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某個早上七點半,大雨還在噼里啪啦的下著,東城區某醫院,我早早來這等候就診。
候診的人已經排成長隊,對于十點上班的我來說,這個時間實在很早,但對于醫院來講,卻已經熙熙攘攘,像極了臨近節假日的火車站,又有些類似清早的菜市場。我準備找到隊伍。
上次檢查結果顯示眼底有病變,需要用激光治療,按圖索驥,找到了激光室,門口的人實在不少,我問隊尾的男孩:請問,這里是眼底治療的科室嗎?醫生有收病例單相關的東西嗎?
男孩二十多歲,穿白色T恤,女朋友在側安靜的吃著煎餅,對我的問話,連連搖頭:不知道,大家都在排隊,我就也排了。
排在前面的綠T恤女孩轉過頭來:醫生要八點才上班,到時候應該會收化驗單什么的。
我點頭致謝,在隊尾開始排。
隔壁科室同樣排成長龍,本就逼仄的走廊擠滿了人。座椅很快就坐滿了,稍微一起身,座位便會有下一個人坐下。
百無聊賴的人,開始了百無聊賴的打發時間。
本就是來看眼科的姑娘,卻依然捧著手機不放手,嘖嘖,真是心大;
穿黑色Polo衫的中年男子,電話一直不斷,這個總,那個項目,想必是請假來作陪的大忙人。
穿條紋衫的大叔,焦慮寫滿了額頭,來回踱步,看到有醫護人員經過便拉住問詢,想得到關于病癥的一點點信息。
跟家長來的小孩子,不識愁滋味,只當換了個游樂場所,像一條條泥鰍一樣穿梭來去,嬉笑叫喊。
沒有過多的攀談,在同一個科室門口排隊的人,一定是有相同的病癥,不是我比你嚴重,就是你比我惡劣。
嗡嗡嗡,嗡嗡嗡,
好像夏日一個長眠窗外無休無止的蟬鳴,
又好像中學自習室班里同學趁老師開會的不斷吵鬧,
還像極了會議室領導宣布決策后下屬不滿的議論紛紛。
“醫生來了!醫生來了!”
時間剛好八點,穿白大褂的醫生和粉色套裙的護士紛紛到崗。
我準備好病例卡,就診卡和采血化驗單,等待醫生收取。
醫生是個五十來歲的小老太,一身白大褂加持,多了幾分干練灑脫,她熟練的收取病例卡,并安排大家按順序坐好。我身旁的白T恤男孩問:我沒有病例卡???
小老太并沒有多少耐心,用極為尖細的嗓子喊了一句:沒有就趕緊去辦,要不然就回家。得到指令,一旁的女朋友趕緊跑出去問詢辦理。
醫生收完病例卡,就關起房門,可能是在登記,或者在前期準備,期間只出來給我們分別滴眼藥水,然后又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和新一輪的焦慮。
摘掉眼鏡,溫潤著眼藥水,眼前的人物模模糊糊。醫院的冷氣開的很足,加上走廊一頭的門來回開關,透進來一陣陣的風,涼氣從腳底一點點蔓延,到后來我的雙手雙腳完全冰涼,不斷哈著氣才能感覺到一絲溫度。
一墻之內!
似乎只有在醫院,才不那么急著證明自己有多么的獨特。巴不得自己只是萬千成熟病例中微不足道的一枚,再也不想做不一樣的煙火。
一墻之外!
與他人相同似乎是最平庸的人設,“我不想跟別人一樣”是多少人心底的想法呢。但有多少人能最終接受:原來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已。
在這里,所有身份都一分為二:患者,和患者家屬。
流程可恥但有用,科室的護士不斷引導病人們排隊,按流程檢查,治療,但仍有人源源不斷的沖出來。
焦急的走到隊伍最前方,劈頭蓋臉的一通發問,彷佛自己的病癥尤為特殊,需要特殊對待。
不耐煩的醫生扯著嗓子喊:到后面排隊去,你就是把XXX(主任醫師)叫來,也得從最后排隊。
寫著“家屬免進”的大字,卻仍然有不安的家屬陪同進來,希望給患者一絲絲安慰,惹得醫生由白眼到怒罵。
無休止的排隊,一個轉身醫生又不知道去哪里了。
白T恤男孩等的無聊,就離開了一會,而后帶著一身煙氣回來。女朋友嗔怪:激光手術不可以吸煙啊。男孩不以為意:有什么關系,這又不算手術。
我嫌棄的離遠了一些。
我穿白襯衫牛仔褲,想用簡單大方的姿態解決最好同樣簡單的問題,排隊等待到十點,十一點,雙腳已經麻木,站都站不穩,很想索性就坐在地上管他什么形象面子。
我想起以前小說里的女主角,有良好的教養,即使再忙再累,身姿依然挺拔,表情管理到即使疲憊不堪,神色也如常。
太難了!
一旦你看到過醫院焦慮不安的中老年人,不甚熟悉流程,又不總能得到耐心的指導,顫巍巍的步伐,拿著一沓一沓錢辦手續繳費,還要接受醫生護士的不耐煩,你應該可以理解,朋友圈那么多家長親朋,為何如此熱衷轉發養生文章,人脆弱起來,真的會病急亂投醫!花錢買平安的事都能做,何況一兩篇文章。
而你一旦經歷,身體發膚的所有癥狀,是否有病,都要經由一臺臺冰冷的儀器和醫生面無表情的宣判,沒有主動權,所做的一切也都只是醫生口中的只言片語。那么你大概也可以理解年輕人的焦慮。
口口相傳,我聽說,那誰誰,振振有詞,只言片語,盲人摸象。
為什么不相信醫生呢?
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一墻之外的人們,現在應該已經上班了吧!擁擠的早高峰,見縫插針的聽上一節公開課,背幾個單詞,或者看看新鮮出爐的段子新聞熱搜,在路邊買一屜小籠包或者肉夾饃作為早餐,然后開始新一天的焦慮。
為什么焦慮呢?因為想要的還沒有得到,但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
因為要吸收的東西太多了,收藏夾已經滿滿當當,卻沒來得及認真看幾條。
或者想不通,為什么成功的人還不是自己?還來得及嗎。
在醫院,面對一紙癥狀,患者們也沒少捫心自問:為什么是我得病呢?
就好像后悔“我如果不熬那么多夜就不會生病”一樣,惋惜自己“如果抓住那個機會就好了”。
就好像遺憾自己“要是能早點來體檢就好了”一樣,遺憾“我應該多努力幾分,把項目做成。”
最容易讓人懺悔和反思人生的,不是教堂,而是醫院。
越來越冷,我開始一次次的去衛生間,不戴眼鏡,散瞳后左右眼的不一致導致重影,我像個幽靈穿梭在走廊的人群里。
終于,小老太開始拿著一沓單子一個個喊人。
六點半出門,路程一個小時,排隊三個小時,治療5分鐘完畢。
回家!
走出醫院,外面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是高昂的陽光了,特別的秋高氣爽,好像在里面,我已經把夏天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