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歷史散文《文化苦旅》與著名作曲家巴赫的音樂共同聯袂起舞,組成了一道絕妙的文化盛宴,滋潤著無數人意欲豐盈的心田。此處展現的不僅有一張張恬靜安然的容顏,坊間更是有“讀秋雨散文,聽巴赫音樂”的經典在詠流傳。
一個花絮是,曾歷經十件磨劍,讀書人余秋雨終于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創作。但書稿卻在輾轉多家出版社后無法完成面世的心愿。心力交瘁之下,余秋雨差點將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此間,正好有一朋友來訪,經其多方奔走撮合,這場漫長的文化苦旅才得以進入公眾視野,由此才有了后來的這樁文壇盛宴。否則,這又是一個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的悲傷故事。
誰終將聲振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為此言身體力行數十年的尼采,盡管傾其畢生之力,向世人展現了獨屬人類的那種飛濤雪仞的意志美,但他卻因過度孤苦的思考而陷入瘋癲,最后在精神病院度過余生10年。一直要等到半個世紀以后,后人才慢慢注意到他對人類文化史的卓越貢獻,但早已君埋泉下泥銷骨的尼采先生,對此卻根本無法覺察或看見。
我們都是疾病,因為這世上根本就沒有醫生。正是基于這種悲觀認識,許多因思想偉力而著稱的人,才決定獨自走完屬于自己的人生。比如康德、牛頓,比如叔本華,還有我們的歌手樸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