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靈魂的證明。
一個人天賦很好,又能在思維和身體上花很大力氣時,這個人就可以錘煉出非常好的能力。
假如人還是在孤獨中,那么人很難有幸福感。
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是關系,特別是人際關系。
生命主要有兩個維度
- 自戀展開的維度
- 關系構建的維度
太缺乏關系這個維度,生命仍然會有蒼涼感,甚至是致命的孤獨感。
依戀的形成
依戀的類型
- 安全型:是因為我對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較一致的積極回應,而最終我確信這份表達是基本受歡迎的。
- 回避型:是因為我對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貫冷漠的回應,而最終我阻擋住我對你的渴望。
- 矛盾型:我不能從你那兒得到穩定風格的回應,你忽冷忽熱,于是我的情感表達矛盾了起來。
- 紊亂型
自戀是依戀的對立面,徹底的孤獨,會帶來徹底的黑暗。
自體客體:讓自體能夠伸展、表達自己的能量。母親相對嬰兒是客體,在嬰兒這個自體之外,覺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樣控制你”。讓嬰兒感覺媽媽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樣好使,嬰兒的能量因此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向媽媽去表達了。
依戀最好是在孩子的時候完成,如果是一位成年人,還沒有學會依戀,這就會變得很麻煩。這是因為人都是自戀的,而依戀意味著你要低頭。
成年人和孩子一樣需要情感,但相對有充分的資本可以自戀,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驕傲。我能照顧自己,為什么要向你表示低頭?就算你再愛我,我還是想保持我的自戀和驕傲,而且我也有能力保持。最好是在孩子時學會依戀,學會低頭,學會去信任一個有力量同時又善意的情感對象。
- 依戀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能夠向情感對象打開。依戀的類型可以分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
- 依戀的發生是因為自體都在尋找客體,“我”永遠都在尋找“你”。如果我對你的渴望得到了積極回應,那這份動力就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了一份鏈接,我就會表達對你的依戀。
- 依戀的對立面是自戀,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體內,對外部世界失去了興趣。咨詢師對這樣的來訪者,媽媽對最初的嬰兒,都需要扮演自體>客體的角色,讓自體能夠伸展、表達自己的能量。
- 媽媽以及其他撫養者要允許兒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別是嬰幼兒,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世界”的感覺,這樣他才能夠把他的動力指向客體、指向萬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樣。
- 最好是在孩子時學會依戀,學會低頭,學會去信任一個有力量同時善意的情感對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邊界之外,有一個善意的“你”存在,這時“我”愿意向“你”低頭。
“ 兩種媽媽,與兩種孩子 ”
自戀和依戀的重要區別
學會了依戀的人,他會擁抱真實世界;
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以滋養出這種感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如果依戀沒有形成,該怎么辦?
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透過這些復雜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也就是我們說過很多次的: “ 我 ” 永遠都在尋找 “ 你 ” 。
同時特別重要的是時間累積和空間變換。如果一份關系傷透了你的心,你經過認真考慮,知道這份關系已經沒有希望,那么可以變換空間,換一個人去尋找。
同樣重要的是當你基本斷定,一份關系是OK的,那么,請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關系的基本穩定,逐漸在這個關系中,去實現依戀的完成。
基本穩定的關系背后,依戀完成的背后,都藏著對人性的深刻信任。
而一直停留在自戀中的人,容易呆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認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歸宿。
得到
自戀和依戀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學會了依戀的人會擁抱真實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戀中的人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認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歸宿。
依戀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種基本的感覺:媽媽基本上是“好”的,有時候是“壞”的,但“壞”不會淹沒“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時候是“壞”的,但“壞”可以被接納。
如果依戀沒有形成,首先要看破自己的重重心理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遠都在尋找“你”。生命原本的樣子就是我們一方面試著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在尋找情感依戀。
依戀“你”,排斥“它”
在“聽話教育”中長大的孩子,身體容易遲鈍,因為身體和自己頭腦的鏈接被切斷了,相反,在自由和愛中長大的孩子,身體容易敏感,因為身心合一。
自戀和依戀,還會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影響——身心分離和身心合一。
得到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滿敵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會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戀;但如果外部世界是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會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給“你”,這就是依戀。
自戀和依戀不僅僅是情感的事情,也是偉大的隱喻。嬰兒依戀媽媽,孩子依戀大人,成年情侶依戀彼此,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豐富寬廣,而自戀的世界何等孤獨狹窄。
我們陷入自戀和控制中,是為了防御外部世界的敵意的“它”,這時我們還需看到我們內在也住著一個“它”。在“它”之世界,我們會切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選擇封閉。
自戀和依戀還會帶來身心分離和身心合一。當我們想切斷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時,會切斷頭腦和身體的聯系;而當我們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鏈接時,也會保持頭腦和身體的天然鏈接。
暈車的隱喻
我們與車、船和飛機這些交通工具的關系,的確有自戀與依戀、控制與失控的隱喻。
如何治療
先在防止暈上做足功夫,例如準備好暈車藥等,這讓暈的人知道,是有充足準備的;
治療的核心,是感受身體的感覺,當身體能很好地感受時,就意味著放松和信任就發生了;
治療的障礙,是一個人在強烈控制中,而這時他的身體和頭腦都是緊張的,所以當感受身體沒辦法進行時,可以讓他談談,自己在控制什么;
控制都是為了對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體驗,是情感依戀的失敗,如果能說出這份失敗體驗,會很有幫助;
治療的關鍵是身邊有一個信任的人,對于暈得程度很厲害的人,這是必不可少的。
得到
暈車、暈船、暈機,都是和控制感與失控感有關,背后也有自戀和依戀的深刻隱喻。暈,就是失控感。控制都是為了對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體驗,是情感依戀的失敗。
關于胃的不舒服和嘔吐,也有深刻的隱喻。在嬰兒時,我們必須吃進媽媽的奶水或媽媽給的其他食物,否則就會死。如果嬰兒感知媽媽是敵意的,那么他會有恐懼和擔心,好像這份食物有毒,他吃了之后會抵觸,嚴重時想嘔吐。
我可以不依戀任何人嗎
整個專欄就在講兩件事:成為自己,找到你。后者就是完成依戀,如果按邏輯來講,它涉及到這樣幾個問題:
看到自己對依戀別人的防御;
看到自己對關系的渴求;
在時間累積和空間變換中,逐漸和另一個人,建立起真實、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關系。
一個人假如還在孤獨當中,很難感覺到幸福。是的,曾經我我感覺自己是孤獨的。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進入到自己的內心。
對外界對他人是充滿的不信任感。即使在兩個人的關系當中還是會充滿著恐懼。
曾經的自己一度陷入自己的全能自戀之中。害怕失控認為除自己之外,任何人都做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