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生活太平淡,現(xiàn)在誰說自己是個有故事的人,好像都能瞬間比其他人多出一些優(yōu)越感。大家愛聽的,足以津津樂道的故事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故事是別人仰望的,卻難以企及的;一種故事是令人唏噓的,卻避之不及的。
第一種多半是好故事,比如婉轉(zhuǎn)美妙的愛情故事,艱難坎坷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灰姑娘的故事,屌絲逆襲的故事,最主要的特點是要有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要曲折、要happy ending。第二種多半是黑暗故事,比如前段時間白銀的連環(huán)殺人案、比如小三上位、比如勾心斗角的政治斗爭,最主要的特點是要刷新底線、揭示人性丑惡。
某種程度上,有故事的意思自然就成了我跟別人不一樣的代名詞。
前幾天,朋友圈都在轉(zhuǎn)一篇大意為15年后銀行將“消失”的文章。朋友圈是個很精準的概念,的確可以依次劃定一個圈子。作為銀行從業(yè)者,朋友圈里也多是同業(yè)或同事,所以被這樣一篇文章刷屏是再正常不過的。近年來,銀行業(yè)已經(jīng)成為眾矢之的,從傳說中的高收益到各種收費問題、壞賬問題,人們對銀行業(yè)的關(guān)注度越來越高,事實上,銀行也確實不像很多年前那樣容易賺錢了。
這一篇文章再次一石激起千層浪,身邊的同事朋友危機意識被再次喚醒,開始紛紛暢想未來的凄慘狀況,甚至開始幻想逃離銀行圈子,另外一種生活,是怎樣的深不見底,或是柳暗花明。
原本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里,每天朝九晚五,處理日復一日的瑣事,好像是沒有什么故事可以講給別人聽。但是,制造一個故事取悅于人其實并不難。假設《我離開四大行去賣麻辣燙》、《銀行員工如何嫁給資產(chǎn)過億的財富客戶》這樣的標題,足夠搶眼。
但是問題來了,在這個溫暖的機艙里,我們尚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是溫暖如春還是鵝毛大雪,我們有多少人有勇氣跳出這個圈子,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辭職是一種傳染病,天下工作一般黑。但凡職場中人,對工作萬分滿意的能有幾個,所以身邊同事的辭職,會一次次讓自己本以忘記的那些委屈通通冒出來,讓本以麻木的內(nèi)心一次次的泛起漣漪。
確實親眼見證了銀行員工離職潮,每年的招聘納新似乎難以填補離職的窟窿,這樣的循環(huán),讓我們的企業(yè)成為了一支年輕化的隊伍,也成為了一支結(jié)構(gòu)失衡,斷崖式的人才隊伍。
從離職同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可能性,仿佛自己的未來之路也變得有了可能。但是,"從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得舊人哭",我們或許只看得到跳槽而去的人輕松灑脫,收入翻番,可我們不會知道他們?yōu)榇烁冻龅呐Γ苍S還是用更多的加班,更多的瑣碎糾纏換來的。
就像爐子上的一鍋煲湯,在外面只能聞的到陣陣香味,至于味道到底怎么樣,只有親自嘗過才能得出結(jié)論。
難道有哪個老板傻到讓你干的活少,拿的錢多,嚴肅點吧,金融民工們,這是赤裸裸的按勞分配,party啊?
辭職潮來了,就像一波病毒來襲,一定要加強鍛煉,練就好體魄和一身能力,保持清醒的頭腦。
切不可被辭職病毒輕易傳染,沖動跟風。你不可能知道,辭職的同事甲家里開著連鎖飯店,同事乙是省級領導的遠房親戚,同事丙跨界當了公務員,這些才是真正有背景的故事和人。
辭職是各顯靈通的時刻,一定得捋清了想好了,你不能為了跳出一個火坑,又不明真相的跌進另一個火坑。這樣你成不了傳奇,也成不了別人耳口相傳故事里的人物。
在繁雜的信息中,做好自己的規(guī)劃和準備,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寫好自己的故事,做好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必一定講給有酒的人聽。
去或是留,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