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濟南府人。父親李格非,著《洛陽名園記》,以文章受知于蘇軾。母親王氏,王拱辰之孫女,亦工文章。李清照幼有詩名,建中靖國元年(1101),與大學生趙明誠結婚。二人志趣相諧,嗜愛古器書畫,又詩詞唱和,生活非常美滿。大觀元年(1107),趙明誠的父親因被指控“力庇元祐奸黨”,落職病故,他們回到青城居住。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知萊州和靖康元年(1126)任淄州知州時,她隨至任所。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遷,李清照隨難民淪落江南,不久,趙明誠遇疾去世,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討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為泡影。這時,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再嫁問題,遇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貪困憂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是南宋朝卓越的詞大家,也是個執著的“花迷”,在她現存的六十多首詞中,竟有四十首左右寫到了花。自古以來,評論李詞的文章數不勝數。評論家們對李詞的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表現手法、語言藝術都作過高度的評價。然而,以專題論述李清照“詠花詞”的文章卻很少,我認為李清照的詠花詞是其全部詞作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它同樣深刻地揭示了女詞人異常豐富的內心世界,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為李清照奠定詞壇的地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僅在李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歷代的詠花詞中,其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
李清照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女性,又兼她所處的特定歷史環境和她所受的教育,使她“多愁善感”,憎愛分明。為了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愁”與“感”、愛與憎,她常常選定“花”作為自己的描寫和抒情的對象。她運用十分純樸自然而又極富韻味的語言,采取比擬、白描、襯托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并以此含蓄地闡述自己的美學思想,表現自己高潔孤傲的人格,抒發自己對生活、對大自然的愛,表達了她對丈夫的真摯感情,以及對國破家亡的哀痛愁緒。本文著重就李清照詠花詞的思想內容和美學思想試作闡述。
花開花落蘊藉幾多愛與愁
古代的借物抒情,或賦草木以人的性格,表達作者的好惡,這叫“托物寓意”;或由花草的變化中,引起聯想,喚起詩意,這叫“觸景生情”。縱觀清照的詠花詞,也不外乎這兩種情況,或托物寓意,或觸景生情。她愛花、贊花、惜花,對花兒傾注了無限深情,因為花開花落總是牽系著她那充滿“愛”與“愁”的高潔情懷。
一、李清照詞中的“花”充分表現了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一切美的形象的化身,李清照總是通過對花的形象的描繪,熱情的贊詠,來表現她的愛美之心。
李清照詞中,經常寫到的花有桂花、梅花、菊花、牡丹等,而寫梅花形象的最多,共八首。可見李清照是特別偏愛梅花的。梅花歷來被視為高潔的象征,它不僅具有疏影橫斜的姿態和濃郁的芳香,而且她迎風冒雪,吐翠噴紅,熱烈奔放,抗嚴寒,傲冰霜,被譽為“歲寒三友”之一。李清照愛梅,就是愛她的美麗神姿和孤傲高潔的品格。
李清照的愛梅之心體現在她賦予梅花以優美的人之身姿,并加以極力地贊美。例如《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花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物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詩通過對傲立風雪中的梅花美好形象的描繪與贊美,表現了詞人對梅花的酷愛之情。上闋中,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梅花刻畫成一個皎潔美麗的少女形象,透過詞句,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剛剛出浴,洗去了脂粉嚴妝而更顯出天然美質的天真活潑的少女,亭亭玉立于茫茫雪地上,招著“瓊枝”向人們歡呼著——“春天來了!”
詞的下闋,詞人把筆觸轉到了對月夜賞梅場面的描寫,既是從側面贊梅,又直接表現了詞人的愛梅之心。
“造物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梅花本來就美極了,可大自然仍然偏愛它,故意讓明月那玲瓏澈亮的光輝去與它作伴,使它更加顯示出那冰清玉潔的孤傲性格。在這里,作者賦予大自然以感情,說梅花不僅為人所欣賞,而造化萬物的大自然也對它特別鐘愛。從而進一步贊詠了梅花的高貴不凡。作者與朋友們就這溶溶月色,皚皚白雪與皎潔梅花交融輝映的良辰美景中,用金樽斟上美酒,邊飲邊欣賞。作者勸她的酒朋詩侶:“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其實朋友們酒沒喝醉,就先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此花不與群花比”一句,對梅花作了高度贊美。梅花具有嬌美的身姿和清高的稟賦,這是其它花不可比擬的。這里作者也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自己鄙視塵俗的感情。
李清照詞中的梅花不僅有人之姿容,而且還具有人的感覺和情感,它會“聞笛”、會“發愁”、會“生恨”。“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孤雁兒》)“玉瘦檀香無限恨,南樓管休吹。”(《臨江仙》)“莫待西樓,數聲羌管。”(《無人橋》)“不知醞籍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等。甚至,在李詞中的梅花還會“流淚”。“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香衣清淚。”(清平樂))寫梅花因主人的揉捻搓弄,受了委曲,流下一串串的淚珠(花瓣),灑滿了主人公的衣襟。
所有這些皆因作者愛梅之深,惜梅之切所致。李清照的愛梅,表現了她對春歸的急切盼望以及對美好春光的熱愛;她的惜梅表現她對“無奈何花落去”,春光早逝,人生易老的無比憐惜之情。
李清照的愛美之心,還表現在對其他花的熱愛與贊美上,比如,被稱作“國色天香”花王的牡丹,女詩人也是十分喜愛,《慶清朝慢》的上片詞寫道:
禁幄低張,彤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芳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艷態,妒風笑月,長殢東郡。
東邊城,南陌上,正日烘池館,
竟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
金樽倒,拼了燭盡,不管黃昏。
詞的開頭,作者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尊榮的形象,就如同剛剛梳洗打份的麗人一樣清秀無比。然后作者又用“妖嬈艷態”三句十分生動夸張地描寫了“一朵嬌紅翠欲流”的紅牡丹形象,說她不僅嬌艷無比,還戲弄風月,常常向“東君”撒嬌。這樣就把紅牡丹寫成一個雍容華貴,恃其傾國美色而驕傲無所忌的女子。
詞的下片,詞人則著重描寫當時賞牡丹的盛況,洋溢著極其歡暢的情緒,充分流露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強烈向往之情。
這首詞與《漁家傲》無論在結構安排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十分類似,它們的格調也十分歡快。抒發的情感也是一致的,都抒發了詞人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
二、李清照的詠花詞表達了她對丈夫的真摯愛情。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真誠相愛,曾有過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但夫妻間的感情越深,離別時就越痛苦。李清照在丈夫離家的孤獨和寂寞的日子里,寫出了不少充滿離愁別恨的詞篇,抒發自己對丈夫的無比思念之情。
《攤破浣溪沙》描寫的是桂花,而表達的卻是離愁別恨。
柔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詞的上片是對桂花的贊美。作者描繪了桂花的外型特征:在風柔日薰下,桂花綻開了黃金似的而又十分輕盈的花朵,層層疊疊碧綠碧綠的枝葉猶如純潔無瑕的碧玉所剪成,接著作者以人擬花,用人之風流比喻花的風度精神。說桂花的風韻就象風度精神、節操高尚的名士彥輔,但又不象王衍那樣太鮮明。詞的原文拿梅花、丁香與桂花對比,用反襯手法從側面贊美了桂花。她說梅蕊重重太俗氣了,“丁香千結”也太粗笨了,而只有桂花是最美的了。可是那么美的桂花對滿懷離愁別恨的詞人來說,也是不好的,詞人說它“卻無情”,因為它香氣太濃,會把睡夢中到千里外和愛人相會的情人薰醒。總之,丈夫不在什么都不好,梅花,丁香太粗俗,桂花也無情。作者正是以否定愛過的花的方式來抒發她懷念丈夫無可排遣之情,其手法是非常高明的。
如果說《攤破浣溪沙》抒寫的只是丈夫暫離別后的懷念之情,那么《孤雁兒》表達的則是丈夫去世后的絕望之情了。它如同一只失群的孤雁所發出的哀鳴,催人淚下。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蕭人去玉樓空,斷腸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開頭四句以無聲、清雅的景物,抒寫詞人孤寂、傷感和哀痛的情懷。寫景與抒情結合造成了凄涼氣氛。“笛聲三弄”三句寫梅花因聞笛聲而驚破了花蕊,綻開了花朵,梅開百花之先,是春天的使節,梅花開放帶來了春的信息,這對于久于嚴寒的人們來說該是無比的喜悅了。但是,春天的到來反而更加深了詞人的幽恨。“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這里采用映襯的方法,窗外是無情的風雨凄凄,室內是斷腸的珠淚千行。情景相照,就更令人傷心倍增了。這種情景下作者不禁意識到,丈夫已經死了,即使痛斷柔腸又有誰能與我同倚共訴呢?——吹簫人去樓空,腸斷與誰同倚?真是哀痛至極。而結尾“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托物抒情,表現出更加孤寂,更加痛苦,悲痛欲絕的心境。
這首詞抒寫的是詞人對亡夫的真摯情感和凄楚的哀思,讀之令人如聞其悲涼之聲,如見其哀苦之狀,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三、“以花自況”是李清照詠花詞的重要內容之一。
李清照晚年不僅遭到了流落異鄉的漂泊之苦,物質生活也每況愈下,而且因被迫再嫁張汝舟之事招來了眾多的非議,使她在精神上也受到嚴重的摧殘。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詞人,只有以花自況,聊以自慰了。
在《多麗》一詞中,詞人借詠白菊以自比,就是她再嫁而遭流言誹謗時寫的。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看,徐娘傅粉,莫將比似未新奇。
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志,清芬醞籍,不減除。
慚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
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全詞以人比花,上片以被揉損摧殘的白菊與貴妃醉臉、孫壽愁眉以及偷香韓令,傅粉的徐娘作比,說她們中有的雖美卻獻媚呈嬌,有的看似風流卻俗氣得很,她們與白菊是不甚比擬的。白菊的逸韻高標的風度只有屈平、陶令才能與之相媲美的,同時還贊揚白菊雖被損傷但風韻清雅,不同凡俗,仍保芳潔。
詞的下片,詞人又把菊花比作漢皋山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比作長信失寵的班氏,對白菊的精神風貌作了進一步的刻畫與贊美。對它無法避免的遭遇——天教憔悴度芳姿,表示深切的同情。最后詞人安慰它:“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說明只要自己真正好,是會讓人永遠記憶的。
詞中白菊的形象也是詞人自己的形象。那雖遭風雨摧殘而仍保芳姿的白菊就是遭惡語中傷而不肯屈服的作者。對白菊的安慰,亦即對自己的安慰和勸勉:象白菊冰晶玉潔,不畏“風雨”;象屈平陶令,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自保高潔的節操。
在《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中作者又借贊桂花以自比,抒發自己晚年對世態炎涼的感觸,“騷人司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表面上是為桂花抱不平,實際上正是為自己的不幸遭遇鳴不平,而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四、李清照也常常通過對花兒吟詠來表達她懷念故國的情懷。
李情照是愛國詞人,她常常把自己的懷鄉之愁怨,亡國之哀痛,常常溶進了詠花詞中。《訴衷情》一詞就是詠梅花來表現詞人思鄉歸不得,孤寂一人,時當難熬的心情。
夜來沉醉卸遲,梅萼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更挪殘蕊,更捻余香,更得此時。
詞的上闋寫的是,一個早春的夜晚,詞人飲醉了酒和衣睡下,進入夢鄉。可是插于鬢間的殘梅卻不斷地噴放出誘人的香味,把她的春夢給“熏破”了。這就使得她夢中要歸到遙遠的故鄉的愿望無法實現,對此,詞人感到無限感嘆,悵然若失。詞的下闋寫詞人醒來后依托于梅花的百無聊賴的情緒。“人悄悄”五句,渲染氣氛,烘托主人翁孤寂凄涼的心境,結尾三個“更”字重疊更使意永情深,含蓄不盡。金兵進犯,家破國亡,作者被迫背井離鄉,輾轉漂泊,她是多么想念自己的故鄉啊!可是連歸鄉之想都做不成,怎不令她傷心絕望呢?
作者另一首的詠梅詞《清平樂》同樣抒發的是她的懷國懷鄉之情。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地,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這道詩通過鮮明的今昔對比,展現了詞人的心境。詞的上片是追憶往昔,當時的作者是飲酒品雪,頭簪梅花的少女,其格調是鮮明清麗的;詞的下片是面對眼前,作者是天涯海角風霜中白發蒼蒼的老婦了。金兵南渡后,國破家亡,詞人孤苦一人,海角天涯,四處飄泊,以至“蕭蕭兩鬢生華”,而面對眼前的景物,已是物是人非,感傷不已,哪還有心情觀賞,更不用說還有“插梅”的情趣了。古人常以風云、霜、雪等來比喻政治形勢。詞的末尾兩句中的“風勢”可以理解為指的就是“國勢”,而且是指民族斗爭極為不利的政治形勢。梅花是美好的事物的象征,也是大好河山的象征,“難看梅花”表現出作者對故國深切懷念和深深憂慮。這首詞中作者把自身之苦與國家之難揉為一體,進一步升華了思想主題。
美的探索 ? ?美的創造
李清照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家,不僅在于她的詠花詞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它充分表現了一個偉大愛國詞人愛國家、愛自然、愛親人的博大胸懷,以及孤高純潔、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而且還在于她既是大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心靈美的偉大發現者,同時也是藝術美的開拓者,她的詠花詞中創造了不同類型的不同內容的美的形象與美的意境,以表現她進步的美學思想和高尚審美情趣。
良霄淡月照疏影。詠物詞只有在曲盡事物妙處的基礎上,創造出美麗而崇高的意境,充分抒寫出人的思想情志時,才更有意義。李清照的詠花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她十分崇尚和追求詞的“意境美”,這在詠梅詞中表現得很突出。如《滿庭芳》的下片寫道: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借,不耐風柔。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言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那“從來知韻勝”的梅花,經過“雨借”“風柔”,甚至“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早已“香消雪減”,憔悴不堪了。按理詞人那樣酷愛梅花的人,見到這種情形,一定會感到無比惋惜,嘆息不已了。這里不,作者對梅花殷殷撫慰和勸勉:不要因為自己的“香消雪減”而懊喪,而怨恨,即使你的蹤跡被掃得無影無蹤,但你的風韻,你的情意還將久留在橫斜疏瘦的枝條上,繼續為人們所欣賞。“難言處”三句創造了一個潔凈、淡雅、和諧優美的意境。一個美麗的晚上,清癯的梅花的疏影,在淡淡的月光照映下,飄著高雅的清香,顯得更加地風流和醞籍。這種難以描摹的意境太令人神往,叫人心醉了。作者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意境美。作者堅信,“掃跡情留”,堅信香消花落,情意仍在。她所要贊詠的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哪怕只剩枝干也依舊風韻美妙,這正是詞人的審美理想所在。
女詞人的后半生屢遭不幸,就如同被無情風雨摧殘的梅花一樣。但是困境中的她,就象梅花那樣堅貞不屈,依舊保持著自己高尚的節操,依舊保持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她那對丈夫的真摯情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依舊不變。所以筆者認為“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正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寫照。那么,她所創造的意境就更加完美,審美價值也就更高了。
自是花中第一流。對花這種審美對象來說,花的顏色與姿容,是屬于“外在美”的范疇,而花的“香”與品格則屬于“內在美”的范疇。但是兩者相比,李清照更加推崇花的內在美。這是她進步審美觀的體現。
詠桂詞《鷓鴣天》所贊詠的就是桂花的內在美。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是當年不見收。
從第一句看,桂花的色彩只是“暗淡輕黃”,這與紅酥奔放的瓊碎的梅花、“一朵嬌紅翠欲流”的牡丹、“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菊花比起來,不知要遜色多少倍。可是不要緊,你看,它的體性是那樣地柔和而溫雅,它的品格是那樣的清高,它雖然性情疏淡,仿佛是位遁跡山林的隱者,但是它那濃郁的芳香卻常留人間,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還要增添那些“淺碧深紅色”干什么?它雖然姿色比不上梅花與菊花,可是它那出色“內在美”卻能使梅花嫉妒,菊花也會自愧不如的,正因為如此,桂花自然就是花中的第一流了。很明顯,詞人如此推崇桂花,稱它“花中第一流”,正是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香濃,體性溫雅的緣故。即使處在風燭殘年,貧病交加的詞人仍然與庭中的桂花終日相對,百看不厭——“終日向人多醞籍,木樨花。”《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木樨花即桂花,正是它所具有的內在美,在作者愛美的心中產生了如此巨大的魅力。
從李清照其他一些詠花詞看,對花的描寫也偏重于對花的精神品格的刻畫與描寫。如《滿庭芳》寫梅花、《多麗》寫白菊等等。所以女詞人愛花、贊花不僅僅是欣賞花之色彩,花之身姿的美麗,而是透過花的外表揭示其內在美,從而大力加以贊美并常常以之“自況”,由此體現出她那高尚的審美情趣。
玉人因“瘦”更風流。“瘦”人們常用來寫人之面貌的,而李清照卻把它“拾”了去,把它鑲在許多自己喜愛的花朵上面,創造了許多美麗形象,或借以贊詠,或抒發愁情,盡得風流之筆,從中我們也可窺視女詞人對藝術美的崇尚與追求。
花兒之“瘦”在詞人眼里,常常是美的化身。《點絳唇》(罷秋千)中寫到“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這兩句是以瘦寫花,以花喻人。那“蹴罷秋千”的瘦弱女子難禁濕透輕衣簿汗就仿佛柔弱的花兒難禁濃露一樣,比喻形象而優美。
李清照喜歡以瘦寫花,是有其獨特的審美情趣的,她筆下的“瘦”花兒確實給人以美的感受,但同時更能牽動人們的憐愛之心。并且常常是“愁由瘦生”,或“因愁而瘦”,“愁”與“瘦”互為因果。“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天恨探梅又晚。”詞人“探梅又晚”的遺憾是由“玉瘦”而引起。作者漫步于后庭是專門探問梅花消息的,但她看到的已不是梅花初放時的嬌態,而是滿枝盛開的花朵,并且它正象美麗的少女的玉體漸漸瘦弱了,作者無限的憾意油然而生。類似情形如《多麗》中漸秋“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這是因白菊的“瘦”使詞人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而感傷不已。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醉花陰》中被歷代的人們所傳誦,所稱道的名句。詞人以黃花之“瘦”比人之瘦,故十分精妙。本來就有清癯秀麗之態的黃花,在西風里花枝搖曳,愈是瘦弱了。但它“瘦”得清秀,“瘦”得可愛。可是作者與之相比,卻比它更瘦了。為什么會瘦成這等模樣?“簿霧濃去愁永晝”,原來是終日相思之愁苦所造成的,可見這又是“因愁而瘦”了。
我們透過花兒那“瘦”的影子,仿佛看到了女詞人那瘦弱的身姿和清癯的面容。這正是她所贊頌的美——一種純潔高雅的美,一種堅強不屈的美。由此可以體現出她那獨特的審美情趣。
李清照慣用襯托的手法來表現花之“瘦”的,在她的筆下,春天之“花瘦”有濃露的點綴;白菊的“玉瘦”與自身的雪白之色相對照;梅花的“玉瘦”有“檀深”的枝條相映襯;海棠的“紅瘦”有“綠肥”相輝映等等。通過這樣映襯烘托,作者筆下的花就顯得更“瘦”了,也瘦得更美更風流了。
李清照的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受到歷代多少人的喜愛和贊賞。而她的詠花詞更給這朵奇葩增添了奇香異彩,使其飄香于上千年的中國文壇。它與李清照其他詞作一樣,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純潔、真摯而崇高的愛。而且還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這是很值得我們進行探索和研究的。本文只是選取李詞中十來首詠花詞作些粗淺分析與評論,而其余幾十篇詞作中的“花”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鑒賞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