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改變。教師只有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才能用更少的時間提交提高教學質量,用更多的時間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才能設計出拓展實踐、探索的學習內容,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目的。因此,高質量課堂教學,需要從內到外地改變,從課程和課堂開始改變。
一、完整地學。是指在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秉持“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 教師無法替代”的教學觀,基于認知理論設計和組織完整的學習過程,著眼于真學習的發生,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參與學生的學。
二、可見地學。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對教師可見,呈現學習、思維發生發展過程; 其次是教師的教對學生可見,也就是教學與反饋明晰,讓及時準確的反饋成為有效學習的關鍵。
三、深度地學。高質量的課堂,是開放的、深度的學習發生之地。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法,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了解深度學習的路徑,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內容,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更要注意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即借助和諧的師生關系、團結友愛的生生關系,為學生提供積極的環境,促使其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友好交流、及時分享,保持積極的,活躍的情緒狀態。在教學過程中以表現性評價為抓手,不僅關注學習結果,而且要關注行為的表現過程。
四、養成地學。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來看,所謂養成地學,就是指課堂教學不僅注重知識積累,還要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注重學習方法、能力的積累。 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 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實施教學的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的教學宗旨,重視學情分析以及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尋求適合學情的教學方式,并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大膽放手,致力于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在教學中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做到尊重不溺愛、放手不放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行為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以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中注意將講與練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精講精練,引導學生學會把握知識重點,在頭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