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LászlóPolgár)和他的妻子克拉拉(Klara)著手進行一項重大實驗,兩人在接下來的25年里,一直沉浸在這個實驗當中。拉斯洛研究了在各個行業或領域中被認為是天才的人,共計有數百人之多,并得出結論認為,正確地養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成天才。拉斯洛在追求克拉拉時,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概括,并且解釋說,他在找一位能與他共同合作的妻子,以便在他們將來的孩子身上測試他的理論。克拉拉是一名來自烏克蘭的教師,一定也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女性,因為她積極地響應了拉斯洛這種非正統的求愛,同意拉斯洛的建議(嫁給拉斯洛,并將他們未來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拉斯洛十分確定,他的訓練計劃適用于任何一個領域或行業,因此,他并沒有嚴苛地挑選特定的領域或行業,而是探討了眾多的選擇。語言是其中之一,只是說,到底可以教孩子多少門語言呢?數學是另一種選擇。在當時的東歐,一流的數學家倍受社會推崇,因為東歐國家在想盡各種方法證明它們的制度比頹廢的西方制度更加優越。此外,數學還有另一種優勢,那便是當時世界上沒有一流的女性數學家。因此,假設拉斯洛和克拉拉生下一個女兒,那將證明他的主張更具說服力。不過,最后他和妻子做出了第三種選擇。
后來,妻子克拉拉在接受報社記者采訪時回憶,“我們可以在任何學科培養出天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陪他訓練,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真正熱愛那門學科的話,真的可以達到那一目標。但我們選擇了國際象棋。國際象棋非常客觀并易于測量。”
一般來講,人們總是認為國際象棋是男人的游戲,女選手通常是該項目的“二等公民”。女性也有她們自己的聯賽和錦標賽,因為人們認為,如果讓女選手和男選手一同參加比賽,那會不公平,而且一直以來,從來沒有哪位女棋手獲得過特級大師稱號。實際上,對于女子國際象棋比賽,當時的社會態度與塞繆爾·約翰遜[1]的那句名言很相像:“女性去布道,就好比狗用后腿走路。通常情況下做不好;但如果你發現它真的能走,你會感到吃驚。”
三位女性象棋大師
拉斯洛幸運地生了三個孩子,全都是女孩。他的三個孩子,個個都更好地證明了父親的觀點。
大女兒出生于1969年4月,名叫蘇珊·波爾加(Susan Polgár),在匈牙利語中的名字為蘇珊娜。二女兒出生于1974年11月,名叫索菲婭·波爾加(Zsófia Polgár),最小的女兒是1976年7月出生的朱迪特·波爾加(Judit Polgár)。拉斯洛和克拉拉沒有讓女兒們上學,目的是讓她們把最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國際象棋。沒過多久,拉斯洛的實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女兒蘇珊·波爾加在4歲時就贏得了她的第一個冠軍,以11勝0負0和的戰績在布達佩斯女子11歲以下的比賽中摘得桂冠。15歲時,她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女子國際象棋棋手,后來和許多男棋手一樣繼續努力,成為第一位被授予特級大師稱號的女棋手。(后來又有兩位女棋手在贏得女子世界冠軍之后,被授予特級大師稱號。)但是,蘇珊·波爾加甚至不是三姐妹中成績最突出的一個。
二女兒索菲婭·波爾加也在國際象棋職業棋手生涯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她年僅14歲時就參加了在羅馬舉辦的比賽,并一舉奪魁,當時還有幾位德高望重的男子特級大師參賽。她贏下了9盤比賽中的8盤,和了另外1盤,在單項世界杯國際象棋比賽中贏得了2735分的等級分,在當時,無論是男棋手還是女棋手,這都是最高的國際比賽等級分。那一年是1989年,時至今日,國際象棋界依然在討論著這次“羅馬大洗劫”。盡管索菲婭曾在國際象棋中贏得過個人的最高總等級分為2540分,遠超當時評為特級大師的門檻分2500分,而且她在被認可的比賽中表現極其出色,但她從來沒有被評上特級大師稱號。這一結果之中,顯然有更多的政治因素,而不是純粹從她的棋力來考慮的。(她和其姐妹一樣,一直都想挑戰男性棋手。)索菲婭一度成為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女子國際象棋棋手。不過,在波爾加三姐妹中,可以說她是最不用功的。
朱迪特·波爾加在父親拉斯洛的實驗中可謂“王冠上的明珠”。她在15歲零5個月時成為特級大師,在當時的無論男子特級大師還是女子特級大師之中,都是最年輕的。她在世界女子國際象棋棋手中連續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有段時間,她在全世界男女國際象棋棋手總排名中名列第8位,而且在2005年時,她成為男女棋手都能參加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對抗賽中的首位女棋手,迄今為止絕無僅有。
波爾加三姐妹顯然都是杰出人物。在國際象棋這個通過極其客觀的標準來測量水平的領域,她們每個人都曾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在國際象棋界,風格是不會被拿來評分的,學歷背景并不重要,簡歷也不會被人看重。因此,我們毫無疑問地知道她們三姐妹有多么優秀。她們真的是非常非常杰出。
盡管她們的背景有點兒不同尋常(考慮到幾乎沒有哪些父母會如此全心全力地把孩子打造成某個領域或行業的世界最佳),但她們的事跡,清晰地、甚至有些極端地證實了是什么使人們變成杰出人物。蘇珊、索菲婭和朱迪特三姐妹在國際象棋界所走過的路,基本上與各行各業所有杰出人物在邁向卓越的過程中所走的路一致。心理學家發現,杰出人物的發展往往經歷四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從興趣的第一縷曙光,到掌握全面的專業知識。通過對波爾加三姐妹的了解,我們知道,她們都經歷了同樣的那些階段,也許經歷的方式稍有不同,因為她們的父親主導著對她們的培養和發展。
在這一章,我們將深入觀察,是什么讓人們變得杰出。如我較早解釋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對刻意練習的了解,來自科學界對杰出人物及他們如何發展卓越能力的研究,但在這本書中,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著重闡述,所有這些對我們其他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這里說的其他人,是指那些可能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追求卓越,卻從來沒能在他們所處的行業或領域中成為世界最佳的人。如今,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全世界最杰出人物,如世界級的音樂家、奧林匹克運動員、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以及其他一些最杰出人物。
從某種意義上講,本章可以被認為是塑造杰出人物的指導手冊,如果你在追求卓越的話,本章內容也是通向卓越的路線圖。如果你想培養出下一個朱迪特·波爾加或者下一個塞雷娜·威廉姆斯[1],那么,本章不可能告訴你需要知道的全部,但是,如果有那么一條路可供你選擇,使你能夠達到那些目標的話,你會更加清楚地知道你想做什么。更廣泛地講,本章使讀者可以一步一步地觀察,為了充分利用人類的能力,并觸及人類能力的極限,需要做些什么。一般來講,培養天才的過程,始于童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的早期,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杰出人物的水平。但那還不是終點。杰出人物的標志之一是,即使他們成為自己所在行業或領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要努力提升練習技巧,并不斷改進。正是當他們抵達了行業或領域的前沿時,我們將會發現那些勇敢的開拓者已經超越了其他任何人,并且向我們表明了什么是可能的。
[1] 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美國著名網壇姐妹花中的妹妹,也稱小威,到2015 年為止,21 次奪得女子單打大滿貫冠軍,13 次奪得女子雙打大滿貫冠軍,5 次奪得國際女子職業網聯(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WTA)年終總決賽冠軍。——譯者注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波爾加姐妹中的大姐姐蘇珊·波爾加在一次接受雜志采訪時,談起了她自己最初是怎樣對國際象棋產生興趣的。她說,“我當時想從家中的壁櫥里找一樣玩具來玩,結果找到了一副國際象棋。起初,我被那些棋子的形狀深深吸引,后來我發現,下棋更讓我癡迷,也對我提出了挑戰。”
請注意,蘇珊對自己怎樣對國際象棋感興趣的回憶,其實與我們已經知道的她父母為其人生道路做出的規劃有差別。這很有趣。拉斯洛和克拉拉已經確定,蘇珊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國際象棋棋手,因此,他們幾乎不會指望她僅靠偶然間找到一些國際象棋棋子,才對國際象棋癡迷不已。
不過,這里的細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蘇珊還是個孩子時,就對國際象棋產生了興趣,而且,她以那個年紀的孩子(3歲)可能對某件事情感興趣的唯一方式,開始對國際象棋感興趣,那便是:她覺得棋子好玩,把它們當成玩具,一件玩耍的東西。年幼的孩子非常好奇,很愛玩。他們喜歡小貓或小狗,而且主要通過玩耍來與周圍的世界互動。這種玩耍的渴望,可以作為孩子最初去嘗試這些或者那些事情的原始動機,讓大人們看到,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什么又是他們不感興趣的,并且從事各種各樣有助于培養他們技能的活動。當然,在這個時刻,孩子們發展了簡單的技能,例如把國際象棋棋子擺到棋盤上、把籃球投進籃筐、揮舞球拍、按形狀或規律來擺放大理石的位置等。但對未來的杰出人物來講,他們小時候與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事物之間這種好玩的互動,是他們最終對這件事物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杰出人物成長三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在芝加哥大學管理著一個項目,該項目只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那些成為杰出人物的人,在童年時代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可以解釋他們為什么培養并發展出那些杰出的能力,從而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和布魯姆一同參與研究的研究人員選擇了六個領域或行業中的120位杰出人物,并尋找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共同因素。這六個領域或行業的杰出人物包括音樂會鋼琴家、參加奧運會的游泳運動員、網球世界冠軍、研究型數學家、研究型神經學家以及雕刻家。這項研究辨別了所有人都共有的三個階段,實際上,這三個階段不僅僅對布魯姆及其同事研究的六個行業或領域的杰出人物,而且似乎對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都是共同的。
在第一個階段,大人以一種好玩兒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他們最終從事的領域或行業。對于蘇珊·波爾加,她找到了國際象棋的棋子,并且喜歡它們的形狀。一開始,那些東西只不過是孩子喜歡拿來玩的玩具。例如,著名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父母給他一根小小的高爾夫球桿。同樣,也是當成玩具送給他的。
一開始,孩子的父母會以孩子的心態和孩子玩耍,但父母會把那種玩慢慢地朝著那件“玩具”的真正目的上面去引導。比如,他們會向孩子解釋,國際象棋的棋子在棋盤上是怎么移動的。他們會展示怎樣用高爾夫球桿來擊球。他們會告訴孩子,鋼琴的作用是彈奏出美妙的調子,而不僅僅是發出無序的噪聲。
在這個階段,那些日后成為杰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階段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其次,父母往往會以成就為導向,并教孩子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任,以及建設性地運用時間。一旦孩子對某個特定領域或行業感興趣了,他有望以同樣的態度來追求成功,如自律、刻苦、成就等。
這是孩子成長與發展中的關鍵時期。許多孩子會找到最初的動機來探索或嘗試某件事情,因為他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生性愛玩,而父母有機會運用這種最初的興趣作為跳板,使孩子進入該領域或行業,不過,最初的那種受好奇心驅使的動機需要得到增強。表揚就是增強孩子動機的一種絕佳方式,特別是年紀更小的孩子。另一種動機是對已發展出的某一特定技能感到滿足,特別是,如果那種成就得到了父親或母親的認可的話。比如,一旦孩子能夠連續拍球,或在鋼琴上彈奏一曲簡單的曲子,或數清紙箱中的雞蛋,這一成績成為父母引以為傲的事情,便可以成為孩子在這一領域或行業中取得更大成就的動機。
布魯姆和他的同事發現,他們研究選取的杰出人物,通常選擇了父母特別感興趣的領域或行業。那些涉足音樂表演的父母,無論是作為表演者,還是作為熱心的聽眾,通常發現他們的孩子對音樂感興趣,因為這是孩子與父母共度時光并分享興趣的方式。那些醉心于體育中的父母,同樣有這種發現。如果孩子的父母要追求一些學術上的成就,比如,希望孩子成為未來的數學家或未來的神經學家,也更有可能與孩子探討一些學術話題,強調學校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以這種方式,父母(至少是那些將來會成就一番事業的孩子的父母)塑造了他們孩子的興趣。布魯姆沒有報告像波爾加三姐妹那樣的案例,三姐妹的父母一開始就有意識地把孩子朝著特定的方向引導。但有時候,不必那樣有意識地做,只要通過與孩子經常互動,父母便能激勵孩子培養類似的興趣。
在這個階段,孩子不會自己去練習,那要到晚一些的時候。但是,許多孩子會設法想出一些能夠邊玩邊練習的活動。馬里奧·拉繆(Mario Lemieux)就是一個好例子,他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冰球運動員之一。他有兩個哥哥——阿蘭(Alain)和理查德(Richard),兄弟三人通常會到家里的地下室去玩兒。在那里,他們腳穿襪子在地上滑動,就好像在冰面上滑冰那樣,然后用廚房里的木制勺子推著瓶蓋玩,權當練習冰球。另一個例子是英國跨欄運動員大衛·赫梅利(David Hemery),他是英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田徑運動員。在兒童時代,大衛將許多兒童的游戲活動轉變成和自己的比賽,逼著自己不停地改進,提高水平。例如,有一年圣誕節,父母給他買了一個彈簧單高蹺,但他在玩兒這種高蹺時,在地上疊一撂電話號碼本,以便練習跳著跨過障礙物。這種以玩耍為形式的練習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價值,我們尚不太明了,因為不知道有哪些研究以此為主題。但是,這些孩子似乎正是從玩耍中踏入了追求卓越、通向卓越的道路。
兄弟姐妹的激勵作用
馬里奧·拉繆的經歷,強調了從小培養天才的另一個突出特點:許多杰出人物都有幾位哥哥或姐姐,這是鼓舞他們前行的榜樣,讓他們可以從哥哥姐姐身上學習,并且與哥哥姐姐競爭,然后自己再去模仿。朱迪特·波爾加有兩位姐姐,蘇珊和索菲婭。莫扎特有位姐姐瑪麗亞,姐姐比他大四歲半,在莫扎特剛剛開始對音樂感興趣時,姐姐已經開始彈奏大鍵琴。網壇巨星塞雷娜·威廉姆斯追尋著姐姐維納斯·威廉姆斯(Venus Williams)的腳步。姐姐大威本人也是當代最優秀的網球運動員之一。曾在2014年奧運會期間奪得冠軍并成為史上最年輕障礙滑雪世界冠軍的米凱拉·謝弗琳(Mikaela Shiffrin),也有一位名叫泰勒的哥哥在從事競技滑雪。依此類推。
這是另一種動機。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從事某項活動,并且獲得父親或母親的關注和表揚時,自然也想加入進來,獲得父母同樣的關注和表揚。對某些孩子而言,和兄弟姐妹之間開展競爭,本身也很激勵人。
在科學家研究過的許多案例中,兄弟姐妹中有一個是天才型的人物,那么,父母中總會有一個或者兩個人鼓勵著孩子們成長和進步。我們知道波爾加三姐妹是這種情況,莫扎特也不例外:在培養他的天才方面,他的父親一點兒也不比拉斯洛·波爾加做得差。同樣,塞雷娜和維納斯·威廉姆斯兩姐妹的父親是理查德·威廉姆斯,把兩姐妹帶上職業網球道路的目的就是讓姐妹二人成為職業球員。在這些例子中,我們難以分清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所產生的影響。但同樣在這些案例之中,弟弟或者妹妹,一般比哥哥或姐姐的成就更高,這可能并非偶然。部分的原因也許是,父母親從哥哥或姐姐的身上學到了經驗,然后把這些寶貴經驗運用到弟弟或妹妹身上,但另一種情況也有可能:由于有了哥哥或姐姐,弟弟或妹妹會全心全意地投入某項活動中,這給后者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弟弟或妹妹看著哥哥或姐姐從事某項活動,也會變得興趣盎然,并且也開始涉足其中。如果換成其他的情形,身為弟弟妹妹的他們,可能不會那么快地醉心于某項活動。而且,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也可能對弟弟妹妹的幫助更大一些,因為哥哥姐姐自然在技能方面更強大一些,至少他們多練習了幾年。
布魯姆發現,和運動員、音樂家、藝術家的童年時代相比,數學家和神經學家的童年時代稍稍有些不同。在后者的例子中,父母不會給孩子介紹某個特定的科目,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一般的學術追求的吸引力。他們鼓勵孩子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心,并且把閱讀當成主要的消遣,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們讀書,大些時候,則由孩子自己讀。父母還鼓勵孩子建造模型或參加科學項目(那些活動都是一些教育活動),使孩子把參加這些教育活動當成玩耍的一部分。
但是,不管這些具體細節是什么,未來的杰出人物往往遵循一般的規律,那便是:到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某個時刻,他們對某一特定領域或行業格外感興趣,并且表現得比其他同齡孩子更有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對蘇珊·波爾加來講,當她不再把國際象棋的棋子當成玩具,而是真正被下棋所吸引,并且對比賽中棋子的協同配合感到興趣盎然時,也就表明,她一生中的那個時刻到來了,從此她迷上了國際象棋。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一旦未來的杰出人物對某個行業或領域感興趣了,而且似乎在其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下一步通常需要到教練或導師那里上課了。此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刻意練習。他們的練習與他們到此時為止的經歷(主要是參加一些好玩的活動)不同,開始變成認真的工作。
通常情況下,向學生介紹這種練習的導師,本身并不是這一領域或行業的專家,但他們擅長教孩子。他們知道如何激勵學生,知道怎么使學生繼續向前,讓學生通過適應刻意練習來提高水平。這些導師激情四射,當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會鼓勵和表揚學生,有時候采用口頭表揚,有時候更具體一些,獎勵孩子們一些糖果或其他點心。
在波爾加姐妹的案例中,拉斯洛就是她們的第一位導師。拉斯洛并不是一位很強的國際象棋棋手,他的三個女兒都還不到10歲的時候就在棋藝上超過了他的水平,但是,他知道怎樣開始練習國際象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讓女兒們一直對國際象棋感興趣。朱迪特·波爾加曾說過,她的父親是她遇到過的最優秀的激勵者。這也許是杰出人物早期時的最重要因素,即保持那種興趣和動機,同時培養技能和養成習慣。
父母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在波爾加三姐妹的案例中,拉斯洛既是父親,又是導師。父母幫助孩子確定日程安排,比如說,規定每天練習1小時鋼琴,而且,對于孩子的進步,父母給予支持、鼓勵和表揚。他們會在必要的時候促使孩子把練習擺在首位:先練習好了,再去玩耍。如果孩子難以按照他們的練習日程來練習,父母可能采用更加極端的措施來干預。在布魯姆的研究中,有些未來的杰出人物的父母還不得不訴諸一些手段,比如威脅孩子以后不再上鋼琴課并把鋼琴賣掉,或者不再帶孩子參加游泳練習,等等。顯然,到了這個節骨眼上,所有那些未來的杰出人物都決定繼續練下去。如果換成其他人,也許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盡管父母和導師可以采用許多方法來激勵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動機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否則,它不會長久。孩子的父母可以用表揚和獎勵來激勵孩子,但這終究不夠。父母和導師還可以采用一種方法來提供長期的激勵,那便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喜歡參加的相關活動。例如,如果孩子發現他喜歡在觀眾面前演奏某一種樂器,那可能足以激勵孩子進行必要的練習了。幫助孩子創建心理表征,可以增強他們欣賞自己正在學習的技能的能力,從而增強孩子的動機。對音樂的表征,可以幫助孩子更喜歡聆聽音樂表演,特別是喜歡在琴房中彈奏自己最喜歡的曲子。對國際象棋棋子位置的表征,可以讓孩子進一步感受到這項運動的美。對棒球比賽的表征,使孩子能夠理解和喜歡球場上運用的各種戰術。
布魯姆發現,那些最終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則有著不同的興趣和動機,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起步晚一些。父母通常不會聘請特殊的導師來教6歲的孩子學數學。相反,未來成為數學家的孩子,要到初中或高中的時候才首次接觸嚴謹的數學課程,比如代數、幾何和微積分等,而且,通常是這些課程中的老師,而不是孩子的父母,第一次激發了孩子對這些課程的興趣。最優秀的老師不會過于看重解決一些特定問題的法則,而是鼓勵學生思考通用模式和程序,探究其中的原因,而不只是學會怎么去做。這對后來成為數學家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激勵,因為它點燃了智力興趣,那會助推他們的學習,也在日后激勵他們在數學家生涯中的研究。
由于這些孩子年齡更大一些,而且在父母親沒有發揮影響的前提下,就已經對所學的科目產生了足夠興趣,因此,他們幾乎不需要父母的刺激或鼓勵來完成家庭作業,并且能完成老師布置的所有作業。他們的父母只需要著重強調學術成功的重要性,并清晰地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繼續在學校好好學習,上高中,念大學。
在這個階段的第一部分,父母和老師的支持與鼓勵對孩子的進步至關重要,但到最后,孩子開始體會到刻苦學習帶來的回報,并且變得越來越能夠自我激勵。練習彈鋼琴的學生為別人表演時,會受到觀眾掌聲的激勵。游泳的學生亦會由于同伴的認可和尊重而感到舒心,他們的自我形象,開始包括那些將他們與同伴們區分開來的能力。在團隊體育項目的情況下,比如游泳,學生通常期望加入由志趣相投的同伴組成的團隊。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動機開始從外部轉向內部。
最后,隨著學生的水平繼續提高,他們開始尋找水平更高的導師和教練,將他們帶到更高的層次上。例如,鋼琴學生往往不再去附近的導師那里上課,而是去尋找他們可以找到的最優秀導師,有的導師通常在接收學生之前需要試音。同樣,游泳學生也會尋找他們能找到的最佳教練,而不僅僅是為了方便考慮。隨著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練習的時間也開始延長。父母親依然提供支持,比如說為學生上課和購買裝備支付費用,但練習的責任幾乎完全轉到了學生以及他們的教練和導師身上。
加拿大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一位名叫大衛·帕里斯(David Pariser)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長大后成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的孩子,也存在著相似的動機。他們有著“自加燃料、自我激勵的動機來從事繁重的工作”,盡管依然需要父母親和導師“情緒的和技術的支持”。
布魯姆發現,在到達這個階段2~5年后,未來的杰出人物開始更多地根據他們已經發展出的技能來認同自己,而不再根據其他的興趣領域(比如選擇學校或社交生活)來認同自己。到了11歲或12歲,他們覺得自己是“鋼琴師”或“游泳選手”,或者在16~17歲的時候,覺得自己是“數學家”。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練習開始變得認真起來。在整個這些階段,事實上在一個人的人生之中,我們難以理清對動機的各種不同的影響。有些內在的心理因素,一定也在發揮著作用,比如好奇心等,而外部因素也不例外,比如父母和同伴的支持與鼓勵。但太多時候,我們不能確認人在真正從事某項活動時的神經效應。我們知道,各種類型的長期訓練,無論是下國際象棋、玩樂器、學數學等,都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了變化,它們使正在練習的技能得到增強,因此,問一問那些練習是否也使得管理著動機和愉快的大腦結構產生了變化,是有道理的。
我們目前還無法回答上面那個問題,但我們確實知道,在某個特定領域或行業中發展了技能的人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之后,似乎從那種技能的學習中獲得了大量的愉悅感覺。音樂家喜歡演奏音樂。數學家樂于解答數學題。足球運動員熱愛踢足球。當然,有可能這完全是一個自我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花了數年時間苦練某項技能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那一技能,但也有可能正是這種練習本身引出人們心理上的適應,從而產生了更多的愉悅和更強的動機來從事那項特定的活動。不過,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能猜測;但不管怎樣,這是合理的猜測。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一般來講,這些未來的杰出人物在12~13歲或者15~16歲時,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為自己領域或行業中最杰出的人物。這種投入,是第三階段。
到了這個階段,學生常常會尋找最好的導師或學校來指導自己的練習,甚至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導師已經達到了他所在領域中的最高水平,比如,從音樂會的鋼琴家轉行的導師,已經訓練過奧林匹克運動員的游泳教練,以及一流的研究型數學家,諸如此類。通常,這樣的導師不會輕易接收學生,而一旦接收了,則意味著導師也認為學生將來有可能達到本領域或本行業的最高水平。
學生面臨的期望也逐漸升高,直到他們基本上能夠盡最大的可能改進為止。教練促使游泳運動員不斷提高成績,以突破他們自己的個人最佳成績,最終在國內和國際比賽中創下新紀錄。導師希望鋼琴學生能夠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能彈奏越來越難的曲目。而對未來的數學家,導師要求他們展示自己在數學這一領域的超高水平,能夠解答出無人能解答出的難題。當然,這些期望都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但它們始終是終極目標,也就是說,是接近人類能力的極限,躋身本領域或本行業最佳行列的目標。
在這個階段,動機完全靠學生自己保持,但家人依然能夠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如果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在全國范圍內尋找一流教練的情況,家人通常也會舉家遷移。而訓練本身的費用也極其昂貴,不僅聘請導師或教練的成本高昂,而且裝備的成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各類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
2014年,《金錢》(Money)雜志估計了一個家庭要培養一流的網球運動員需付出多少成本。私教課程要花4500~5000美元,另外還要加上7000~8000美元的團隊課。在球場上的訓練,每小時費用為50~100美元。國家級比賽的參賽費用約為150美元,交通費除外。最優秀的選手一年要參加20場左右的比賽。如果帶上教練去比賽,每天還需額外的300美元成本,另加交通費、食宿費等。把所有的費用累計起來,每年很容易花上3萬美元。但許多真正想提高自己水平的學生,還想進入網球學院深造,在那里可以訓練一整年,這使得費用急劇增加。例如,到佛羅里達的IMG學院去深造,每年要花71400美元,包括學費、住宿費和膳食費等,而且,你依然得為參加各種比賽支付參賽費。
這就難怪布魯姆在報告中指出,能讓幾個孩子同時追求世界最佳的家庭,屈指可數。這種訓練不但費用高昂,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父親或母親放棄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比如每周接送孩子訓練,周末時送孩子去參加比賽等。
然而,結束了這一艱辛旅程的學生,也將收獲巨大的回報,成為最杰出人物中的一員。到那時,他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他們已經抵達了人類成就的巔峰。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
1997年,一位名叫奈杰爾·理查茲(Nigel Richards)的新西蘭人闖進了新西蘭全國拼字比賽決賽。出乎所有人意料,他奪得了冠軍。兩年后,他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世界拼字錦標賽決賽中贏得冠軍。他在世界錦標賽中摘得三次桂冠,在美國的全國拼字錦標賽中五度稱王,英國的公開賽中六次奪魁,并且12次贏得由泰國王室贊助的國王杯,該項賽事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拼字比賽。他還贏得了拼字這個項目有史以來最高的等級分。也許最令人咂舌的是,他甚至不會說一句法語,卻在2015年的法國拼字比賽中奪得冠軍。他花了9周時間來強記法文拼字詞典,比賽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拼字比賽這個領域,從來沒有出現過像奈杰爾·理查茲這樣的奇才。但在其他一些領域,肯定并不少見。許多天才的名字已經為我們所熟悉,貝多芬、凡·高、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邁克爾·喬丹、泰格·伍茲,等等。這些人所做的杰出貢獻,徹底改變了他們所在的領域或行業。他們是引領整個時代的人進入全新世界的開拓者。這是杰出成就的第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有些人超越了他們的領域和行業中現有的知識,做出了獨特的創造性貢獻。這個階段,也是所有四個階段中人們最難理解和最有興趣去了解的階段。
創新離不開刻意練習
關于這些創新者,我們知道的一件事情是,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領域或行業中工作了很長時間,已經成為杰出人物,然后再開始開辟新的天地。這也是合理的,本該如此。畢竟,如果你根本不熟悉自己的領域或行業,怎么可能提出一種寶貴的科學理論或者一種有益的新技巧,并且還能夠復制前輩們的杰出成就呢?
在有的領域和行業,新發明似乎并不是明顯建立在前輩成就的基礎上,但即使這樣,上述道理也成立。以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為例。如果你只知道他后期創作的更著名畫作,可能認為他創作那些畫作的靈感,一定不是從早期的藝術傳統中獲得的,因為那些畫作與傳統畫作大相徑庭。這也是合理的推測。但實際上,畢加索起初的創作風格,幾乎是一種古典風格,而且,他在這種風格上同樣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探索了許多其他的藝術風格,然后將它們結合起來并進行調整,以形成自己的風格。但他作為一位畫家,在這個藝術領域浸淫多年,努力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極度擅長前輩們已經掌握了的繪畫技巧。
但是,這樣的創造性歸根結底來自哪里?難道不是刻意練習所達到的另一個全新的高度嗎?雖然它是根據前人已經想出的方法來練習,以便發展那些前人已經發展出的技能,可我認為,他們的杰出成就,事實上就是通過刻意練習而達到的更高高度。我研究了許多創造型天才的例子,清楚地發現,杰出人物確實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們所在領域和行業的界限,創造了新的事物,但他們在實現這些創造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與他們一開始抵達那一界限時所采取的方式極為相似。
從這個角度來想一想:那些已經抵達其職業界限的杰出人物,也就是最杰出的數學家、世界頂級國際象棋特級大師、贏得了四大賽事的高爾夫選手、在國際上展開過巡回演出的小提琴家等,并不是只靠模仿他們的導師才達到現有的高度。首先,到了這一階段,他們大多數人已經超越了導師的水平。他們能從導師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他們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作為訓練的一部分,導師幫助他們創建了心理表征,他們可以用那些表征來監測自己的表現與水平,思考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并想出各種辦法來實現那樣的改進。那些心理表征是不斷鞏固和增強的,也在指引著他們邁向卓越。
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象成一步一步搭梯子。想象自己登到了梯子的頂端,并且需要在那里再搭建一級階梯,搭好之后踏上去,再又去搭建新的階梯,依此類推。一旦你已經抵達自己所在領域或行業的邊緣,而且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搭建這一級階梯,那么,你便非常清楚,如果你接下來需要搭建更多的階梯,還得做些什么。
研究人員研究了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實現了創新的創造型天才,結果發現,創新的過程總是一個漫長、緩慢、反復的過程。無論是科學、藝術、音樂,還是體育以及其他的行業或領域,都不例外。有時候,這些開拓者知道他們想要做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就像一位畫家絞盡腦汁在觀眾的眼里制造一種特別的效果那樣,因此,他們會在各種道路上摸索,以尋找正確的道路。有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到達了什么地步,但他們意識到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是需要改進的局面,就像數學家想盡辦法來證明某條棘手的定理那樣。然后,他們要在過去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再去試著做不同的事情。所謂另辟蹊徑。
在此過程中,并沒有出現這些杰出人物認為的重大飛躍,他們的進展,只在局外人看來才是重大進展,因為那些人并沒有見證過所有那些微小的進展,而正是這些小小的進展,才累積成重大的飛躍。如果沒有付出大量艱苦卓絕的努力,那些著名的令人驚奇的時刻也會不存在,即發明家首次看到自己的發明成功時,倍感興奮與驚奇。正如中國古代先賢荀子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此外,人們對各領域(特別是科學)中最成功的創造型杰出人物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創造力與他們能夠刻苦工作并在漫長的人生中保持專注是分不開的,而這些,恰好是刻意練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杰出能力,一開始就是通過刻意練習造就的。例如,一項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他們通常比同行更早發表科學論文,而且,在整個職業生涯期間,他們在自己的學科內發表的論文比別人明顯多得多。換句話講,他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努力。
開拓者的超越與帶動
創造性總是保有某種神秘感,因為就其本身而言,創造就是制造出人們尚未見過或體驗過的事情。但我們知道,成就人們專業特長的那種專注與努力,還有另一個特點:體現了開拓者在超越前輩時付出的種種努力。
一位心理學家研究了奈杰爾·理查茲的拼字能力,把這種現象稱為“奈杰爾效應”。理查茲在拼字舞臺上的杰出表現,以及他在各項比賽中取得的驚人成績(他在參加的所有比賽中贏下了75%的冠軍,這對于任何一位經常面對世界級強手的選手來說,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超高決賽勝率),表明了其他的拼字選手也可能在比賽中達到這樣的成就。在理查茲橫空出世之前,人們都覺得,這世間不可能有人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同時,理查茲的存在也迫使其他拼字選手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沒有人知道理查茲到底為什么如此強大,他出了名的不希望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的訓練方法或策略,但部分原因在于,他顯然比任何競爭對手都知道更多的詞匯。其他的拼字選手在緊追不舍,要么記住大量的單詞,要么采用其他方法抵消理查茲的這種優勢。到我們寫作這本書時,理查茲依然是這一領域中最杰出的人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同行一定會想出種種方法來與他抗衡,甚至超越他,那么,這一領域將向前推進,獲得發展。
現實總是這種情況。那些有創造性的、不安分的、有進取心的人總是不滿足于現狀,他們尋找各種辦法來向前推進,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一旦開拓者們展示了某件事情可以怎樣做好,其他人便能學習那一技能,并跟著做。即使開拓者像理查茲那樣,沒有和大家分享那種特定的方法,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也會驅使其他人去思考。
這些進展是由那些不斷超越自己、著力思考哪些事情有可能的人創造的,而不是那些沒有付出努力來超越自己的人創造的。簡單地講,在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在那些得到了很好發展的領域或行業,我們必須依賴杰出人物的帶動,才能不斷前進。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幸運的是,那正是他們做得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