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轉發(fā)很多的文章,叫《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文中記錄了女主和F君相處的點點滴滴,很細膩也很感人。
這兩天婚慶公司往我郵箱發(fā)了份女生問卷,題目涉及一些和馬克西先生的知識問答。閉眼一想,那些與他相處的溫暖有趣的片段歷歷在目,索性另寫一篇也當是婚禮前留作紀念。
其實,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真的會寫在細枝末節(jié)里。
2014年6月9日,也許很多年以后,每次看到長長的走廊,我都會想想走廊盡頭會不會有他在等我。
那天大雨,飛機晚點,我下午四點提著行李箱從機場打車去面試。這一路上心里很亂,覺得回國實習心里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也無心看任何資料,只是從氤氳的窗戶上望著一路時晴時雨的天氣,想著可能這一趟會有些不一樣。
總算安全到達了面試地,雖然比預定時間晚了半個多小時,我被排到最后一位,然后上一位同學告知順著那長長的走廊走到盡頭就是面試的地方。走廊盡頭,我們就是在那里相遇的。
后來,我順利拿到了實習。我和馬克西先生不在同一部門同一樓層,因工作原因互加了微信,卻意外發(fā)現(xiàn)越來越聊得來,彼此間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這種合拍,是兩個人隨時都處在同一頻率上,勢均力敵,又詭異得全程無壓力無負擔,簡單自然到發(fā)一個表情就能找到下一個笑點。就好像我們都喜歡看世界杯,卻在支持不同的球隊,更巧合的是那兩支球隊在決賽相遇。
用他的話說,我有時比喵還高冷,也有時比兔子還要呆。那段實習也成了暑假里最快樂的日子,快樂得像是京城雨后荷花上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不可方物。
后來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們下班吃完飯后圍著故宮散步,他開始吞吞吐吐說對我的印象和感覺,繞了故宮外墻兩圈還沒說完,從來沒見他那么緊張過。可惜那時天太黑,看不清他面部表情真是小遺憾,不然一定很有喜劇效果。最后我實在忍不住就小聲答應了一聲。然后,時間停滯了好幾秒,他突然說有種刮好人卡刮出大獎的感覺。
我們就這么在一起了。
都說愛就是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的確如此。我們都是吃貨,只不過,我更擅長吃,他更擅長做。于是,任何時候,不管誰發(fā)現(xiàn)了一道突然想吃的菜發(fā)給對方,只要用點描述性詞語或表達下急切的心情,我們總是一拍即合行動力驚人。
當然,我們的原則是,能在家里做出那種美味的,絕不到外面吃。于是,我在家里享受了各式鹵豬蹄烤雞翅醬牛肉羊雜湯和手抓飯。每次下筷之前總想著淺嘗輒止重在參與,可每次都是吃撐在沙發(fā)上對他抱怨這樣可怎么減肥。而他每次的回答也都一樣“減肥這種事,說說就好了,怎么能當真”或者“這是幸福肥,不能減的”。
后來呢,由于我暑期結束后要回美國上完研究生最后一學期,肩負著寫論文答辯拿學位的重任,于是我們變成了相差12小時的異地異國。我覺得,沒有情侶會一開始愿意選擇異地戀,可萬一不得已踏入,不妨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好,將這當成重逢前的小考驗。
馬克西先生背著我下載了一個倒計時的APP天天盼我回去,也許這像“麻辣誘惑”餐桌上擺的沙漏一樣,會給人安全感吧。幸運的是,我們的溝通是沒有時差的,很多時候,我一早醒來打開手機就會接收到一堆圖片和趣事,我也會時時回復他我在學校遇到的奇葩事跡。他中秋節(jié)時去盧溝橋給我拍盧溝曉月,我也在時代廣場發(fā)送給他有實習單位logo的LED合照。
不過,真的不是每次的經(jīng)歷都那么有趣。
記得一次在費城,白天我還開心的帶小伙伴去賓大逛校園吃中國城的小吃逛walnut street,晚上九點由于記錯了班次,沒有趕上最后一班回去的車。上了另一班車凌晨一點到達了一個沒聽說過的小鎮(zhèn),打算凌晨四點多從那再回學校。我們下車后住了幾個小時汽車旅館,定好鬧鐘,起床時推開門,整個鎮(zhèn)上空無一人一燈。我們手拉手鼓起勇氣一路狂奔經(jīng)過了兩大片墓地。星星很亮寒風很涼,那個時候,我只想著,一定要堅持住,一定要順利回到他身邊。
所以,異地既然讓人軟弱,也會讓人更堅強。
我們都喜歡日本拉面,大冬天喝碗豚骨濃湯特別治愈。就相約找一天一起去吃北京和紐約的一風堂,點同一種面,再手機拼圖,就好像彼此一起吃面一樣,并未離開。后來回國后,我們一起規(guī)劃去京都自由行,吃到了最正宗的日本拉面,想想當時的用心良苦,心里既感動又感激。
說心里話,我是很喜歡在美國的兩年半學習時光的,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看過了很多風景。只不過,每次看到紐約的繁華,想著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為你點亮,終究會孤獨。
一個國家或城市,雖然有你感動的瞬間與知心朋友,讓你在無數(shù)黑夜感到溫暖,卻找不到一個讓你留下為之奮斗的理由,也許,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而我無比堅定,馬克西先生會乖乖的在北京等我回去。這兩年來,我經(jīng)常周末一個人坐transbridge去紐約,吃吃逛逛雖也充實,但那些微小的感動疊加在一起,卻無法等同真正的快樂,這讓我每次回程都很失落。
何況,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將愛滲透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里的人,是因為在乎才會費心思想各種小點子逗我開心,就好像中元節(jié)帶我去玉淵潭公園看蟾蜍,就好比天天叫嚷著支持我減肥實際給我各種貼秋膘,就好像異地時他把我們的合照一直放在床頭,就會估摸著到家時間差不多卻在樓下等我說要一起坐電梯,就堅持每次有空送我去地鐵站時都得意的說一句“去吧皮卡丘”。即使偶有爭執(zhí),他也會先心軟因為他說過舍不得讓我難過。
It’s taken a lot of time to fit togetherlike this.
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邁入一段婚姻一定要找一個能聊得來的人。這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需要。”的確,這種需要隨時都會有。而如果有個人能和你聊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無論如何都值得感激上蒼,不是么。
也許是婚禮已進入倒計時,我會常常靜下來想我們一路走來,很奇妙的感覺。感謝自己的堅持,他的不放棄,未來里有那么多種可能,開心的是,他的每一種可能里都有我。
現(xiàn)在是晚上九點,又是自己一個人在家,馬克西先生上夜班回來也許已是午夜,但好像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照例好好吃飯,聽音樂做瑜伽,心血來潮的做個烘培或者軟趴趴地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看書,11點后視情況困困睡下或者等他回來。
反正日子那么長,我們又不趕時間。反正他說去年秋天欠的銀杏和紅葉今年會補上,反正我們每周六晚上還可以邊看非誠勿擾邊吐槽,反正每周日晚上還會看《一站到底》跟著選手一起搶答,反正更會一邊一起討論《瑯琊榜》一邊重溫錢穆的《國史大綱》。
以前提起婚姻,我總是有點恐懼,覺得以后和同一個人柴米油鹽日日相對該是一種多無趣而有挑戰(zhàn)的事情,可是,如果那個人是馬克西先生,我愿意一試到底。因為,與他分享的每刻快樂與幸福,都遠勝獨自擁有。
所以,比起那句感動過很多人的“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我想,正是因為遇到了他,被他那么認真地喜歡,我才更喜歡這個世界,也更有耐心與期待去發(fā)現(xiàn)前路上更多的盎然天趣。也正因為那個人是他,幽默溫存又真心相待,我才相信,即使我們到80歲,他也會愿意陪我去完成20歲時的小夢想。
是的,想到余生有馬克西先生陪伴,我便對余生充滿期待。這樣看來,眼前的“茍且”,也是詩和遠方。
感謝異地異國的時光,讓我能獨立到無需有人寵有人慣,
更感謝馬克西先生,讓我依然幸運到有人寵有人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