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蹭了這個熱點
不過我想說點別的
炸了
新聞,朋友圈,討論組,博客,貼吧,論壇,客戶端,評論區,留言區,
徹底的炸了。
“畜生,王八蛋,不得好死,斷子絕孫,是人是狗”,充斥在我的耳邊,
也充斥在你的耳邊吧。
榆林產婦跳樓身亡的消息光速般傳播在8億人的朋友圈,
聽到消息的我是驚愕的,和所有人一樣,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隨之而來的是滿滿的心痛和憤怒。
按照輿論的導向,我真的想代替法律去給那個狼心狗肺的人扣一頂間接殺人的帽子,
定一個間接故意殺人的罪名,并親手執行槍決。
然而,我不是法律,我代表不了法律,更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更何況證據還不足以證明到底誰在撒謊。
孕婦的死,孕婦肚子里孩子的死,是可悲的,
是讓任何一個區別于行尸走肉的人所痛心的。
我們能做的:
一是祈禱她和孩子能在天堂那邊不會再有痛苦。
二一定是關注警方的徹查,給予母子二人的死一個讓人信服的真相。
三總結真相之后的原因,以警示自己,警示后人,甚至推動司法公正。
但是,讓人悲哀的,卻是有著成千上萬的人,揣著母子二人的死亡做消費,仿佛贏得了市場。
01.
很多人都看過這些文章吧,或者說是觀后感,
《難產孕婦跳樓身亡:不到懷孕生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嫁的是人是狗》
說實在的,罵的真解氣,我都想跟著罵。
《26歲待產孕婦跳樓:剩女也比嫁出去命都沒了好》
不知道小編最后會不會結婚。
《如果這個難產孕婦忍住了沒跳樓會怎樣?》
文章末尾描述的是孕婦如果沒有跳樓,之后會發生的各種慘狀,總之,臆想之中的一定過得不好。
《產婦跳樓自殺:生死關頭父母都不站自己,當真生無可戀》
父母不站自己?小編是已經去采訪了人家爸媽,是已經深入人家的生活感受了嗎?還是?
《產婦絕望跳樓、原配捉奸碾死:誰讓女人的命這么不值錢?》
這是要為聯想打廣告嗎。
《榆林產婦跳樓事件:擁有生命質量自決權應該是底線文明!》
文章說的是一個人他生下來并獲得獨立意志之后,他的生活就應當由他自己決定,任何人無權干涉。當這樣的理想狀態成為現實狀態,人類社會才算是有所進步。
說的很好啊,這是我的夢啊,沒人管我,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路邊停車不用罰款了,吃飯不用給錢了,老去的父母也可以不用管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決定,任何人無權干涉?
真的建議小編去翻一翻權利和義務。
《榆林產婦跳樓:懷孕生產就是婚姻的試金石》
結婚前先懷孕試探一下嗎,確定不是來搞笑的?
《難產孕婦跳樓身亡:可怕的是中國遍地是這樣的家屬》
看到這個文章我想到了我奶奶,她老人家只要一聽說我出去旅游就會提醒我:“鐵鐵,出去玩可千萬別坐飛機啊,那飛機容易出事,上次那個......”我當然會說好。
可飛機出事比起車禍來說,概率能相提并論嗎,不過是因為稀奇。
相信對于大部分產婦來說,自己的丈夫和家人還是很關心自己的。
《“老婆生孩子,哪有我和兄弟喝酒重要”》
也許文章在闡述別的事情,UC震驚黨我不做評論,據我現在可以了解到的,該產婦的丈夫并沒有在產婦要生產的時候去和兄弟喝酒。
《產婦下跪哀求:我也是人,為何我卻喪失了活下去的權利!》
是下跪哀求還是因為疼而下跪目前還不得而知,當然,大多人的心里更加偏向于產婦是在哀求而非因為疼而下跪,因為憤怒。
但是文章的作者不一樣,作為人,可以嗔,可作為自媒體就不應當不明真相的煽動群眾的情緒。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真相而寫出這篇文章,還是明知道自己不知道真相故意寫出這篇文章。
總之,這篇文章已經被轉發到了我的朋友圈。
其中,有些文章下面會附上自己大大的付款二維碼,并標注,“能請我喝杯咖啡嗎?”
這一類的文章真的太多了,真的看不過來,
《那個男人生孩子的時候,他的蛋蛋被一層層切開……》
《陜西產婦跳樓自殺| “哪個女人不生孩子,怎么就你那么嬌氣?”》
《產婦跳樓的絕望也與冷酷的親媽有關:她眼睜睜看著女兒疼,卻無動于衷》
《我把你當老公,你把我當子宮》
咪蒙,你真的確定這只是“盲井”嗎?
人,可以愛,可以恨,可以貪,可以嗔,可以癡,可以食,可以色,可以性。
但是,媒體不行,你有作者思維,可不能不客觀,不能煽情緒,
更不能不明所以的帶節奏,輿論往往被媒體帶著走。
02.
面對一個人的不幸離世,最基本的倫理都要求“逝者為大”,
可是呢?
在“關注度=點擊量=市場價值=利潤”的網絡媒體生態中,一些網媒在關注度競爭、輿論競爭和市場競爭中,開始遵循野蠻的“叢林法則”。
新聞晨報王曉易說過:
要么簡單粗暴地俘獲眼球,戰勝對手;要么端莊優雅地被人打敗,慘遭淘汰。
10W+對于小編來說,是列入KPI(關鍵績效考核)的。
那些驚悚冷酷的標題和報道,寫給誰看呢?當然是寫給愛看的人看。喜歡驚悚、粗暴、極端,這樣的看客大有人在。這時的“做新聞”,更像一筆生意——吃透受眾需求,按需生產供給。
色情、暴力、極端、惡俗、粗鄙,你喜歡什么,我就賣什么。
歸根到底,還是市場有需求。
03.
當然,我相信超過2000萬的媒體作者中,還是有冷靜和客觀的。
中國新聞網:《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各方最新回應,主治醫師已被停職!究竟是誰拒絕剖腹產?》
《國家衛計委回應陜西產婦墜樓事件: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中國青年報:《產婦跳樓,爭議焦點不應是該不該剖腹產》
《"產婦跳樓事件"專業的媒體報道在打臉帶節奏的戲精》
新京報:《社論:產婦墜樓身亡,“生命”不該被輿論撕裂》
《產婦跳樓事件:“下跪”還是“下蹲”,責任完全不同》
央視新聞:
《陜西產婦墜樓事件監控曝光院方與家屬仍各執一詞》
《國家衛計委:榆林產婦事件讓人痛心已責成當地認真調查核實》
等等這些,都是很客觀的新聞,我相信,我們從這些新聞中就已經足夠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了。
曾經我的自媒體老師教過我關于用戶閱讀心理的課程:
①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快
②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多
③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④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⑤我要更高效的閱讀
⑥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追求10W+的爆點已經是業內不成文的共同理想了。
我想:
之所以我們會轉發那些似乎表達了我們心聲的自媒體文章,
可能正是那些作者明白,
這正是我們想要表達的,
而非事情的真相所要表達的。
當然,自媒體老師并沒有教過我:做媒體,要客觀。
04.
魯迅的小說《藥》里有這么一段話: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在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給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夜晚那個看不見的黑色的人獲得了錢,茶館的華老栓夫婦獲得了人血饅頭。
似乎互利共贏,
畢竟,利益驅使下的人心,
怎么會騰出地方想到饅頭上到底是誰的血。
atiemsu
悲哀莫過于死亡的是兩個人,消費死亡的卻是成千上萬人。
請公正,及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