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菡萏萏的第1403篇
1302-1352用時50分鐘字數2144
感觸頗多,一個一個說。
一,接納。
聽過很多的,接納現在的自己就能變好了。落腳點在變好了,改變了。這個時候的接納是作為一種途徑,一個方法,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接納。
真正的接納是,面對自己處理某件事情的某個結果懊惱不已的時候,可以上帝視角看看自己,我沒做好,我為什么沒做好,是我不想做好,還是我現在只能做這些。我在這個能力上只能做這些,但我在其他事情上還是可以的,我只是暫時這個事情做得不夠好,我想做好,那積累一段時間就有可能做好了。所以,沒事,我接納現在這樣。
誰沒點失敗,做不到,挫折,這很正常。
我不用變得很好很優秀也會有人喜歡,我就現在這樣也可以,我理解自己為何這樣,那是我花了精力在其他事情上面了,我是有局限的,如果我想這個事情上做好,那我就調整一下時間精力分配,這沒有什么的。
會有一種,對自己的未來是有信心的,或者說沒有那么刻意的要變好都優秀的執念,就這樣就可以,當然有能力做的好一些也可以,但看自己的能力能做到哪里,舒服為要義。
我在越發了解自己的過程中發現,我在某一類事情上是有絕對的優勢絕對的擅長,相反,在另一方面會有絕對的白癡的事情發生,一開始面對白癡的部分真就想逃離,不接納,就覺得我怎么可以這樣,但慢慢的就,接受現在的樣子,如果覺得真的不能接受這個程度,那就做點什么,也不可怕。
所以,有時候在一些事情上面不關注,顯得比較無所謂,真相可能是沒有那么多精力去關注,就讓自己好受點說成是無所謂,誰不愿意方方面面都是好的呢。
二,身體感受常被忽略。
我們有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忽略自己的身體感受,只是猛然間聚焦于此,會覺得非常震驚。
打個比方,我有近視眼,對自己這件事情已經沒有什么感覺了,順帶著或許我用眼疲勞的時候,或者發現自己視力加深的時候也很麻木,會難過,但沒有進一步的細致觀察。
但其實沉下心去會發現,很多的情緒身體感受都可以追溯到此刻的感受中。只不過我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忙碌,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或者沒有感受的空間,我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去做呢,我怎么能停下來呢。眼睛疲勞就疲勞被,近視就近視被。
感受,變得可以忽略。
然而感受是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如果忽略了你的感受,也就忽略了你自己。
開心,喜悅,焦慮,煩躁,郁悶,憤怒,驚嚇,感激等,這些都是感受,底層都連帶著自己的身體感受。
它們都是有對應的身體組織在發生變化從而讓自己能感受到這些情緒的。
然而,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只感受到了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就像老鼠一樣——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我們想要消除,盡可能快的,好讓我們可以騰出時間來去做事情,去變優秀。
這個時候,我們把情緒當做一個問題。連帶著,我們不愿意也不想去感受身體。我們忽略它。
但或許沒有意識到的是,負面,正面的情緒走的是一個通道。我們在堵塞負面情緒,對它趕盡殺絕的時候,正面的情緒也過不來。
我們想要的幸福快樂,也被堵住了。
為什么呢,幸福也是經由你體驗到身邊的事物讓你愉悅,放松。這就是身體層面的感受,但,我們一直在忽視身體感受,要怎么快樂呢?
三,溝通中的情感表達應該是有層次的。
一開始,我們在去關注自己感受的過程中,會一點點往下挖到一些很強烈的感受,比如說,我希望你可以喜歡我,我很在乎你對我的看法,我好想要你可以幫幫我之類的。
這些內心的聲音都是很真實的,只不過,關系是有遠有近的,人和人熟悉是有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心理上的親近感。
有的感受自己知道,可是在面對不同的關系的時候轉述出來就需要看這段關系的承受度,關乎對方的狀態,對方的承受力,你們的親密度。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去暴露自己的感受會讓關系向好,不然可能會期待落空。
比如說,有人找你幫忙,需要拒絕一個人,如果你們沒有那么熟悉的情況,自己知道自己不想,要拒絕,最好能夠以客觀情況不允許來應對。但是,如果關系在近一些,就可以直接說是自己不想,算是做真正的自己。
也就是說,做真實的自己沒有問題,需要靈活的考慮所處的關系靈活的表達自己。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情緒濃烈度不同。內心的話大多數會比較直,比較赤果果,適合很親密的關系交流。如果是,一般的關系,用事實說話會讓大家都舒服些。
也可以繼續做一個說話直白的人,只不過根據不同的關系深淺來說話會讓你在更多的場合里面感覺舒適。
四,想讓對方做一件你想的事情,對方怎么想的很重要。
這聽起來像一句廢話,我也犯過錯誤,眼里沒有別人,還會有很可笑的執念,我想要你就要給我,我只負責要,你不給我,就是你有問題,我生氣,然后鬧。這大概就是俗稱的作。
想明白了另外一個人是一個成熟的個體,他有他的喜歡和不喜歡,如果你想讓他做的,也是他想做的,這沒有問題。有沖突的地方在于,你想讓他做的并不是當下對方愿意做的事情。
如果你還想,就應該去為自己的想負責任。
怎么能讓他也想做呢,你能夠為了這個做些什么嗎。如果都不愿意,那也別往下說了。
你不是孩子,不是嬰兒,沒有人有義務滿足你的需要。
為自己的需求負責,看見別人是另一個人。他有喜好,他如果不想也是有可能的。你如果還想,你愿意做些什么來實現。
我在那段作的歲月里面,常常有種和現實不匹配的值得感——你就是要給我。我發現這是一些成長經歷烙下的痕跡,去清理掉這個淤堵的地方才會不帶入到現在發生的情景里面來。
以上,享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