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古江河》最大的感受是,以前的書都沒白讀。羅馬史、絲綢之路、佛教、詩歌、地理都在這本書里有了回應,這是閱讀最奇妙的感覺。
今天的閱讀收獲:
1. 文化的遞進不可能在封閉的圈子里發生。
當秦漢的政治秩序趨于老化,古代儒家經典又逐漸喪失其文化的主導性時,佛教給中國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押韻”,由此開啟了唐詩的全盛時代。
朱光潛的《詩論》關于這部分有講解,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看。
2. 律詩的演變——規律與自由的辯證關系
唐朝以律詩為根本,沒去律詩四句,則是絕句。
因為律詩講究平仄和對仗,八句一首,對詩人來說頗有挑戰,即是是名家,面對排律,難免也會有堆砌。于是李白、杜甫均有古體詩作品,脫離律的規范。
盛唐以后,元稹、白居易提倡新樂府,追求自由,重內容而不在乎形式。樂府,原是民間的歌曲,由口語轉為詩篇。唐人的樂府,則大多是詩人的創作,借此跳出規律之外。晚唐又有長短句,更卸下五言七言的限制,開后來詞曲的新形式。
3. 文學內容和規范形式的關系
律詩的演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經驗:
文學內容和規范形式的關系,當一個規范有老了,就必須突破原有的規范,再以內容為主,嘗試建立新的規范形式。這是周而復始的突破——提升——再突破。
4. 韓語的文學革命,從散文代替駢體文
這里說,韓愈掀起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與近代的五四運動前后輝映。
5. 文學的本質
律詩與駢文的發展,都是文人過分追求規律,以致形式掩過了內容,甚至不再注意內容。士大夫們一門心思寫出華麗的駢文,忘記了文字時用來交換和傳達信息的工具。直到唐朝文學終于不在是貴族的文字游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