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看完后內心充滿激動和共鳴??上УR了幾天才寫這文章,少了幾分激動多了幾分理性。書中的主角是偉大的同時也是卑微的。他被內心的一種力量驅使放棄證券所的工作,放棄家庭,遠赴他方,不名一文,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他的夢想又是一條前人沒有開辟的道路,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人們被路上的障礙遮蔽著眼睛,看不到此路的價值,只有少數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出此荒蕪的路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路上只有開路人孤身奮戰。主人公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他終于找到了他內心那股能量指引他的彼岸,內心找到安寧。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他得了不治之癥,身體飽受著折磨。
人性的兩面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刻畫了幾個矛盾的統一體。主人公是一個有著偉大夢想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私,冷漠,不近人情的人。而施特略夫則是一位有著非凡藝術鑒賞能力,但是只能畫出平庸作品的畫家。施特略夫太太,則是一位外表看上去溫柔順從的女人,而內心卻是剛烈,敢于冒險,反面無情的人。
作者對人性的兩面有敏銳的捕捉和刻畫的能力,在作品中淋漓地展現出來。而這些矛盾并不是只是存在于這幾個人身上,這樣的矛盾是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機遇,不同的性格特質會展現出不同的呈現罷了。
而我認為作者對這矛盾的統一體的理解是一段他描寫主人公的文字:因為這是在宇宙混沌、善惡未分之前就存在的一種原始的力量。或許這樣的理解并不是很恰當的。然而我感到作者想要表達這樣一種思想的欲望,就是善惡本來就是同時存在的,是一元的,是人們后來才把他們對立起來,出現了二元性。再簡單看了毛姆的介紹,他本人就是一個個性復雜的人,他與女性結過婚,但同時也有一個同性伴侶。他活到九十歲上下。我想他通過對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而擁有的過人智慧或許是他長壽的秘訣。
而這種矛盾甚至也運用在了作品的名字上——《月亮與六便士》,高潔的夢想和不堪的生活。
開荒者
主人公義無反顧去開始他的藝術家生涯,然而他說,他是身不由己的,他的內心充滿了一種欲望,迫使他放棄一切去追尋。而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艱難的。他并不介意別人對他作品的評價,他甚至也不特別珍惜自己的作品,他最大的樂趣是創造本身。
試問自己在某些時候某些領域是否也是這樣一個開荒者?如果是,是否能如主人公那樣義無反顧去追求,是否能耐得住這樣的寂寞,是否能毫不介意別人的目光,是否能堅持去探索,去走那條沒有人走過的路,或者是那條障礙重重遮掩目標的路。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問題。當今的社會變化和機遇并存,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然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怎樣的生活,選擇怎樣的事業,選擇怎樣的追求,才能讓自己的能量之火燃燒,同時也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幸福呢?
或許我們正如主人公所說的:“絕大多數人對于他們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滿意足的?!比欢⒉淮砦覀兌紱]有夢想,正如布呂諾船長說:“我不是告訴你了,從某一個角度講,我也是個藝術家嗎?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熱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p>
或許我們都沒有天才,不是天才。但是我們同樣充滿對生活的熱誠。我認為作者借呂諾船長和文中的“我”道出了他想說的話: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我深深感到這句話的重要意義。我是個很幸福的人。”正如作品中的“我”所言:“過著這樣的生活,而且取得很大成功,顯然這不只需要堅強的意志,而且要有堅毅的性格?!?。
如果對作品感興趣,還是自己去好好品味一番。我的片言只語并不能闡釋些什么,正如小說里面講的: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象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象“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里”這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