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個新聞,“院士建議普通孩子不要學奧數”。院士本意是說,不建議沒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學習奧數,否則讓孩子失去對數學的樂趣就得不償失了。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畢竟數學不像其他學科,可以通過努力而獲得一番成績。
其實不止奧數,最近很火的編程也是一個情況。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全能冠軍,德智體美勞樣樣發展,但事實卻不盡人意。我想了想,這可能還是和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有關吧。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盲目自信,認為孩子都是未發光的金子,在自己的教育下,一定大展宏圖,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平庸的普通人,不過也正常,畢竟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嘛。
但父母并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相反的,他們可能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總認為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業就是撫養孩子,將撫養孩子看作是一項投資,如果孩子以后出人頭地,光耀門楣,那么他們的投資就是賺了,如果孩子以后發展不順,那么就是虧了??傊?,他們的成就并不是在當下,而且在未來。這樣的想法很不錯,可以聊以自慰,讓自己平淡無奇的人生有些盼頭。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但也有人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鼻罢呤侵腑h境決定人的發展,后者是人突破環境的限制。那到底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大,還是人突破環境限制的能力強呢?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成長就如同種樹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孩子教育問題中,“人和”并不單指孩子或父母一方,而是雙方的反饋。
在社會上見到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問題。問及成因,他們說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比如家庭關系不和諧,父母離異,長輩重男輕女,很多人都是這些畸形家庭觀念下的產物。他們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平時工作時旅游時玩樂時,就從這個圈里出來,但是一談到人際交往或是家庭關系時,他們又回到圈里,封閉自己。
很多原生家庭不美滿的人,大多表現得內向,社恐,但是既然改變不了過去,也改變不了家人,那么就改掉自己因為家庭原因而產生的自卑與內向,畢竟這類人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根何在,比那些“普通而又自信的人”要更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克服內心的自卑與內向是件很難的事,但這個世界上,做什么不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