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人類腦海中一切的奇思妙想。
但是這里有一個誤區,不是所有靈光一閃的幻想都可以叫做腦洞。一個好的腦洞故事往往需要在邏輯上自洽,通俗來講就是能自圓其說。
一般來說,腦洞故事內核的世界觀有兩種可能:
①完全重構一個嶄新的世界,理念上與人們的現有理念截然不同(這個需要比較大的腦洞)。但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只有想象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如上所說,邏輯上一定要完善。
例如:《排隊死亡》《細胞宇宙》
在《排隊死亡》里,我把傳統意義上的死亡理念完全推翻。現實世界里,火葬場需要排隊;死后的世界里,天堂也需要排隊。這很荒誕,但并非完全無跡可尋。
還有一個要點,寫這種過于荒唐的故事時,過分的荒唐可以成為一個賣點,但絕不能是唯一的賣點。我把故事的核心思想設置為對于網紅店排隊現象的思考,能讓這種極致的荒誕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不僅僅停留在一個“莫名其妙”的想象上。
寫故事最怕的就是“莫名其妙”。
②在現有世界的基礎上進行演繹,從某一個具體的點切入,對完整的世界觀進行改編。因為是基于現實世界,所以在寫故事時,仍然必須遵循現有的一些規則,但是可以進行重新解釋。
例如:《白堊紀游戲》《杯中鉆》
在《杯中鉆》里,奶茶外賣、女大學生裸貸、廉價的學生工、虛榮的消費觀、一朝躍龍門的虛幻感,這些都是現實里的元素,但是如何把它們變成一個非比尋常的腦洞故事,而不是一篇失足女學生法律報道呢?
我在里面填入了“循環”的概念。奶茶杯里出現了鉆石,但是一定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么未來的女主角盜取了鉆石,通過一杯奶茶把它們送到了過去,就是一個講得通,但是又不至于太過俗套的設定了。
世界觀說完了,再來說說靈感。
我相信每個人腦海里都會有一閃而過的奇思妙想,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零碎的片段。那么如何把這個片段延伸擴展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呢?我的建議是記錄和思考。
想象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也是人類大腦神奇的由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一天,你走在路上,抬頭看看天空,云是奇形怪狀的。你忽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每一朵云里都藏著一只窺探的眼睛呢?
這是一閃而過的想法,我們把它叫做“靈感”。
你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了,然后開始思考,為什么云里會有眼睛?它窺探的范圍是全人類,那么會僅僅只是窺探,還是也會有記錄留存呢?
你的想象開始蔓延,也許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橫店影視城,每一朵云浮在天空里,都是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攝影機,現存的人類思想,都生活在一個漫長的劇本里。
這是想法的延伸,我們暫且把這個理解為“故事背景設定”。
有了背景,就要有故事情節。我們設定幾個人物,可以是籍籍無名的平凡眾生,可以是站在高處俯瞰普通人的成功者,但是人設一定要鮮明。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描寫是中策,語言表述才是上策。能讓讀者從故事的劇情推動和人物對話中了解到人物的性格,那就說明這個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了。
害怕自己寫不來的話,可以代入。你把自己想象成你要寫的這個人,此刻你就是他,他年紀輕輕,事業有成,那么他一定冷靜而且富有智慧,有判斷力,同時也可能剛愎自用,過于理智以至于冷酷。那么他說話時就不會說多余的詞句,不會用太多語氣助詞,也不會輕易把不確定的事情講出口。同時為人處世上,獨立而謹慎,不會輕易向人尋求幫助。
在故事劇情推動時,他所做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這個人物設定。
故事的框架已經出來了,這就是最重要的“劇情和人物”。
最后再來說說文筆。
在一個腦洞故事里,文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豐滿的劇情和鮮明的人設支撐,再華麗的文筆也只是個空殼。但是如果你心里已經有了一個好的故事,那么如何用好的文筆把它講出來,就成了最關鍵的問題。
好的文筆≠華麗的辭藻。
一開始學寫故事的人很容易走上兩個誤區,極繁或者極簡。當然在這兩個方面肯定有做得很好的成功者,但是一定不會是我們這樣的初學者。
寫故事時不要用大段大段的描寫,但最好也不要完全不用描寫。
現在收稿腦洞故事的號,大部分要求的字數都在5000到8000字。這個字數很合適,但經常有人會寫不夠或者寫超(我自己就有寫超的問題,正在努力改進),前者就是因為故事寫得太簡約了,就像是把一個完整的故事變成一個大綱講了出來。
寫故事一定要追求三件事:①詳略得當;②連貫性;③可讀性。
把故事寫長,很簡單。現在我們有一個劇情,一句話概括是“男主角發現了云層上窺視的眼睛”,那么怎么把這個劇情表述出來呢?
他因為工作原因坐半夜的飛機出行,本該睡覺的時間里想到了一些事情,失眠,于是看向飛機外的云層。發現那里面好像有光點一閃而過的同時,他敏銳地感覺到那種被窺探的感覺。他觀察四周,大家睡的睡,玩的玩,好像沒有人察覺到這種異樣。中途可能還會有幾句對話,最后他又一次看到了那點光芒,像是一只冷冰冰無感情的眼睛。
怎么樣,是不是故事就豐滿了許多,而且可讀性強了很多?
對話是很好的劇情推進的方式,但是通篇對話很容易讓讀者疲乏,除非是那種需要大量推理的故事。
這里就是塑造詳略得當的故事和追求其連貫性的原因了。作為寫作者,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在一整段故事里,哪個地方應該詳寫,這個地方就可以用到一些對話和描寫;哪個地方需要略寫,這個地方就可以幾筆帶過。
略寫的地方最好不要完全略過不寫,否則故事就缺乏了連貫性,變成了一段一段獨立又跳躍的劇情。這樣讀者讀起來不僅沒有畫面感,也很難產生代入感。
最后再來說說“腦洞”產生的由來。
沒有任何人是腦子里一直源源不斷地生產靈感的。大多數時候,腦洞真的就是那個一閃而過的念頭。能不能寫出好的故事,取決于你能不能給它圓上后續劇情。留意你腦海中產生的每一個想法,并衡量它們有沒有寫成精彩故事的可能性。
在靈感滯澀的時候,也不要坐在那里干想啦,多出門走走,多觀察和注意身邊的每一個細節,你接觸的每一個人,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就像《杯中鉆》和《排隊死亡》,就是我排隊買奶茶的時候忽然一閃而過的靈感。甚至夢境,夢里的一個場景,你都可以嘗試去想象它的由來。比如《白堊紀游戲》,我就是夢到一整片海洋中尖牙利齒的魚和一場宇宙大爆炸后,衍生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首發于公眾號【約稿投稿平臺】,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在公眾號里回復“簡書”,免費領價值1299元的寫作大禮包(含700份投稿資源、17G寫作干貨、1萬本經典名著)