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8篇?
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孩子沒什么動力,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可以從較為抽象的層次上去講,但相信你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了。比如,只有孩子感興趣,他才會去學習。
不打算在這個層面上探討,因為它的結論講白了就是沒什么好辦法。
今天我們從一個更微觀的角度上去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把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變化:在微觀層面,怎樣讓一個人能夠展開行動,去做某件事情?
01
在NLP中,這個叫做「動機策略」。
看一個完整的例子——
咨詢師:你如何使自己起床?
來訪者:我就是讓自己起床。
咨詢師:我需要更多的細節。當你醒來時,你意識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鬧鐘把你叫醒的嗎?
來訪者:我不用鬧鐘。我就是知道我已經沒有睡覺了。
咨詢師:你如何了解到你沒有在睡覺?你開始對自己說話嗎?你開始看到東西嗎?
來訪者:我吿訴自己。
咨詢師:你吿訴自己什么?
來訪者:「我醒了。我正在淸醒。」
咨詢師:是什么讓你知道你可以這樣說?吿訴你「我醒了」的這個聲音并沒有提醒你去注意某事,所以,在這個聲音之前,一定還有其他事物。
來訪者:我想,這是一種感覺吧。咨詢師:什么樣的感覺?溫暖的?還是壓迫感?
來訪者:對,是溫暖的。
咨詢師:從暖到冷,或是由冷到暖?
來訪者:溫暖的感覺慢慢增強。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身體暖和起來。
咨詢師:當你開始知覺到你身體的感覺時,你就吿訴自己:「我醒了」。然后,發生了什么事呢?你還沒有看見任何東西嗎?沒有內在的影像嗎?
來訪者:我說:「我該起床了。」
咨詢師:這個聲音大聲嗎?還有其他的聲音嗎?或者,只有那個聲音?它有音調嗎?
來訪者:它是非常平靜的聲音,是個很安逸的聲音。
咨詢師:當你開始愈來清醒后,里面那個聲音的語調會改變嗎?
來訪者:是的。它會增加速度,而且變得愈來愈清晰、分明與警覺。
這是一個關于如何起床的動機策略。
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02
所謂「動機策略」,可以簡單理解為,當一個人內心發生了什么之后,他就開始去做一件事情。內心的這個過程,可以用內在的聽覺、視覺和感覺來呈現,即我們講過的感元(Modalities)。
為什么要知道這個過程?
因為在理論上,如果知道了這個過程,就可以將同樣的過程移植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這也可以說,是自己對自己的模仿。
為什么要使用如何起床來舉例?
因為沒有動力學習的孩子,學習對于他而言是一件不太討喜的事情,而按時起床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件不討喜的事情。這兩件事有類似的情景,所以移植起來會比較容易。
這里的關鍵是:利用孩子已有的成功經驗。不止是起床這件事,可以問孩子,曾經有沒有什么事情,你不太喜歡去做,但每次都能成功讓自己去做?
類似的經驗都是可以的。
下面看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怎樣互動的,以及產生了什么結果?
03
注意咨詢師的問話方式。
在問題中,咨詢師有意識的引導來訪者注意她的感元。使用了很多聽到什么、看到了什么畫面還是出現了什么感覺之類的問題。
這個過程盡量詳細,讓來訪者有序地呈現出這個心理過程。
可以看出,例子中的來訪者主要使用的是聽覺感元。她從醒來到起床的整個心理過程,用感元來表示就是:感覺——聽覺——聽覺。
更加具體的來講(加上次感元),就是溫暖的感覺——平靜安逸的聲音——加速、清晰、分明的聲音。
這就是她的動機策略。
使用這個策略,可以移植驅動她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讓她去學習,可以先導入這個動機策略:
1、讓自己的身體溫暖起來,感受溫暖的感覺。
2、用平靜安逸的聲音告訴自己:該學習了。
3、讓這個聲音加速、清晰、分明:開始學習了!
04
總結一下讓孩子去學習的技巧:
1、找到孩子在類似問題上的成功經驗。
2、通過提問找到孩子的動機策略。
3、將這個策略移植到學習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