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育兒專家,所有的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
話題總是從身邊所見的事情開始的。有一次我?guī)奕ド虉鐾妫虉隼镉幸粋€藝術(shù)體驗區(qū),很多孩子在那邊畫沙畫、捏粘土,這時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看到有串珠子的要玩,他媽媽馬上把他拖走了,說這個是小姑娘玩的,你不應該玩這個。其實,串珠子這種游戲?qū)τ诤⒆邮盅蹍f(xié)調(diào)和精細動作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不過這次我們先拋開這一點不談,就說說憑什么男孩子就不能玩串珠子。
在我小的時候,左撇子是要被家長和老師“糾正”的,因為大部分同學都用右手,用左手會被視作異類,是不正常的。后來我們逐漸認識到,世界上有10%的人是左撇子,他們雖然是小眾,但完全是“正常人”,誰規(guī)定所有人都要慣用右手呢?
同樣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一套對于“男孩應該是什么樣”、“女孩應該是什么樣”的固有判斷標準,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標準是誰規(guī)定的?憑什么?在“誰說女子不如男”、“女性撐起半邊天”的女權(quán)主義思潮影響下,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我們是否真的接受了“性別平等”的設定了呢?我們思考一下,一個女孩喜歡留短發(fā)、踢足球,似乎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但反過來,一個男孩喜歡留長發(fā)、做女紅,恐怕大部分人就不會那么淡定了。“女漢子”可以被接受,“娘娘腔”就得遭白眼,渴望“性別平等”的各位,你們說這能算是平等嗎?
誠然,“性別平等”并不是絕對的,因為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差異,這種差異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身體的構(gòu)造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大腦的構(gòu)造上。在荷爾蒙的影響下,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工作方式產(chǎn)生了不同,在某些方面的確是男性占優(yōu)勢,而另一些方面則又是女性占優(yōu)勢。然而,當我們說這樣的差異時,我們說的是對兩個群體的宏觀比較,但從個體上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具備典型的“女性化”身體和大腦,反過來說,對于男性也是一樣的。舉個例子,男性平均比女性跑得快,但也有一些姑娘跑得比大多數(shù)漢子都快。說到底,“性別平等”的本質(zhì)并不是無視宏觀差異,而是不要讓宏觀差異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會價值觀綁架了個體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
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性別是二元的、天然的、不可改變的。然而,一個人的身體是什么性別,只是部分地奠定了身體構(gòu)造和大腦構(gòu)造的基礎(chǔ),但它無權(quán)決定一個人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定位和認知。傳統(tǒng)上,我們很強調(diào)“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性別認知”,那什么叫“正確”呢?只有和生理性別相同的認知才是“正確”的嗎?事實上,人對性別的自我認知并非簡單的二元模式,而是呈現(xiàn)十分多元化的形態(tài)。去年,著名的上不去的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在用戶個人檔案的性別一項中,開始允許填寫除男、女之外的自定義性別,據(jù)統(tǒng)計,F(xiàn)acebook所準備的自定義性別有56種之多(具體請參見果殼網(wǎng)的文章)。當然,這些自定義性別中有很多是相近或者實質(zhì)上重復的,但也可以看出,人對自己性別的認知是多元的,且并不一定要和生理性別相同,這也是建立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部分。
就我自己來說,我盡量避免跟孩子說“因為你是男孩子,所以你應該/不應該……”,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跟性別應當是沒有因果關(guān)系的。他可以既喜歡玩小汽車,又喜歡玩小熊玩偶,可以既喜歡踢球,又喜歡串珠子,他的愛好不應該受到性別的限制。至于責任感、毅力,以及保護和照顧弟弟妹妹,那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無所謂男孩還是女孩。父母賜予他一個男性的身體,至于“要做一個怎樣的男人”,希望他能在成長中自己去思考和感悟,最終找到能夠?qū)崿F(xiàn)自我認同的那個點。
最后插個也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關(guān)于“在成長中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有兩部動畫作品值得在這里推薦一下。第一部是TV動畫《Simoun》,在這部動畫的世界中,所有的人出生時都是女性,到17歲的時候可以自己選擇性別,在這樣的設定下,“想成為男性/女性的理由”成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二部是動畫電影《狼的孩子雨和雪》,這部作品講述了狼人和人類生下了混血的兩姐弟,他們在成長中在“做人”和“做狼”的選擇中思考、搖擺、對立最終相互理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