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但是要達到這個新時代,還要經歷多少地獄和煉獄啊!”
這是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結尾的話。他沒有等到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他無法承受時代的重負,無法忍受沒有祖國,沒有文化身份,流離失所的現實,和妻子于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服毒自殺。他的死震驚了世界。
《昨日的世界》可以說是茨威格臨死前留給世界的一部自傳式文學作品。他以自己的視角,描述了一生的經歷。他一生貫穿了兩個世紀,歷經了一戰前奧地利君主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輝煌時期,歷經了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狂熱與殘酷。在和平與戰爭之間,在平和與涌動之中,在消極與積極之下,他乘著歲月的馬車,見證了這最為動蕩,波瀾起伏的時代。
誠如他所言,“我是奧地利人、猶太人,也是作家、人道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恰恰站在震蕩最激烈的地方。震蕩三次摧毀了我的家園和生存的條件,使我徹底脫離了與過去的一切聯系。震蕩戲劇性地把我拋入一片荒漠,在此境中我清醒地認識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薄拔也辉儆腥魏螝w屬,所到之處不過是作為一個陌生人,充其量也不過是朋友;就連我心中選擇的故鄉歐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殘殺之后,在我心中業已消失。與我的愿望相悖,我見證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敗,而野蠻獲取最大的勝利;過去從沒有過像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道德從如此的精神高度墜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這樣說絕非出于高傲,而是飽含著恥辱。從我剛萌發胡須到胡須變白這短短的時間跨度之內所發生的急劇轉換和變化,遠遠超過以往十代人所經歷的?!?/p>
1934年,茨威格受到奧地利法西斯的迫害,被無故抄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當即移居英國,從此便開始了傷心的流亡之旅。1936年茨威格訪問巴西,受到熱烈歡迎。歐洲大陸所遭到的厄運使他憎惡“今日的世界”,日愈思念“昨日的世界”,于是在沉痛中他寫下了《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實則并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回憶錄,因為這本書并沒有以作者的成長經歷及私人生活的描述作為其主要內容。書中茨威格把回憶與他交往過的歐洲文化名人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從少年成名的天才詩人霍夫曼斯塔爾、滿懷才情的抒情詩人里爾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他一起參加反戰運動的羅曼·羅蘭;從粗獷樸實的高爾基、莊嚴謙遜的托爾斯泰,到流亡英國的猶太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等。這些當時的文化名人在他妙筆生花的筆下,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他們猶如一顆顆閃耀在黑暗夜空中的明星,撫慰著人們痛苦的心靈。貫穿于這些文化名人及時代故事的是茨威格對整個歐洲命運的思考,對他眼中的傳統歐洲文化和價值觀的衰落和崩潰的痛惜。
《昨日的世界》不僅僅哀悼了“歐洲樂園”的破滅,也敘述了一個撕裂作者心靈的悲劇事實——身為猶太人,他雖然遭到迫害和驅逐,但他的精神和靈魂卻深深地植根于“昨日的歐洲”,除此之外,他別無所依、別無記憶。他將書中所做的敘述,認為“不是我的回憶,而是為他人所作的回憶,但這些回憶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進入冥府之前的一生!”他說:“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見證給后代留下那個分崩離析的時代的真實情況,哪怕是一星半點,也算是沒有完全枉度一生?!?/p>
不管時光如何匆匆,世事如何變換,《昨日的世界》對今天的讀者仍然有永恒的價值。《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是一個手無寸鐵、無能為力的見證人,目擊人類想象不到地倒退到早已被人遺忘的野蠻時代中去,看到了不宣而戰的戰爭和集中營,看到了嚴刑拷打和大肆掠奪,以及對不設防城市的狂轟濫炸。所有這些獸行都是在那個時代真實發生過的。
那真的是一個令人憎惡的世界,但愿我們的后人不再容忍這些暴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