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為一個高手?
刻意練習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
即: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是的,我們需要大量不斷的練習,才會成為一個高手。但是這里的練習并不是初級入門的練習,而是有套路的刻意練習。
首先我們得明白人類知識體系是怎么構建出來的。就像你天天用電腦卻不用知道電腦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天天使用手機也不用知道手機里面是什么一樣。所以人類文明的本質就是我們把前人的經驗封裝在一個小的概念之中,然后后人來來就用,而不至于臨場去思考。而就是這一個個的概念構建了人類文明的知識體系。
所以這里所說的有套路的練習就是:把大的知識模塊拆碎,成為一個個小的模塊,然后分頭去練習。
當然有套路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大量不斷的針對性重復練習。
學習的本質就是讓你不舒服
前面我們已經解釋了練習,那么刻意
就是持續地做你不會的事。
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圖里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 最里面一圈,“舒適區”, 對于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舒適心理狀態。
-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
-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對于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于“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 一段時間后,“學習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是的學習的本質就是讓自己脫離舒服。那么怎么看待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應試教育?
仔細想想,我們一直在準備的考試,是不是你在平時盡可能地做各種各樣的題目,最好是在考試的時候考的題目都是自己平時練過的,這樣當然就能考出考的成績。
這就誘導學生進入舒適區。所以那些考試考得好的人不見得就有好的學習能力。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就是讓自己不舒服,死磕自己。
羅輯思維的羅胖,每天早上6點半的微信語音,每天堅持。
簡書第一作者彭小六在他的《我在30歲那年,一無所有》里,他有提到:
有小伙伴問了我一個問題:六哥,你最難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我想了一下,最難的時候,是連續做了26晚的分享,嗓子冒血,但是還是堅持講完。
秋葉PPT的秋葉大叔,實力網紅,放棄原本微信60萬粉絲的積累重新開小號,讓大家知道他不止PPT,每天還不是在不斷挑戰自己。
越是厲害的人,越是讓自己不舒服,所以你自己還有什么理由待在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