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快三百頁的一本書,看了一個月的時間。突然想起一句話:“以為它是青銅,結果卻是王者星耀”。剛開始看目錄的時候,我以為是幾個關于“孤獨”的故事,估計會很快地把它看完。誰知,看完了其中的一個故事,發現其中的內容不僅會引發人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還附帶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看了一下書的封面,此書被定義為“社會科學”。最終便是,不敢跳躍式地看,我能做的便是一點一點地看,一點一點地吸收,一點一點地記錄。
孤獨,這個詞,每個人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曾有過。只是,有的時候,它來得太突兀,甚至于我們一開始都不知道我們的癥狀便是遇見孤獨,害怕孤獨,甚至會做出一些避免孤獨的行為。哪怕這些行為是不好的,不對的,甚至于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是相悖的。
孤獨是什么呢?就像書中所說,很多學者近年來把它當成一個專題來研究,其中的方面便包括:孤獨是什么?孤獨是怎么來的?孤獨有什么危害?孤獨是好還是壞?…….也是到了近幾年,或許是因為年紀的原因,又或者是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思考的方向也開始發生改變,我開始去關注關于“孤獨”的話題,更多的,有時候我在現在的90后,00后的身上,看到了曾經一些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孤獨,只是,當時的自己,并不知道原來那樣的經歷是孤獨,那樣的行為選擇是為了逃避孤獨,而后來的理性卻是我不再害怕孤獨了,我找到了認可自己的方式了。
開篇的第一篇文章便叫做《孤獨的城市》,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這句話:“無論身處何地,你都可能感到孤單,但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被數百萬人圍繞著,又會催生出一種別樣的孤獨的滋味。”現代的建筑,則是把家庭分割在一層又一層的樓房里,之后關上那扇門,屋里和屋外便是兩個沒有關聯的世界。我們在收獲隱私和安靜的同時,實則也是切割了聯系。久而久之,我們的意識會默認這種選擇,然后一個有一個變得孤獨,哪怕是身處在人流中,你依舊覺得沒有安全感。之后,人便漸漸變得不快樂,而不快樂的原因就是,人們對親密關系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所謂親密關系,不僅僅是指血緣上的親密,還有便是人與人的聯結,信任以及交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是社會性的,集體性的,而不單單是其中某個人的選擇。這是社會發展進步,人類的各項需求不斷得到提升,同時對個人需要的要求變更之后,一定會出現的現象。就像“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說的那般,當一個原本的生存需求是解決溫飽的時候,那么他需要的便是解決溫飽的滿足。慢慢地,當他不再為溫飽問題煩惱的時候,那么他就會思考,之后我有需要什么呢?人類的五大需求,都是遞增的,當一個需求被解決,那么便會向下一個需求前進。最終要滿足的便是,精神,物質,社會各方面都滿足。若是到了那一天,世界肯定是美好的。
孤獨這種模式,在每個時代都是存在的,只是看那個時代的背景,個人的需求中,是哪一個層面占主導地位。舉個例子來說,在父母那一代的人,社會并沒有十分進步,手機,電視還未普遍,教育也都是差不多,房子也還沒像現在這般貴,人與人的人際關系也比較簡單純粹,因為快樂比較容易,兩個不愛的人可以步入婚姻并且保持這種婚姻關系很多年……但是,時間來到21世紀,這一切太難了。車水馬龍里,我們都掌控不了變化的變,我們接收了很多大爆炸的消息,我們焦慮了……然后我們覺得被孤立,總是覺得很孤單。
02
當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很孤獨的時候,第一反應便是覺得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我曾經也這樣認為過,因為別人不孤獨就你孤獨了。更多的是,在別人都沒錯的情況,你自己也會覺得自己錯了,哪怕你沒錯。就像作者在《玻璃之墻》中提到,“孤獨是種什么樣的滋味?它如同饑餓感:就好像你周圍的每個人都準備好了要去吃頓大餐,只有你還餓著肚子。它令人感到羞愧和驚慌,漸漸地,這些情緒會向外輻射,讓那個孤獨的人變得更加孤立和疏離。甚至無時無刻提醒著你,你是一個失敗者。”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那些時光里,每個年齡層的我們都經歷著這樣的感覺。青年的時候,我們可能因為敏感而變得孤獨;成年后,我們可能因為信仰變得孤獨。平凡的我們對于這樣的孤獨總是無所適從,而敏感的藝術家們則把他們遇見的孤獨投射到他們的作品之中,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作品看著讓人覺得被治愈,而有些作品看著總覺得很壓抑。其實,這其中包含的便是作者的心情。據說,在孤獨的畫作里,當屬霍珀的畫。其中作品所選的角度,顏色,背景,都在傳遞著當時作者關于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關于孤獨的作品,不僅有繪畫,還有攝影,電影,文學,藝術品等等。19世紀末的西方國家,在經歷過二戰后,經濟的發展速度在全世界是跑在前沿的。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多的其他問題也出現了,這其中也包括大背景下的社會層面,通過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我們看到了進化史中的進步和對傳統的批判。路永遠都是向前走的,只是,我們很多時候也不能忽略中間出現的各種小片段的存在。
而由于獨孤引發的焦慮,不理解,攻擊,甚至對人造成的打擊而引發的變異,都是在前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的。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著各自關注的一個領域。主人公的是非曲折我們無從評判,但是不能否認,他們給我們留下了開智的啟示。但是不可否認,過度的孤獨,對一個個體的身心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因為孤獨,所以越想保護自己;因為獨孤,所以越想不獨孤;因為獨孤,所以更需要陪伴。而用中國的文化來說,“物極必反”。任何事情的過度便會帶來偏執。而偏執過了度,便成了一種病態的占有欲。而這樣的一種心態,最終會毀掉一個人,因為他一直都陷在這樣的漩渦里,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可是他又不想放棄,久而久之,易成瘋癲。
03
我的工作,是每天都要面對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這些年來,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們的價值觀的改變,甚至于,漸漸地我發現我快要理解不了他們了。而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便是他們的這一代人的孤獨問題。或許在我遇見他們的這個時間里,他們表現得更多的是迷茫。
也曾嘗試過通過各種方式,重塑他們的人與人的信任感,但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前期的投入有時候會讓自己很抓狂。他們中的大多數,太專注于自己,考慮問題的層面都是自己開不開心。因而,集體意識是我每一年最抓狂的事情。如今的缺失,長大后便是一種人與人的疏離,這是目前能夠預測到的結果。
關于孤獨,書的封面提到:“孤獨,是個人的體驗,也是群體的困境。”造成孤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便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層面。我們習慣對于未知的東西充滿恐懼,同時又恐懼引發的直接行為便是攻擊,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假裝自己很強大。
為何說是社會性的呢?就拿書中舉的例子,關于艾滋病。當一開始這種病癥一開始出現,但不為大家熟知的時候,所有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會對患者表現出一種極端的排斥,甚至直接把它們關到一個特定的場所,一點一點地看著生命的消失。或許在某一刻,做這件事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對的,而錯的是病患。
所以書中說到一個觀點,患病的人,最終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病痛的折磨,還有的便是社會自發形成的“別隔離”的孤立感。這樣的問題,現象,在很多社會層面都發生。比如,當你遭遇一個有家暴傾向的丈夫時,你選擇一直忍受,因為大家說不能離婚,離婚對一個女人來說太慘了。所以,你一直就這么忍著,受著,可是有時候妥協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
不管你承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活在這樣的圈圈里,替我們選擇不是我們真實的想法,而是別人的想法,社會的想法。若是你選的不一樣,你不僅要承受選擇的結果,還要承受社會對于你的選擇的評判。
孤獨還有另一個成因:高新科技。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有人或許會問,孤獨的話就多交朋友好了。而如今,我們也會遇見這么一個尷尬的場景:通訊錄成千上百個人,真有個什么事的時候發現一個都沒法找。我們抱著手機,電腦,一遍又一遍刷著成千上萬條信息,像一個窺屏者窺探著世界,但同時卻也拒絕進入。古人所說的“兩肋插刀”情誼形成的前提是,你得真的為朋友真的插過刀。如果沒有,其實也就沒必要說別人找你幫忙的時候,沒人愿意幫你。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孤獨。孤獨過頭了,變成了一種疾病。緩解孤獨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和自己友好地相處。為何你會對外界,他們充滿各種期待?原因之一便是你不會和自己相處,你了解真正的想法,你太過于追求外界的認可而卻從來不認可你自己。當一個人自己都沒辦法接受自己最真實的自己,又談何不孤獨呢?
另一個便是,學會理解。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之一便是總是對他人有著高標準,而對自己是無下限。所以,總是很喜歡批判別人的人生,別人的選擇,不管這種批判是否有理。很多時候,造成一個人悲劇的原因里,有他自己的原因,更有著來自路人甲乙丙的批判。
而我想說的,面對孤獨,接納為先,之后便是和自己好好相處,這是解決一個人面臨的孤獨感最直接的方式。中國的古人說:“獨處守住心”,先人的智慧在多年以前便告知我們,如何與孤獨更好地相處。因而,“慎獨”便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