,關系中的雙方都是平等地被束縛著,他們自愿被束縛去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而狂野的激情在他們看來是最危險不過的事情——畢竟這(這種經歷或者體驗)是他們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始終陌生,從未接觸過的。
假性親密關系的危害以及改變
盡管這種關系在表面上是“安全”的,且會使人長期深陷其中、不易分離,但假性親密關系如果不加修復,會帶來很多問題。就像心臟過于有節律地跳動,反而是嚴重心臟病甚至死亡的前兆一樣(健康心臟的跳動反而不是那么規則),過于冷靜和規律的交往模式很有可能是一段不夠健康的關系。
一方面,假性親密關系中的人,可能從兒時起,就沒有過真正雙方彼此接納和理解的深度聯結(的經歷或者體驗——筆記注),他們對自我的角色定位因而是非常片面和狹隘的,ta的思想和行為都有日常的規則可循。假性親密關系壓抑了人的情緒、也壓抑了人的自我認識,從而就剝奪了這個人真正去和別人聯結的可能。
此外,假性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即便努力去“照顧對方”,也常常會覺得失望。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唯一一直在付出的那個。
*「家N次方」里很有意味的那段臺詞:每個人都打著為對方犧牲了一切的旗號,互相憎恨著最后幾敗具傷。
這些人中的許多,從小就要去滿足父母明確提出的各種需求,因此他們逐漸失去了看到“別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能力。他們自以為是的付出是基于自身,而不是對方的。因此這種付出注定會讓他們感到更加被隔離、被剝削、被低谷,感到憤怒。當我們在無意識中被消磨得精疲力盡,總會有其中一方或者雙方覺得孤立無援,開始渴望真正的親密。——最終想要離開這段關系。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沈陽什么組織對青少年犯罪調查做得一個宣傳片,其實多少“可憐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為擺脫他8歲前經歷的世界而苦苦掙扎著
*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情況還不會導致犯罪的程度。不管現在的你是以好運或者是厄運的角度去接受,我們最早關于自己人際價值和他人可信性的理念來自于我們與我們主要養育者之間的交往,我們從這些交往中訓練和習得的這些理論,開啟了我們或是信任或是恐懼的旅途。不幸的是,不管是好是壞,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這一旅途并不會停頓;幸運的是,我們從基因中繼承的那一部分威力并不明顯,后期的障礙或同行者的幫助可以引導和改變我們的路線。我們習得的理論或是隨時間而改變,或是無限持續,這完全取決于我們人際交往的經歷和所能獲取到的真理
在這時,我們中的一方可能就會突然有向外尋找新的對象的沖動。但即便發展了新的戀情,可能還是會對于接納一個新的人、作為“真實的自己”被看待和被愛而感到害怕和焦慮。
如果你習慣了假性親密關系,你最應該做的也許是檢視自己在每段關系中已經形成的角色及期望的固定模式。比如,你們總是無意識地、但卻是不可避免地,按照設計好的固定腳本來扮演角色。我們已經知道,這并非正常的狀態,而只是對焦慮的防御機制。但是要知道,焦慮是不會因為防御和逃避就自然消亡的。
在意識到自己的假性親密關系狀態所帶來的危害后,你可能會擁有“冒險”的動力。當你嘗試著邁出第一步,比如試著對一份感情懷有并不總是擁有失敗結局的期待,你就有可能想要發展真正的愛情。漸漸地,你可以試著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感覺,讓對方了解真實的你。
這一定會讓你害怕,你體內的預警機制會跳出來,告訴你讓他人了解你是危險的,這會讓你驚慌和脆弱;然而,處理焦慮的方法不是逃避,只能是經歷它們。
而如果你遇到的對象是長期習慣假性親密模式的,你可能會感到無助,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人雖然口上說著愛你,并對你進行著例行的關心,但ta實際上對于了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毫無興趣,面前的這個人好像只是在進行著角色扮演。而你又會擔心,說出真實的感受會對這段關系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時,你也許可以試著坦誠,只有你的坦誠,才可能影響你們互動的狀態,從而影響他。抓住令你失落的感覺,讓它引導你去尋找真正能帶給你內心的滿足感的東西。也許你們之間真正的聯結可以逐漸建立起來。
勇敢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然向前。
這句話可能就是那些假性親密關系者最好的解藥了。
以上。
*12月20號于廣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